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2020-06-18王鹏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11期
关键词:假体股骨髋关节

王鹏

股骨粗隆间骨折属于常见的一种髋部骨折,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股骨粗隆间骨折大概占髋部骨折的1/2 左右,其病死率约在15%~20%左右,这主要是由于骨折后,患者因压疮、感染以及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所致[1]。通常股骨粗隆间骨折好发于老年患者,主要由于老年患者随着机体机能的退化,大都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症,加之视力的退化,稍有不慎跌倒即可能导致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2]。随着近几年我国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重,如何进一步提高老年性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安全性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学者所关注的重点[3]。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不断成熟,其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治疗地位已经渐渐超过以往传统的内固定手术治疗方式[4]。因此为进一步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具体治疗应用价值效果,本次研究抽取了本院骨科在2017年2月~2019年11月收治的9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对其展开了相应的研究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骨科在2017年2月~2019年11月收治的9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通过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49例。参照组中男22例,女27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72.26±4.09)岁。研究组中男25例,女24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72.31±4.1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60~80岁的患者;②符合股骨粗隆间骨折相关诊断标准的患者;③无手术禁忌证的患者;④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排除标准:存在麻醉禁忌证的患者;②手术不耐受患者;③不按时复诊患者;④凝血功能异常患者;⑤病理性骨折或者骨折不新鲜患者。

1.2 方法

1.2.1 参照组 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具体方法:常规麻醉后,辅助患者采用平仰卧位,同时将患者的患肢置于牵引床上,透视下予以常规牵引复位,之后在患者股骨粗隆近端外侧作一个侧纵行小切口,对皮肤及皮下相关组织常规逐层切开,进针点选择大粗隆顶点,方向朝向股骨髓腔,然后将导针常规插入之后,将进针点骨皮质予以常规扩开,常规插入主针,透视下观察主针位置是否满意,若满意即可打入头钉导针,正侧位透视见均和股骨颈轴线平行,然后对导针深度进行仔细测量,选择螺旋刀片并且敲击其至股骨头软骨下骨,然后将螺旋刀片锁紧,通过导向器将远端螺钉予以有效锁定后,然后再将两枚长锁定螺钉分别拧入,透视下观察骨折折端对位对线是否满意,锁钉、主钉及螺旋刀片等位置是否正确,确定无问题后即可将切口逐层缝合,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

1.2.2 研究组 患者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具体方法: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全麻)或者硬膜外麻醉,手术体位为侧卧体位,取髋关节后外侧入路,对股骨小粗隆予以常规复位,同时加以钢丝固定,在小小转子上方1.5 cm 处将髋关节截除,同时清理髋臼内残余组织,之后予以常规扩髓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填充适量骨水泥,待骨水泥硬化之后即可安装假体,同时对髋关节予以复位,为确保复位效果,必要时可以采用钢丝固定,期间需要留意假体植入时的前倾角及颈干角,同时以骨水泥对假体予以固定,并且对转子粉碎骨块予以适当固定,冲洗残余组织,最后将切口常规关闭,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包括感染、深静脉血栓、压疮。②通过用Harris评分系统对两组患者术前以及术后30 d的关节活动度以及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比较,评分越高说明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33%显著低于参照组的4.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Harris 评分比较 参照组和研究组术前的Harris 评分分别为(54.32±3.67)分和(54.35±3.63)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1,P=0.968>0.05);参照组和研究组术后30 d 的Harris 评分分别为(64.28±3.61)分和(72.44±2.87)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386,P=0.000<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n(%)]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Harris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Harris 评分比较(,分)

注:与参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作为一种好发于老年群体的骨折类型,由于老年患者群体大多不仅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症,同时还可能合并各种呼吸系统以及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因此其在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后,长期卧床更容易导致诱发各种并发症[5,6]。及时进行外科手术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患者的卧床时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内固定治疗中,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是近几年临床常用的治疗方式之一,虽然该治疗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松质骨治疗,同时可进一步提高稳定性的治疗效果[7,8],但是随着临床对其不断的深入研究,发现该术式的二次翻修率较高,大约有三成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术治疗的患者术后需要进行二次翻修[9]。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临床中应用广泛的一种手术治疗方法,该术式固定牢靠,疗效理想,术后患者无需太长的卧床时间即可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因此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10]。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选择了骨水泥型假体,而骨水泥在硬化之后,不仅固定了假体,以便患者术后能够尽早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同时硬化后的骨水泥具有相对较高的机械稳定性,能够有效将假体和股骨进行融合,应力被传到股骨远端,这有利于患者术后能够进行早期负重锻炼,除此之外,由于髋部骨的应力减少,患者的骨折部位愈合速度也会加快[11]。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4.08%显著低于参照组的16.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和研究组术前的Harris 评分分别为(54.32±3.67)分和(54.35±3.63)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1,P=0.968>0.05);参照组和研究组术后30 d 的Harris 评分分别为(64.28±3.61)分和(72.44±2.87)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386,P=0.000<0.05)。说明人工髋关节置术无论是在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方面,还是在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方面都更具优势,对患者术后康复更为有利。

综上所述,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治疗中,人工髋关节置术治疗价值显著,治疗安全性高,值得在当下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实施。

猜你喜欢

假体股骨髋关节
高屈曲与传统膝关节假体的10年随访:一项配对队列研究
当归六黄汤治疗假体周围骨折术后低热疑似感染1例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组配式与一体式股骨假体联合转子下短缩截骨治疗Crowe Ⅳ型DDH的疗效比较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股骨远端肿瘤型膝关节假体中长期假体存留及失败类型分析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DHS与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