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参与全球体育治理 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2020-06-27王莉阚军常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体育强国

王莉 阚军常

摘 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新时代我国要构建体育对外交往新格局,着力提升中国体育国际影响力,至2050年实现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位居世界前列”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以“提升中国体育国际影响力”为思考切入点,以“主场外交”为研究视角,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着重论证体育强国建設和中国参与全球体育治理之间以及中国主场体育外交和参与全球体育治理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实践理路,并在此逻辑框架下就主场体育外交活动中中国如何有效参与全球体育治理,助力体育强国建设的机遇、挑战与努力方向作出前瞻性思考。研究认为:主场体育外交在提升国际体育话语权、增强国际体育制度影响力、优化国际形象和增加国际贡献度四个方面促进着中国参与和引导全球体育治理的改革与完善,增强了我国体育实力向国际影响力转化的战略能力。新时代语境下的中国主场体育外交将大有作为,但是目前中国在主场体育外交中也存在主场角色能动性不足、主导创新意识薄弱、国内协调不畅、长效机制不全、投入成本待优化等问题,需要在观念转变、战略谋划、增强国际话语权的聚合作用、强化长效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体育强国;主场外交;国际影响力;全球体育治理

Abstract:The Outline of Building a Strong Sports Country clearly points out that "in the new era, China should build a new pattern of sports foreign exchanges, strive to enhance China's international sports influence,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sports comprehensive strength and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ranking in the forefront of the world by 2050". Around this goal, this paper intends to take "enhancing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China's sport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ake "home diplomacy" as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with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reasoning, and emphatically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做出指示:“我国体育要精心谋划,狠抓落实,不断开创体育事业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进而在《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了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的内容和目标,提出到2050年我国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位居世界前列的伟大目标。这一目标意指中国体育应国内外合拍共鸣,国内国际都要强,不仅要扎实推进国内体育建设,也需要极大提振国际影响力[1]。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应继续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以此增强国际影响力”,这为如何提高我国体育的国际影响力提供了思路引导和实践方略。

目前学者们围绕体育强国建设开展了多方面研究,产生了不少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未来体育强国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也构成了本文研究的重要思想基础。但综观已有成果,尚未发现从主场外交视角探讨体育强国发展的研究,这与当前我国大量举办体育外交活动的实践不相匹配,导致我国东道国角色的“能动性”发挥缺乏理论指导,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主场体育外交的实践效果。

针对研究中的不足,在借鉴吸收既有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紧扣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的要求,以《纲要》中“提升中国体育国际影响力”为思考切入点,以“主场体育外交能有效促进中国参与全球体育治理,进而提升中国体育国际影响力,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逻辑假设”为思考路径,着重论证体育强国建设和中国参与全球体育治理之间以及中国主场体育外交和参与全球体育治理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此逻辑框架下就主场体育外交活动中中国如何有效参与全球体育治理、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机遇、挑战与努力方向作出思考。

1 体育强国建设和中国参与全球体育治理的逻辑联系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上,习近平指出,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体育治理作为全球治理的组成部分,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体育治理无疑是应有之义。那么中国参加全球体育治理诉求是什么,又与中国体育强国建设之间的有什么紧密的逻辑关系?

全球体育治理指的是全球范围内,社会公私合作处理体育公共事务的过程。目前是以国际奥委会为主,5个主要利益组织为治理主体,通过合作、参与、谈判和协调的方式,以“善治”作为权力运作的标准,谋求实现体育领域共同利益的过程。当前世界体育的总体和平与繁荣进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一全球体育治理体系,不过这些成绩的取得并不意味着全球体育治理体系没有缺陷。就本质而言,全球体育治理主体多元,治理过程很难同时满足所有利益攸关方和参与者的利益诉求,多元治理主体协同缺失;同时 “善治”治理标准相对模糊,在实践过程中很难以此准确评价治理结果;再者,全球体育治理目前仍是主要依赖实力和道义占优的体育大国来推动,因而不可避免带有一些等级化特征。

