APP下载

古代诗歌比较阅读

2020-06-27袁芬花殷宝霞

中学生阅读·高中·高考 2020年2期
关键词:杏花参考答案解析

袁芬花 殷宝霞

备考指导

古代诗歌比较阅读类考题,信息容量大,综合性强,能更准确地考查学生的古代诗歌鉴赏能力,在高考题中时有出现。此类考题一般为两首诗歌的比较阅读,常见的是两首均为课外,如2014年的重庆卷、江苏卷;有时是课外与课内比较,如2019年全国卷Ⅲ就将刘禹锡的《插田歌(节选)》与课内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进行比较设题。

此类考题的设题角度主要有:比较内容(形象)、情感,比较表达技巧,比较语言。解答时,要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求同辨异。

1 .比较内容(形象)、情感类题。首先,要抓共同意象、事件,分析共同情感。其次要区分不同情况:写景类,对比主要意象、意境特点、情语;叙事类,则对比事件、主要行动和情语。

2.比较表达技巧类题。需要注意:①审清题干,明确考查的表达技巧的类型;②熟知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③结合诗句,分析各自的表达技巧及效果。

3.比较诗歌的语言类题。主要抓两个方面:一是关键字词。要品字析句,首先关注动词,其次是形容词,再次是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二是语言风格。注意分门别类,语言风格主要有朴素自然、婉约细腻、清新明丽,幽默讽刺、沉郁顿挫、悲壮慷慨等。

备考训练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宿西山精舍

[宋]文兆

西山乘兴宿,静兴寂寥心。

一径松杉老,三更雨雪深。

草堂僧语息,云阁磬声沉。

未遂长栖此,双峰晓待寻。

宿洞霄宫

[宋]林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1.林诗首联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比较这两首诗的中间两联的写景技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唐]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内容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一首诗中首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气势雄伟,点明送别之地。

B.前一首诗中颔联前句“与君离别意”主要承首联所写的惜别之感。

C.后一首诗的前两句,以烟笼碧砌、月移向南,显示别后夜色深沉。

D.后一首诗的四句分别从不同角度写了天空、地面、远处和近处之景。

2.请比较第一首诗尾联和第二首诗尾句的抒情方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隋宫①

[唐]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②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乌栖曲

[唐]李白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東方渐高奈乐何!

[注】①隋宫:隋炀帝杨广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市)所建的行宫。②九重:皇帝居住的深宫。

l.下列选项中对诗歌内容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隋宫》中的第三、四两句正面写南游之事,但能做到既一气贯注,又层层深入。

B.《隋宫》中“举国”一词,说明“裁宫锦”的范围,与“春风”连在一起,富有深意。

C.宫体诗,作者多热衷展现豪华颓靡的生活,《乌栖曲》的“银箭”两句就是从正面着笔展现的。

D.《乌栖曲》诗人通过寒林栖鸦、落日衔山、秋月坠江等景物隐寓统治者的悲剧结局。

2.请分别概括两首诗中隋炀帝和吴王的形象,并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北陂杏花①

[宋]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蝶恋花②

[宋]苏轼

雨霰疏疏经③泼火④。巷陌秋千,犹未清明过。杏子梢头香蕾破,淡红褪白胭脂浣。

苦被多情相折挫。病绪厌厌,浑似年时个。绕遍回廊还独坐,月笼云暗重门锁。

【注】①绝句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江苏南京)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②词约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后。当时,东坡还朝,除判登闻鼓院,专掌臣民奏章。五月二十八日,原配王弗去世,东坡作这首词以怀念妻子。③经:曾经,已经。④泼火:指寒食节,寒食节时下雨称为泼火雨。

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内容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王诗首句点明杏花所处地理位置。“陂”,此处是指池塘。一池碧绿的春水環绕着杏树,预示着勃发的生机。

B.王诗中“北陂”繁华热闹,“南陌”僻静空寂;南陌杏花是诗人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

C.苏词“雨霰疏疏经泼火。巷陌秋千,犹未清明过”,写东坡观看王弗等妇女秋千游戏。“雨霰”“泼火”点气候,“清明”点时间,“巷陌”点地址。

D.苏词“绕遍回廊还独坐,月笼云暗重门锁”,写对妻子的思念,是通过一个典型的生活细节来表现的。

2.赏析两首诗描绘的杏花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午枕

[宋]王安石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午枕

[宋]王安石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酬。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伴侣,眼看兴废使人愁。

