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母亲形象的特征研究

2020-06-22郭雨晴

读天下 2020年13期

郭雨晴

摘 要:母亲作为儿童最紧密的情感连接者,探究其在教材中的呈现特征对儿童的重要教育价值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教材母亲形象的归纳梳理,笔者发现选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母亲形象具体表现为三种特征:母亲性格品质类型趋同,母亲形象的社会属性弱化,母亲形象的家庭地位边缘化。本文通过对教材母亲形象的特征阐释,彰显母亲形象的重要教育价值。

关键词:母亲形象;特征研究;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刘绪源著作的《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将儿童文学作品划为三个母题,分别是“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和“自然的母题”。其中,极易引发儿童情感共鸣的是母爱的母题。母爱作为儿童文学三大母题之一,大量选入了小学语文教材中。通过对教材母亲形象的统计归纳,笔者发现教材母亲形象呈现的具体特征如下:

一、 母亲形象的性格品质类型趋同

纵观人类发展史,历史上天才辈出的时代无不是母亲教育的结果。教材塑造的所有母亲形象都具备中国传统母亲的美德,她们的品质担得起一切赞美。无论生活给予多少磨难,她们都能够积极面对。战争、孀居、贫穷、疾病……都无法击垮一个母亲。教科书呈现的四种母亲类型,勤劳坚韧、明辨是非、睿智通透、诚实守信,这些褒义词背后的母亲形象也都是正面的、积极的,甚至完美得找不到一丁点瑕疵。比如《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中的母亲,她的丈夫常年卧病在床,生活困窘贫穷,孩子年幼需要照顾,她坚强地支撑着家庭。难能可贵的是这位母亲从不卖惨,不会向周围的人诉苦或抱怨,她活得很自尊。售货员感动于小男孩的懂事,想送他一辆玩具汽车作为儿童节礼物,母亲却一口回绝了售货员的好意,带着儿子离开了商场。在母亲身上,我们看到了勤劳坚韧、自尊自律、坚守原则等优秀的品质,可以说道德品质近乎完美。虽然12册教材给我们带来了69位母亲,但就其性格类型而言,笔者认为只塑造了一种母亲——道德品质完美的母亲。母亲的性格类型趋同,使得孩子在进行相关课文学习时,丧失对母亲形象的解读期待与兴趣。

二、 母亲形象的社会属性弱化

母亲就是孩子的先天,母亲不仅对孩子的生理有着长远的影响,更是在行为、品质等方面通过遗传的方式传授给孩子。也就是说,不仅孩子的体制基础是母亲打下的,孩子的智力、意志、性格、品德等基础都是母亲打下的。据统计,选文中明确具有社会角色的母亲仅3位,其他母亲大多是以家庭妇女的身份出现的。教材主要通过对母亲养育子女的细致描述来塑造母亲形象,反映出教材对母亲教子、育子行为的肯定,即重视母亲对子女的付出和奉献。大部分课文中母亲形象的社会属性被削弱化,只突显了母亲的家庭属性。教科书大量的母亲都是围绕家庭的全职妇女,这说明了在教材编写者的认知里,合格的母亲就应该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因此教材尽可能地选择这样的家庭母亲来显示母亲的“家庭属性”。现代社会中雖然不乏全职妈妈,但绝大多数母亲都有自己独立的事业,甚至在自己熟悉的某些领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的母亲大多是忙碌的职业女性,在子女教育方面无暇投入过多的精力与时间,而教科书中塑造的母亲大多是围绕家庭打转的专职主妇,这种反差表明了教材描绘的母亲形象的真实性不高,与现实生活的交汇点不多,也给孩子理解教材母亲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三、 母亲形象的家庭地位边缘化

教材中的母亲角色即使作为文章的主人公,其塑造也显得扁平化,母亲形象模糊不清。选文中基本没有对母亲的外貌描写,我们只能从作者对母亲神态、动作、心理、对话等的描述中窥见其品格,而对其外貌一无所知。教材中不乏名人母亲,宋庆龄的母亲、李星华的母亲……,我们只知道她们以自身优良的品质深深地影响着子女,但这些较为出名的母亲,她们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美丽亦或是平凡,我们无从得知。郑新蓉的《性别与教育》一书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教材受到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对所有的女性角色的塑造存在四点问题,即刻板化、省略、忽视和歪曲。也即教材严格地遵从着男女有别的特征,教材的母亲形象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她们在家庭中处于附属地位。选文中的很多母亲在父亲出场后就变得“渺小”了,她们自发将话语权交给了丈夫。如《落花生》的母亲带着儿女们将后院的荒地开垦出来种花生,收货后又心灵手巧地制成了多种花生食品。她与儿女们相处地愉快和谐,当收获花生后,母亲请父亲一同分享收获喜悦时,父亲借由花生的用途教育子女,母亲变得也像孩子一样,听从父亲的教诲。又如《冬阳·童年·骆驼队》的母亲,她对女儿关怀备至,将女儿的饮食起居照顾周到。但是在父亲教育女儿时,这位母亲往往会赞同父亲的观点。女儿遇到问题时,母亲总会让她去找父亲解答。这些选文的母亲都被边缘化了,她们只专注于家庭琐事的安排。一旦遇到所谓的“大事”,她们就会将领导权交给丈夫,自己默默地退到角落,仿佛默认了自己在家庭里的从属地位。教材的母亲无一例外地用行动践行着“男主外、女主内”的原则,努力地成为模范家庭背后的女人。边缘化的母亲在当前社会是并不常见的,现代的母亲能顶半边天,一些强势的母亲甚至将家庭变成了自己的“一言堂”。因为这些母亲形象与当下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们只能将教材母亲作为纯文本阅读,无法产生预期的情感共鸣。教材中被边缘化、模糊化的母亲形象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性别教育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母亲作为生命的起源,教材能否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母亲形象,关乎社会整体的文化素养。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刻板化、扁平化的母亲形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形象也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母亲呈现的典型形象。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发现这种母亲形象的历史继承性,同时可以与现实生活进行结合,帮助学生从文字中找到现实的连接点,更好地理解母亲形象。

参考文献:

[1]刘绪源.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33-45.

[2]郑新蓉.性别与教育[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