面对全球体育“治理失灵”的困境,相应改革势必提上日程。2014年12月国际奥委会第131次全会颁布了《奥林匹克2020议程》[2],核心目的是保证奥林匹克运动健康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国际社会进行全球体育治理改革的决心。国际体育新秩序、新格局正在形成[3],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希望治理体系更加公正合理,同时国际社会也希望新兴国家能在全球体育治理中承担更多的责任[4],这对中国体育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自从1979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恢复了中国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席位后,中国日益扩大与各国际体育组织的交流与合作。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体育实力和国际关系的变化,中国更加主动深入地参与到全球体育治理体系之中,角色从“参与者”到“组织者”再到“引领者”不断演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中国体育的全球化进程和全球体育治理体系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更加凸显了中国体育在全球体育体系中的份量。2017年年初,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国际奥委会期间,就加强全球治理、推进体育事业发展、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交流[5]。此行此举为中国参与和引领全球体育治理注入了动力,表达了中国参与全球体育治理的强烈愿望及为奥林匹克运动贡献的决心。可见,全球体育治理困境和国际社会对中国体育的期望成为我国参与全球体育治理的外在驱动力。

然而整体来看,中国参与全球体育治理具有很强的国内驱动性。体育强国建设是新时期我国体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和任务,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发展,中国适时调整体育强国的发展战略,其内涵从1983年突出“竞技体育强国”到2008年强调“竞技体育与全民体育都要强”,再到2019年构建“国际化体育强國”不断演变。《纲要》进一步明确了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的目标、任务及措施,将“构建外交新格局,扩大国际影响力”作为其中重要的工作内容,将“2050年中国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位居世界前列”作为发展目标。可见,更加深入和全面地参与全球体育治理并在全球体育治理中施展大国抱负,争取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促进中国体育硬实力更有效转化为国际影响力,毫无疑问是《纲要》任务的内涵之一,是实现中国体育强国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与全球体育治理,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第一,参与全球体育治理是推进国内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之需。放眼未来,中国体育自身发展与世界体育整体发展将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当下出现的全球性体育问题迫切需要中国调整应对。《纲要》提到:“体育强国建设需顺应世界体育发展大势”,立足国内,着眼全球,以全球体育治理理论与实践提出的时代要求为借鉴,积极推进国家体育治理的规范化[6],实现国家体育治理体系和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创新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路径,为此也有学者将全球治理也归为国家体育治理的组成部分[3]。

第二,积极参与全球体育治理,能有效增强中国体育的国际影响力。近年,中国竞技体育屡有突破、群众体育蓬勃开展、体育产业蒸蒸日上,这些成就向世界呈现了进步开放、活力健康的国家体育形象,中国体育日益受到世界关注。但是,由于历史等原因,中国在现有的国际体育体系中的地位比较受限,面临国家体育实力与国际影响力不相一致的困境,中国需要通过各种平台与机制参与到全球治理中。习近平同志说过,参与全球治理不仅是事关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而且事关给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定规则、定方向。这一论述清晰地告诉我们中国体育应勇于融入世界体育,直击全球体育治理的关键问题,积极参与和争取全球体育治理的制高点,巩固发展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长远制度性安排中的地位[5],从根源上解决目前中国体育国际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体育运动国际宪章》强调,“体育的本质是为人类发展服务,体育注定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连”[7],这与中国倡导以“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参与全球体育治理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期待不谋而合[8],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思想将会为全球体育治理体系的“善治”注入新内涵。中国参与全球体育治理不仅影响到国际体育治理的理论和实践,也将使得国际体育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的方向发展,将为形成符合世界人民利益的国际体育新秩序作出中国贡献,从而提升中国体育的国际地位,加快实现体育强国的建设目标。与此同时,联合国对全球体育治理的重视,意味着积极参与全球体育治理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体育领域,通过参与全球体育治理,有利于协同巩固中国的国际地位。

