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熙收复台湾,有一个比水师更重要的“武器”

2020-06-21王丹誉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水师郑氏澎湖

王丹誉

康 熙二十二年(1683年)中秋,大清的月亮分外圆满。康熙刚收到六百里加急捷报:全面收复台湾及澎湖金马诸岛!而立之年的康熙皇帝当即传旨:普天同庆,放假三日。

从顺治到康熙,父子两代揪心四十年的台湾,至此终于收复,大清因此完成统一。

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头目揆一手中收回台湾。从此,郑氏却以南明延平王的名义割据台湾。八岁登基的少年天子康熙也从此开始了漫长的统一台湾大业。

清朝打天下,靠的是八旗子弟的骑兵,在陆地上他们所到之处,攻无不克,可八旗子弟大部分是旱鸭子,碰上海战一无是处。康熙意识到,必须组建起一支强大的水师。康熙十六年(1677年),恢复福建水师建制;康熙十八年(1679年),任命熟悉台海、作战勇猛的万正色为福建水师提督;当年,福建水师已经成为拥有训练有素的官兵28580人、精良战船240艘的强大舰队。之后,康熙力排众议,启用降将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开始整顿军务,练兵选将,督造战舰,为统一台湾作好充分的军事准备。

在此长达22年的时间里,朝廷对郑氏集团的和谈,屡遭失败,但这并没有消沉康熙收复台湾的信念和决心。和谈之局无形中形成了强大的舆论,20万郑军向朝廷投降,仅康熙十七年(1678年)六月至十一月间,朝廷共接受投诚郑军官员1237人、士兵11639人。因此和谈在继续,和平统一的脚步不断向前迈进。甚至可以说,长年的和谈策略,为后来的最终统一奠定了舆论基础。

从康熙元年(1662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朝廷与台湾郑氏集团谈判一直没有中断。而且,康熙皇帝每次都最大可能地表达诚意。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刚刚收复台湾就因病去世。次年,清廷立即派出使者往厦门招抚郑成功的儿子、继位者郑经归顺。郑经则以“请如琉球、朝鲜例,不登岸,不剃发易衣冠”为由,致和谈无果而终。

康熙六年(1667年),朝廷派出总兵孔元章两度赴台议抚,答应如郑经归顺,可封“八闽王”。却遭郑经以“非属(中国)版图之中”,以及“先王之志不可坠”为辞拒绝。显然他数典忘祖,他父亲郑成功当年收复台湾时曾在给荷兰殖民统治者揆一的声明中义正辞严地指出:“台湾者,早为中国人所经营,中国之领土也!”

康熙八年(1669年)八月,皇帝刚刚亲政就派出刑部尚书明珠为钦差大臣,奉旨赴福建主持和议,并派知府慕天顏入台宣抚。此次,康熙作出重大让步:“允许郑氏封藩,世守台湾。”又因郑经故意“苟能照朝鲜事例,不削发……”致使和谈失败。康熙对明珠招抚台湾失利,先罚后奖,赏罚分明。第二次招抚仍派明珠,让明珠在朝中大臣中挽回颜面,并对康熙感激涕零。

九次和谈虽然均以失利而告终,但在整个过程中,康熙用人得当,有勇有谋,展现了和与仁的策略。认识到以单纯和平方式统一台湾的希望何其渺茫,他不得不作出最后的抉择——付诸武力。即使他在最终对全台实行大兵压境之时,依然没有放弃和谈的努力,并在最终以和平方式圆满解决台湾问题。

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经暴卒,其长子郑克臧继位初即遇害,12岁的次子郑克塽初立,郑氏集团风雨飘摇。康熙决定出兵台湾。之后,施琅率清军直逼澎湖,强攻澎湖郑军主力,大获全胜。击毁敌军战舰一百五十艘,毙伤郑军主力一万二千余人,生俘五千余。郑军主帅刘国轩仓皇逃回台湾。同时,福建总督姚启圣用大船载金银、丝帛、米和军需送往前线,给郑军降卒发放许多物资,遣返回家。康熙圣谕“抚之为善”,发布《安抚输诚示》:严禁在澎湖台海杀虏,优待俘虏,宽大投诚。施琅不计家仇,向郑军保证:“断不报仇”。

与此同时,朝廷继续与郑氏开展和谈。七月五日,郑氏集团全面接受清朝和谈条件。十三日,施琅按照和谈条款,率清军登台湾岛,兵不血刃,在台湾万民夹道欢迎中全面接收台澎金马。康熙皇帝还以“海外孤忠”,称赞郑氏一门收复台湾并回归祖国的功绩。

康熙收复台湾的壮举在中国大统一的历史上成为光辉典范,对中国政治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毛泽东曾称赞:“他进剿台湾,在澎湖激战,完成统一台湾的大业。”

猜你喜欢

水师郑氏澎湖
清代福建内外洋考
江南传统家训的历史传承与当代价值研究
《郑氏规范》中的家庭伦理及其影响
郑氏富贵黄金屋
大陆航空首航台湾澎湖
品水师:品水要喝很多水 却从来不能水
澎湖公投,反对建“博彩特区”者大胜
熔炉旁捡回提督印
近代海军文化史研究
宝岛之歌(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