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内容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一首诗中首句概写,看似简略,并不空泛。交代地点,暗示夏季的具体形象。

B.前一首诗中第三、四句,状梦“悠扬”,饰愁“宛转”,语意细腻,有一种委婉飘忽的情态。

C.后一首诗颔联写花开花落、鸣鸠相乳相酬,颇具深意。诗人从中汲取力量,深感欣慰。

D.后一首诗中“旧蹊埋没”句语言朴素,道理却很深刻:旧事物必然会被新事物替代。

2.在两首诗中王安石都写到了“愁”,请概括“愁”的内容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病中游祖塔院①

[宋]苏轼

紫李黄瓜村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

闭门野寺松阴转,欹枕风轩客梦长。

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

道人②不惜阶前水,借与匏樽自在尝。

宿九仙山③

[宋]苏轼

风流王谢古仙真,一去空山五百春。

玉室金堂余汉士,桃花流水失秦人。

困眠一榻香凝帐,梦绕千岩冷逼身。

夜半老僧呼客起,云峰缺处涌冰轮。

【注】①祖塔院:杭州虎跑寺。②道人:僧人。③九仙山:在杭州西面,相传是东晋葛洪、许迈等炼丹成仙之处。

l.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一首诗首联描绘游寺所见的村路旁的乡村风物,交代诗人乌纱白葛的装束。

B.前一首诗颈联照应标题,写因病有空闲到庙里休息,诗人认为是不错的事情。

C.后一首诗颔联写华美道观留有汉得道者的塑像,桃源仙境已不闻秦人的音讯。

D.后一首诗尾联交代夜半被老僧唤醒,只见云峰处已有冰霜,呼应颈联之“冷”。

2.这两首诗均为苏轼在杭州任职时所作,所抒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劲草行(节选)

[元]王冕

中原地古多劲草,节如箭竹花如稻。

白露洒叶珠离离,十月霜风吹不倒。

萋萋不到王孙门,青青不盖谗佞坟。

游根直下土百尺,枯荣暗抱忠臣魂。

蒲生行

[南北朝]谢胱

蒲生广湖边,托身洪波侧。

春露惠我泽,秋霜缛我色。

根叶从风浪,常恐不永植。

摄生各有命,岂云智与力。

安得游云上,与尔同羽翼。

1.《劲草行》(节选)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劲草?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蒲生行》第二句中“托身”的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首诗在刻画形象、抒发情感时运用了相同的手法,试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宋]苏轼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正宫]塞鸿秋·湖上即事

[元]张可久

断桥流水西林渡,暗香疏影梅花路。蹇驴破帽登山去,夕阳古寺题诗处。树头啼翠禽,水面飞白鹭。伤心和靖先生【注】墓。

[注】和靖先生:北宋林逋。他曾隐居西湖孤山,种梅养鹤以自娱,卒谥和靖先生。其墓在孤山东麓。

1.下面对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诗第一、二句描绘西湖一天之景:早晨天色朦胧,晨曦染红群山;傍晚阵雨飘至。

B.张可久的小令中,“正宫”是宫调,“塞鸿秋”是曲牌名,“湖上即事”是题目。

C.“暗香疏影梅花路”句化用宋代林逋《山园小梅》中的名句,巧妙描绘梅花特征。

D.张曲尾句的“伤心”直抒胸臆,抒发作者对林和靖先生之死不甘而又无奈的心情。

2.两首诗歌所描写的西湖之景的特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次韵舍弟赏心亭即事二首(其一)

[宋]王安石

槛折檐倾野水傍,台城佳气已消亡。

难披榛莽寻千古,独倚青冥望八荒。

坐觉尘沙昏远眼,忽看风雨破骄阳。

扁舟此日东南兴,欲尽江流万里长。

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选择折损的栏杆、倾颓的屋檐等意象,描绘出吉祥、兴隆之气全失的台城破败之景。