实际上,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一直同全球治理紧密联系[6],中国体育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国内体育治理与全球体育治理互相促进发展的结果,是体育强国与参与全球体育治理相辅相成逻辑关系的体现。在未来实现体育强国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应全面摸清全球体育治理体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合理确定体育治理战略目标,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为本国体育发展服务,力争实现中国体育强国建设与全球治理体系演进两个进程相互促进。

2 主场体育外交与全球体育治理的逻辑联系

在明确参与全球体育治理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怎样有效地参与全球体育治理就成为下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选择从主场外交的视角来寻找答案,旨在探讨主场体育外交与全球体育治理之间的学理逻辑关系,着重论证主场体育外交是中国有效参与全球体育治理和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路径。

2.1 主场体育外交的概念及内涵辨析

主场外交是一国境内举行的多边外交活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其目的在于促进本国的国家利益,增强本国的国际影响力[9]。可以理解为在东道国中央政府领导下,多领域、多层次、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综合性、立体式、整体性外交[10],除了强调“主场地理领域”,主场外交更为突出东道主在活动中的“能动性”[11]。目前,学界并无“主场体育外交”的概念界定,笔者是在“主场外交”的定义框架下,对主场体育外交进行了界定:在一国境内举行的多边体育交流活动,主要目的在于促进本国的国家体育利益,增强本国的体育国际影响力。主场体育外交是体育外交的一种类型,包括在一国举办的国际体育赛事、国际体育论坛、国际体育博览会等,主办国在活动中具有主导作用。

主场体育外交的举办,尤其举办奥运会等大型国际赛事,需要国家强大经济实力支撑和内外统筹协调能力。本文之所以选择“主场体育外交”的视角进行研究,首先是因为主场体育外交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体育外交实践的重要方式,其次主要是关注我国作为“东道主”在这些体育外交活动中的能动性和主导性,鉴于实践发展的理论需求,加强中国主场体育外交的理论研究很有必要。

2.2 主场体育外交和中国参与全球体育治理的逻辑关系

《纲要》是新时期我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方略,提出“到2050年中国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位居世界前列,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在实现国际化体育强国目标的过程中,体育实力转化为国际影响力是关键,积极参与全球体育治理是有效切入点,那么“自己搭台唱戏”的主场体育外交就成为新时代中国参与和引导全球体育治理的着力点。尽管关于主场体育外交的理论研究目前尚未发现,但中国主场体育外交的实践却早已有之,并随着中国体育实践不断丰富,目前主场体育外交已逐渐成为加强中国与国际社会互动的重要方式。与其他的外交活动相比,主场外交中东道国利用主场优势,能有效掌握或增强国际话语权,推动制定有利于本国的国际规则或秩序,从而实现本国的外交目标[12]。同样,主场体育外交的价值在于利用主场便利在赛事组织、理念植入、文化传播、议程设置、人员安排、媒体宣传等多方面发挥引导甚至主导作用,与其他主场外交活动一样具有议程设置先导性、话语输出便利性、国际联合规模性及媒介影响引导性[13]等具体优势。同时由于体育活动本身是一个具有竞技性、娱乐性的重要媒介事件,东道国在举办体育活动时在展示国家文化、塑造国家形象方面更具优势。

全面建设体育强国是中国开展体育主场外交的主要内驱力,通过主场体育外交可以提升国际体育话语权、加强国际体育制度的参与、优化自身国际形象和增加国际贡献度,促进体育实力有效地转化为国际影响力,深入推进中国参与和引导全球体育治理。

2.2.1 提升国际体育话语权

通过主场体育外交,中国利用自己搭建的平台,有更多机会解释中国体育政策及表达未来发展理念和方案,逐渐成为国际体育话语的提供者和塑造者,有助于增强国际体育话语权[14]。在主场体育外交中,提升国际话语权主要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后效应两个阶段中得以体现。

首先,抓住主办国际体育活动的机会,在活动过程中利用主题口号等方式植入自己的理念,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倡议,并借此推出自己的话语概念。中国举办的历届大型国际赛事主题理念中所倡导的和谐、共享、包容、发展的中国理念(表1),对国际体育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北京奥运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理念深入人心,得到了多方的积极响应,为后来很多国际赛事活动的主题奠定了基调。2016—2018年间由中国田协主办的“一带一路”马拉松系列赛,搭建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市交流的桥梁,借助“民心相通”的体育平台进一步引导了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理解。在我国举办的高级别体育活动中,国家领导人出席包括开幕式在内各种活动,利用开幕式致辞等各种演讲的机会,适时将我国的一些新理念、新方案推出,切实增强了国际话语权。2008年奧运会,全球8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就双边或多边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关系和地区问题与有关国家领导人广泛交换意见,借机表达了中国推进全球治理的理念和方案。

其次,利用主场体育外交活动的后效应,在成功举办体育活动获得国际体育组织认可与肯定之后,通过向国际体育组织输送人员及在国内成立国际体育单项分协会中心等的方式,寻求中国体育话语权。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一批优秀人才就进入到各个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中任职[13],当前我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中任职人数稳定在254~275人之间[14],这些人员有机会直接参与到国际体育的机制讨论与制度改革中,更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与此同时,各个国际单项体育协会的全球布局意识不断增强,他们试图把协会分中心设立到具有实力的不同国家,中国在主场体育外交中的实力表现,成为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乐于选择的设立地点,目前已有多个协会将分中心设立在中国的部分大城市。通过这种方式与国际体育组织加强交流,有利于夯实合作基础,深化合作程度,凝聚自身资源发挥主导作用,逐渐参与到国际规则和制度改革的核心领域。目前世界跆拳道(无锡)中心、广州的国际乒联中心等,都成功举办了多届培训和赛事活动,获得国际单项协会的认可,已具有举足轻重的国际影响力。

2.2.2 增加中国在国际体育制度的影响力

国家在国际制度领域的影响力是一国战略能力的重要因素[9,15],中国在国际体育制度上的影响力,关系到我国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然而,国际制度的创设往往由体系内最有力的成员国设计[16],即使在“低政治”的体育领域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历史上的体育强国在国际体育领域的影响力无不体现在国际制度上。当前西方体育强国设计并操控着国际体育的规则和机制,这种治理结构显然没有留下多少空间让中国在决策中有更大影响力[9]。但是在面对现代体育的全球性难题、在国际体育治理体系必须进行改革的当下,也为中国参与国际体育制度的改革带来机遇 [17]。

随着体育实力的增长,中国参与国际体育制度的程度和方式也在不断拓展与转型,其中主场体育外交由于其参与程度更深、形式更直接主动而逐渐成为新时期增强中国体育国际制度影响力的重要平台。一方面中国作为东道主显然在议程设置方面拥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在承办的体育活动议程设置中推动国际体育规则和制度的改革。近年在一些主场体育外交活动中,中国在议程设置中传递中国理念和方案的意识逐渐增强,主动推进国际体育制度改革。另外,出席活动的领导人在各种场合的讲话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理念倡导国际体育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为世界体育制度的改革提供新理念。另一方面,可以在原创的品牌活动中,倡导创建新的国际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国际体育制度领域获取更大的决策权和领导权。1990年在北京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并创办了武术领域最高级别的“世界武术锦标赛”。在多年主办活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与完善武术项目的国际规则和制度,稳步提升中国在武术领域的国际地位,最终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决定将武术列入2022年青年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目前,中国在举办中国特色的民族体育项目,如龙舟、风筝等活动时,也在积极创设和改革项目的国际规则和制度,加强在国际上的宣传和推广[1],确立在这些传统项目上的国际制度主导地位。

2.2.3 优化国家形象

作为一个饱受猜疑和争议的崛起大国,中国需要尽可能地赢得良好的国家形象和国际声誉[18],才能减少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和负面认知。主场体育外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中国的国家形象。