B.“难披榛莽”一句是诗人劝勉后人之语:不要因此沉沦,要克服艰难,寻回千古荣光。

C.颈联描绘风雨遮蔽骄阳之景,“忽”字写出风雨令人猝不及防之势,也暗示其力量之强。

D.尾联吐露诗人心声:多希望能够从今天开始,泛舟江上,尽情欣赏万里江流的无限风光。

2.诗中“独倚青冥望八荒”一句和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遥岑远目,献愁供恨”有何异同?请从情感表达与手法运用两个方面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满江红

[宋]黄机

万灶貔貅,便直欲、扫清关洛。长淮路、夜亭警燧,晓营吹角。绿鬓将军思饮马,黄头奴子惊闻鹤。想中原、父老已心知,今非昨。

狂鲵剪,於菟缚。单于命,春冰薄。正人人自勇,翘关还槊。旗帜倚风飞电影,戈铤射月明霜锷。且莫令、榆柳塞门秋,悲摇落。

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作开篇六句,写南宋军营整肃,斗志旺盛:干军万马,精兵强将,斗志昂扬,机警善战。

B.上片将我方正欲征战的年轻军官与部分已无斗志、准备逃跑的将士对比,再抒自豪之情。

C.下片由金国写到南宋,进一步进行了对比:敌人残暴而国势危急,我方则人人奋勇。

D.全篇采用对比手法,长自己志气,灭敌人威风,大力宣扬尽忠报国、收复失土的爱国情。

2.本词结尾“且莫令、榆柳塞门秋,悲摇落”三句与岳飞《满江红》上片中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结尾,表达效果有何异同?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与答案

一、1.【解析】分析某一联(句)在诗歌中的作用,一般从该联(句)在诗歌中的位置着手,结合内容和情感分析。同时,要注意诗句的表达方式(是叙事,是写景,是抒情,还是议论)。

诗歌讲究起承转合。一般“起”句为一诗之首句(联),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率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的作用。“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联)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转”是指内容与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合”是前三句(联)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当然,分析问题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

【参考答案】①总领全诗。②上句点明时令,表明山大,风景多而美,一路观赏不尽。③下句概括心情,诗人欣喜之情随景而生。

2.【解析】分析写景技巧,一般可以从以下角度切人:①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②衬托(正衬、反衬)、对比、烘托(侧面描写)、色彩渲染、绘形绘色、列锦(意象叠加)、白描等表现手法;③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等手法;④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及内心感受的综合运用;⑤仰视、俯视、远观、近看等不同视角的变换;⑥移步换景或定点观察。

【参考答案】文诗中间两联,运用视听结合、以声衬静的写法。松杉之“老”、雨雪之“深”,是从视觉角度描写的;僧人早已语息入眠,隐隐传来低沉的磬声,是从听觉角度描写的,更加衬托出精舍之静。

林诗中间两联.运用视听结合的写法。颔联写景色彩绚丽,运用俯仰结合、动静结合:“碧”“红”“青”“白”四个字,对比鲜明,明亮绚烂:诗人俯视碧涧,仰看青林,心情起伏。颈联写“凉阴”“落日”,其色清冷,“鸟下”“乱蝉”,其声噪闹。

二、1.【解析】第二首诗的四句,逐句分析,可知分别写地面景、天空景、近处景、远处景。

【参考答案】D

2.【解析】抒情方式,一般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有时候也可以两者结合。间接抒情,包含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叙事)抒情等。写景詩一般为借景抒情,咏物诗一般为托物言志,咏史诗一般为借古讽今。

【参考答案】第一首诗尾联和第二首诗尾句表达的情感不同,抒情方式也不同。

第一首诗的尾联,劝慰友人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一般小儿女那样抹眼泪。直接抒情,情感豁达乐观,意境开阔。

第二首诗的尾句,借离别之夜的江山凄寒之景表达了内心的凄凉。以景作结,融情于景。

三、1.【解析】《乌栖曲》中“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两句,李白巧妙地从侧面淡淡着笔,写吴王、西施寻欢作乐,而不是从正面着笔。“银箭金壶”,指宫中用来计时的铜壶滴漏。铜壶漏水越来越多,暗示着漫长的秋夜渐次消逝。一轮秋月,在时间的默默流逝中越过长空,逐渐黯淡,坠入江波,天色已近黎明。这一夜间吴王、西施寻欢作乐的情景被统统隐入幕后。