首先,国际体育活动尤其是体育赛事往往具有吸引力,本身就是全球媒体和大众争相关注的媒介事件。借助举办体育活动,中国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谐的人文景观、独特的传统文化也同步传播到全世界,直接而广泛地展示着中国国家形象。除此之外,活动期间到来的大量外国代表队和国际观众能直接感知中国开放包容、热情开放的国家形象并将之传播出去。仅2009—2017 年就有 204 个国家和地区5万多人次的运动员来我国参加大型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期间他们还参加了中国传统文化体验、观光等活动[14],这些人群在传递中国国家形象中的作用不容小视。

其次,以体育赛事为主的体育外交活动规模大、组织难、资金投入多,中国能积极申办并成功举办大型国际赛事,成功扮演着国际体育建设者和贡献者的角色,展现了实力强劲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举国上下、团结一心,汇集力量打造优质主场体育活动,则展现了先进活力的政府形象和热情友好的国民形象。

最后,中国主场体育外交活动中的主题口号,展示着中国热情友好、开放包容、和平善良的国家形象。2008北京奥运会提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表达了中国追求人类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纯洁的冰雪,激情的约会”主题,则表达了为奥林匹克运动打造纯洁的体育运动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决心。这些口号与理念集中阐释和传递了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诚意,彰显负责任体育大国的国家形象。

2.2.4 增加国际贡献度

中国积极举办主场体育外交,也是不断承担国际责任,增加国际贡献的途径。首先,全球体育治理的改革与完善需要各国体育界充分沟通,形成一定的观念共识,而主场体育外交的价值在于提供重要的沟通平台和机会窗口。中国大量举办主场体育外交实际上提供了国际交流的平台,有助于国际体育共识的塑造。无论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还是2014年南京青奥会,时任主席都表示,体育不仅是竞技舞台,更是文化交流的平台,这个舞台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可见,中国在体育领域一直注重塑造“共同发展”的共识,为打造“世界体育命运共同体”作着贡献。

其次,承办全球性综合体育赛事需要国家实力支撑、内外统筹协调能力、祥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及国内民众的大力支持,很多国家受限于此,对于承办国际赛事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体育竞赛连贯性中断,会降低各国对全球体育体系信任度,将对国际体育组织的权威形成挑战,不利于奥林匹克运动的持续发展。因此,不论是炙手可热的奥运会还是无人承办的体育活动,中国只要在能力范围之内,都能主动接手、积极承办,一方面为国际体育组织分忧解难,另一方面为运动员搭建施展舞台,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为其他国家举办活动提供经验。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青奥会上说:“国际奥委会感谢中国队奥林匹克运动的大力支持,祝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赞赏中国在世界体育舞台上发挥的主要作用。”

总之,通过主场体育外交,中国的体育国际战略能力可以得到实质性提升,逐步实现体育硬实力向国际影响力转化,稳步推动中国在全球体育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开启全面建设体育强国的新征程。

3 中国主场体育外交在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中的未来发展

中国主场体育外交旨在促进中国参与和引导全球体育治理的改革与完善,提升中国体育的国际影响力,加快实现国际化体育强国的目标。主场体育外交的成效同时也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助于丰富中国体育外交的经验。目前中国的体育实力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体育外交经验还有待积累完善。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需要承担更多的国际体育责任,深度参与全球体育治理,这无疑需要中国体育外交在不断探索中积累经验实现转型,在主场体育外交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包括主题及议程设置、重要成员的协调配合、国内外舆论的把握和引导等方面,中国的体育外交仍有很大完善空间。第二,提升国内民众的国际意识和认知水平。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的提升,普通民众成为公共外交的主体之一,其国际意识和国际认知水平愈发重要。主场体育外交往往需要广大市民不同程度地参与到活动中,在不断的熏陶之下,民众的国际意识和国际认知水平会得到进一步强化和提升,增强对中国体育外交的认同与支持。

在肯定中国主场体育外交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认清存在的问题。一是主场外交的“主导创新”意识薄弱,在举办的活动中重具体服务,轻理念主导创新,精于体育活动专业组织,疏于外交相关议题设计,导致活动本身得到的赞誉很高,但是活动中所倡导的理念方案却没那么深入人心。二是主场体育外交的国内协调问题。由于主场体育外交活动规模大、主体多、领域广,需要各部门之间的良好协调配合,如果部门之间各行其是,则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削弱主场体育外交的整体效果。三是缺乏对主场体育外交长效机制的考虑。目前中国积极承办国际赛事和会议,也创建了不少的体育外交活动品牌,其中既有像武术大会这样延续多年的中国传统体育活动,又有配合“一带一路”国家倡议开展的马拉松等的体育赛事,如此多的体育外交活动,需要一套合理的长效机制来引导与调控。实现这些主场体育外交的长效机制,需要更为关注活动议程设置能力提升方面的作用,尽可能形成相对固定的、系统的活动机制,持续增强中国主场体育外交的国际影响。

为了不断提升中国主场体育外交的效果和影响,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和完善。

第一,转变我国开展主场体育外交活动观念和意识,做好战略谋划,构建主场体育外交新格局。目前中国的主场体育外交活动均以做好活动服务为主,而作为东道国的“主动与主导”意识不够,把握主场机会去发挥议程设置、进而提升话语权及参与全球体育治理的能力还有待加强。今后应该从服务意识转变为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和主导意识并重,既要做好服务,也要谋求在议程设置等方面发挥更大的影响,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高度出发,逐步构建中国主场体育外交新格局。首先,加强与大国的体育合作,开展与大国之间的双边多边主场体育活动,创造机会凝聚共识,共同解决全球体育难题,携手完善全球体育治理体系;其次,建立“一带一路”国际体育联盟,与“一带一路”地缘国家开展主场体育外交活动,打造地区体育命运共同体;最后,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起,通过主办体育活动,追求共同利益。在把握全球體育治理体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秉持我国“共商共建共享”的大国全球治理观,厚植中国体育发展优势,传承中华体育文化基因,结合体育外交活动的本质特点,合理确定主场体育外交的战略目标,创新主场体育活动内容,协同推进国内体育治理和参与全球体育治理,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为体育强国建设目标服务。

第二,加强政府、智库、学者、媒体之间的聚合作用。目前中国主场体育外交主要依靠政府发声和媒体跟进,智库和学者的作用还有待挖掘。提升中国体育国际影响力,需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就我国如何利用主场体育外交提升中国体育国际影响力的问题来说,应打破学科界限[19],进行国际关系学科、外交学科传播学、体育学等跨学科协同研究。重点挖掘中华传统“和治理”理念同当今全球体育治理体系中“善治”治理的共鸣点,继续打造“人类健康共同体”等主张,为中国体育外交的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强化上述部门的聚合作用,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凝聚力量相互促进,有助于在主场外交活动中切实增强国际话语权。目前中国主场体育外交的当务之急是做好2022年冬奥会外交的研究工作,加快完备冬奥会外交活动的整体方案,包括主题议程设置、媒体传播计划、赛事形象设计、配套外交活动方案等,创新推进冬奥外交工作,谱写中国体育外交新篇章。

第三,建立中国主场体育外交的长效机制,巩固扩大取得的成果与优化未来的成本投入。主场体育外交活动一般规模大、内容多、涉及人员广泛,因此在场馆建设、人员物资等方面的投入都是巨大的,中国有必要完善长效机制,保障主场体育外交活动的连续性和实效性。首先,尽可能固定主场体育外交活动的地点,提升场馆的利用率,像上海钻石联赛、世界单板滑雪锦标赛等,既节约了活动成本,保证活动连贯性,也有助于提升活动的国际影响力。其次,把以往活动中的成功经验加以制度化,将取得的成效有机转移到未来的活动中。继续系统做好人员培训等具体工作,尤其要加强各主体部门的联动性及协同性,包括外交部门、体育部门、社会体育组织、社会企业等,巩固已经建立的合作机制,提升主场体育外交组织工作的效率。再次,在目前大量主办体育赛事活动的基础上,中国应该积极争取在本国举办或承办一些投入成本相对较小的国际体育会议,这些会议议题相对集中,在参与制度改革与完善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或者“一个戏台唱多场戏”,思考在举办体育赛事时,将会议等的相关交流活动或是其他配套议程融入进来,在赛事活动之前先举办一个体育主题论坛、体育科技博览会或是体育产业博览会等。最后,重视社会体育组织在主场体育外交活动中的作用。随着大众体育的全球化发展,各国民众之间的体育交流活动日益频繁,社会体育组织具有灵活性、专业性等的优势,由其组织一些国际体育活动能够减少投入成本,减轻政府的压力,这种更具亲和力的活动形式也更容易获得国内外民众的支持。