【参考答案】C

2.【解析】分析概括人物形象,首先要紧扣人物所做的事,并分析事件中表现出的人物特定心理与性格特征;其次要结合相关内容,如诗中用来对比或烘托的其他人物。

【参考答案】诗中的隋炀帝杨广是贪图享乐、不惜民力、骄横任性、为所欲为的独夫形象。诗歌开头两句借南游刻画人物,“乘兴”“不戒严”是写他错误地估计形势,“谁省谏书函”是写他不听谏言,一意孤行;后两句写他动用全国劳力裁宫锦,荒废农事春耕。

诗中的吴王是纵情享乐的形象。他沉醉在狂欢极乐中,意识不到时间的流逝。

四、1.【解析】根据标题和“绝胜南陌碾成尘”一句,可知象征作者人格的是“北陂杏花”,而繁华热闹的是“南陌”。诗歌前三句直接描写北陂杏花,最后一句与南陌杏花进行对比,突出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洁;而南陌的杏花凋零路面,任人践踏,碾成尘土,满身污秽。诗中北陂杏花是诗人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而南陌杏花是对邀功请赏、党同伐异的得势权臣的影射。

【参考答案】B

2.【解析】赏析景物形象,需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包括其生长环境、生长习性、态势以及人们惯常赋予的情感象征、精神寄托等内容。王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中的北陂杏花是作者人格的象征。苏诗是一首言情诗,诗中的杏花代表曾经的美好生活。

【参考答案】王诗第一、二句写景状物,用拟人手法,从花与影两个方面,描绘北陂杏花临水照影之娇媚、绰约的风姿;后两句议论、抒情,表现了北陂杏花高洁的品性之美。作者寄情于物,体现出王安石刚强耿介的个性和孤芳自赏的情趣。

苏诗从色彩角度来写,所写的是杏花绽蕾的景色。一个“香蕾”“破”开了,杏花由胭脂到淡红到白色,美丽极了。表现词人对夫妻美好生活的回忆,寄托了词人对妻子深深的怀恋。

五、1.【解析】“花”,是春天的典型形象,所以前一首诗中的首句“午枕花前簟欲流”暗示季节是春季,“花前”暗示时间而非交代地点。而且从下文描写中还可看出,花色是红的,烂漫一片,表现出春深如海的意境。

【参考答案】A

2.【解析】比较两首诗情感的异同,首先要从具体诗句出发,分析概括每首诗的情感,然后再进行比较。理解诗歌的情感,要在把握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基础上,具体分析每句诗透露出的情感,要抓住诗句中的重要字眼。

【参考答案】相同点:①惜春、伤春之愁。②岁月流逝、人生短暂之愁。

不同点:①第一首诗中还有现实与梦境落差之愁。②第二首诗中还有孤独寂寞之愁、眼前的兴废之愁。

六、1.【解析】D项,“只见云峰处已有冰霜”理解有误,不合情理。“云峰”是作者远观,不可能看到冰霜。其实这里“冰轮”指的是月亮,“冰轮”是月亮的别称。《宿九仙山》尾联写夜半诗人在梦中突然被老僧唤醒,只见云峰缺口处涌出清冷如冰的圆月一轮。

【参考答案】D

2.【解析】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需要结合注释和诗句内容。《病中游祖塔院》前两联写紫李黄瓜的乡村风光,诗人乌纱白葛道衣的装束,野寺的松阴、凉风,阶前甘洌的泉水,这些组成了一幅色彩清丽、情调脱俗的图画。后两联写诗人的感悟。对诗人来说,患病是失,安闲是得,不愿舍弃,则不能拥有。野寺的幽静清凉正宜于病中的诗人休息,诗人由此深深体悟到因病得闲的妙处,体会到内心安宁才是医治身体与灵魂创伤的良方。

《宿九仙山》中先言风度翩翩的王、谢离开人间名山已五百春,华美道观已不闻秦人的音讯,有物是人非之慨。后写夜晚熟睡,恍惚中梦游高山峻岭,感到寒气逼人,夜半梦中突然被老僧唤醒,出门赏月之喜。

【参考答案】相同点:均抒发了游赏风景的快乐。

不同点:①前一首借因病得闲抒发对得失的哲理思考,世间万事,得失之间,没有定数。②后一首还抒发对物是人非的感叹。

七、1.【解析】解答时,依据诗句具体内容,大致从外在与内在两个方面进行概括,不可直接翻译诗句。

【参考答案】①自然形貌、姿态。②生长态势、气节。③独特的生命追求。

2.【解析】理解词语含意,需要从词语的意思出发,结合其在诗句中所涉对象的特点进行阐释,还要分析其表达的情感。

【参考答案】“托身”是暂时栖身之意,反映出蒲草对它的出生地毫无感情,从不把它的出生地看作它的安身立命之所,而只苟求借此“托身”而已。写出了心中的无限凄苦。

3.【解析】不难看出,这两首诗均是咏物诗。咏物诗最突出的手法就是托物言志。理解咏物诗,要将所咏之物的特征,与人物的精神、品格等建立起联系。

【参考答案】均运用了以物喻人(或托物言志)的手法。①《劲草行》(节选)以秋天霜风中吹不倒的劲草比喻具有威武不屈、洁身自好的民族忠魂的志士,表达对他们的崇敬和赞美。②《蒲生行》则借为了生存,努力却得不到公平、合理报答的蒲草,抒发作者不甘心听任命运摆布的心志。

八、1.【解析】D项,“抒发作者对林和靖先生之死不甘而又无奈的心情”的说法没有根由,无中生有。“伤心”是作者站在林逋墓前,想到和靖先生已死,诗人作为其同道隔代之友,倍感精神孤独的自叹自伤。

【参考答案】D

2.【解析】概括景色特点时,要抓住诗中的具体语句,如苏诗中的“艳”“醉”,张曲中的“断桥流水”“暗香疏影”“蹇驴破帽”“夕阳古寺”。分析时,需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

【参考答案】苏诗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景致怡人的西湖美景图,张曲描绘了一幅幽清寂寥的西湖游览图。

苏诗是以乐景衬衷情。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却并非人人都能领略到,作者只好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以此抒发缺乏知音的感慨。

张曲则是巧妙蓄势,卒章显旨。在不动声色地描绘西湖景色幽清、行人稀少、冷冷清清后,突然道出伤心原因——和靖先生已死,诗人倍感精神孤独,面对林逋之墓,只能自叹自伤。同样抒发知音难觅的孤独、苦闷,此曲有异峰突起、石破天惊之效。

九、1.【解析】“难披榛莽寻千古”,意思是在创业或前进中会遇到无数艰难,寻觅那久远年代的荣光又谈何容易。

【參考答案】B

2.【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情感与运用的手法的对比鉴赏能力。解答时先分别分析两首诗歌的句子各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然后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参考答案】相同点:都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都是借遥望远山来排遣胸中的抑郁苦闷之气。

不同点:①愁情程度不同,辛词抒发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情感更浓;王诗抒发前路艰难的郁闷之情,愁绪略淡。②辛词还运用了拟人手法,王诗运用了夸张手法。

十、1.【解析】B项中,“与部分已无斗志、准备逃跑的将士对比,再抒自豪之情”的说法不妥,理解错误。与“我方正欲征战的年轻军官”构成对比的应该是敌人——黄头女真,“黄头奴子”是对金人的蔑称。

【参考答案】B

2.【解析】赏析表达效果,需要从词句运用的手法、表达的内容、抒发的情感以及手法固有的表达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相同点:两词结尾均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要珍惜机会之意,再现词人忧国、爱国之情。

不同点:①本词结尾承接前面赞叹我军军旗猎猎、武器精良的自豪感,继续奉劝朝廷勿失时机,一举收复失地,不要使人民失望。②岳飞《满江红》中三句则是勉励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本词三句洋溢着爱国豪情,岳词三句则豪中隐悲。

(插图/玉兰)

猜你喜欢

杏花参考答案解析
杏子哪去了
北陂杏花
睡梦解析仪
2017年6月七、八年级参考答案
2017年6月九年级参考答案
复合场中类抛体运动解析
“Fe2+与Fe3+”相关解析
对称巧用解析妙解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