面对大国崛起的战略困境、面对全球体育治理“失语”带来的挑战、面对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艰难调适,为了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的总目标,中国需要更多的平台和机制来增强对全球体育治理的影响,提升中国体育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由于主场外交的“引导性和能动性”优势以及中国举办外交活动的战略空间与条件,主场体育外交已成为中国特色大国体育外交实践中的重要形式,在提升国际话语权、增强国际制度影响力、优化国际形象和增加国际贡献度四个方面促进着中国参与和引导全球体育治理的改革与完善。伴随中国体育实力的增强,中国主场体育外交在新的时空环境下将更加大有作为。但是目前中国在主场体育外交中存有主动和主导意识薄弱、东道国角色的能动性发挥不足、国内协调机制不够完善、缺乏对主场体育外交的长效机制考虑等问题。未来需要在转变我国开展主场体育外交活动观念和意识,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加强政府、智库、学者、媒体之间的聚合作用;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扩大取得的成果与优化未来的成本投入,从而实现国家体育治理与参与全球体育治理辩证统一,实现中国体育强国建设与全球治理体系演进两个进程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陈世阳.国际政治视野下提升中国体育国际影响力的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4):9-12.

[2]胡孝乾.国际奥林匹克治理体系发展、影响与思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1):25-32.

[3]杨桦.深化体育改革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1):1-7.

[4]M. Ghadami and I. Henry. Developing culturally specific tools for the evaluation of good governance in diverse national contexts: A case study of the 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of the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J].Int.J.Hist.Sport,2015,32(8):986-1000.

[5]韩会君.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大国治理进程中的体育外交战略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9,40(1):1-8.

[6]柳鸣毅.国家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考[J].前沿理论,2016,22(6):27-40.

[7]胡小明.新世纪,新体育[J].体育学刊,2000(5):1-7.

[8]张飙.中国体育对外话语体系构建的若干问题探析[J].体育学刊,2019,26(6):51-56.

[9]凌胜利.主场外交:战略能力与全球治理[J].外交评论,2019(4):1-33.

[10]凌胜利.“主场外交”助力中国战略能力提升[J].当代世界,2017(9):24-30.

[11]陈东晓.中国的“主场外交”:机遇、挑战和任务[J].国际问题研究,2014(5):4-6.

[12]張颖.办好主场外交尽显中国魅力[J].前线,2014(5):32-34.

[13]荆雯.我国体育话语权提升路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4):1-5.

[14]钟秉枢,刘兰,张建会.新时代中国体育外交新使命[J].体育学研究,2018(2):37-44.

[15]万海玲.国际机制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三大理论流派的主张述评[J].魅力中国,2009(34):25.

[16]刘玉娟.国际制度的功能及建构[J].今日财富,2017(14):17-22.

[17]刘亮.中国特色体育话语的生成逻辑、实践进路、解释框架与新时代的使命[J].体育科学,2019,39(9):24-32.

[18]管文虎.关于研究中国国际形象问题的几点思考[J].国际论坛,2007(5):1-12.

[19]姜南.国家体育治理现代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智库建设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9):22-27.

猜你喜欢

体育强国
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背景下我国足球发展策略
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我国幼儿武术教育探究
基于体育强国角度分析足球文化自觉的必由之路
论中国是体育大国还是体育强国
社区体育: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途径
提高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研究
基于体育强国发展战略背景下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方向探究
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体育强国之路
体育强国目标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策略
崔龙海被安排主抓“体育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