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礼的起源探析

2020-06-15沈志浩

理论与创新 2020年8期
关键词:礼乐

沈志浩

【摘  要】”礼"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作为一种社会规矩,由来已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之一,是区分与世界其他古代文明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克己复礼;礼乐;夏商周礼;

1.礼产生的背景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自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子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认为到了周代,礼发展的才最完备,因此他才推崇周公,发展周礼,在孔子看来,礼是从天子到庶人,人人都要遵循的行为规范,礼有内涵外表之分,其内在精神则是维护宗法制的下的各种关系,在《礼记哀公问》中,他明确提出:非礼无以节事寰宇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老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伯仲之亲、昏姻疏数之交也。在孔子看来,礼不仅是祭祀天地鬼神的原则与标准,同时也是辨明君臣、上下、长幼身份的尊亲等关系遐迩的依据。孔子认为礼不在于其形式,而在于其精神,他曾发出这样的慨叹,"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意思是祭祀就是玉帛和钟鼓这些表面的东西吗?

礼仪有五种,据郑玄的《曲礼注》记录祭祀之说,吉礼也。丧荒去国之说,凶礼也。致贡朝会之说,宾礼也。兵车旌鸿之说,军礼也。事长敬老、执赞纳女之说,嘉礼也。

“礼"所讲的行为准则,同样也具有教化意义,人通过礼的约束加强修养,从而达到人际关系的调和,因而其精神则是"礼""仁""乐"相互柔和相互渗透贯通的,这就叫克己复礼。

2.夏商周三代的礼

2.1夏礼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言必称三代"意思说,我们的文化、思想、制度一直影响至今,夏朝是我们文明的开端,甲骨文的"礼"字就可以看得出来,两串玉放在器皿(豆)中,用以向鬼神见礼。

《礼记》载:礼事劈头于隧皇,礼名源于黄帝。到尧舜时期制嫁娶之礼,即:定妻妾之制;别生分类即:区别嫡庶,定系族之法;罚弗及嗣,赏延于世,即:依礼法实施奖罚。礼大体涉及到身份,地位,婚丧,祭祖,交融等各方面。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不仅重视等第,而且还重视亲情,从而使中国礼法在出生之时便带着情感的图章,具有伦理纲常教诲等内容。

2.2商礼

商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部落,鼻祖契大约与夏禹同时,被封于商。到公元前17世纪或前16世纪,商族逐渐强大,商汤策划了灭夏战役,夏亡商朝正式建都,都于亳,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大约到公元前13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此后直至商纣湮灭,共二百七十余年,一般称之为殷。整个商朝,后来或称商殷,或称殷商。

《殷本纪》系统地记录了商朝的历史,描写了一幅商部族兴亡,商王朝由建立直至灭亡的伟大图卷。

《史记殷本纪》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令人为行。天神不胜,乃僇辱之。为革囊,盛血,仰而射之,命曰"射天"。武乙猎於河渭之间,暴雷,武乙震死。"射天",纣王的曾祖父被骂,最后被天雷劈死。武王伐纣所作《牧誓》:商纣王只听信妇人的话,对先人的祭奠漠不关心,鄙视放弃同祖兄弟而不录用,却对从四方流浪来的罪戾的人尊敬又是坚信聘用,以他们为大夫、卿士。这些人施残暴于人民,作奸犯科于商邑,使他们凌辱百姓。现在我姬发奉天命进行革命。

王国维《殷商制度论》开篇:"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其实不然,殷商到西周更多的是一脉相承。过去常说西周推翻商朝统治后,重新考察天命和彝伦,认为天命无常,这才开始了"以德治国"。商代用活人祭祀的风俗在周朝明显减少确是事实,但西周初期依然敬重鬼神。群经之首的《周易古经》实际上就是西周初占卜记录的合集,《尚书金賸》记录的就是周公向上天祈祷愿意以身代替武王去死的全过程:"公乃自以为功,为三坛同墠。"可见"鬼神"在商周文化中的地位有多重,直到春秋战国才发生剧变。。

2.3周礼

周公接受了殷商灭国的教训,提出了"明德慎罚"的国之根本"以人为本,以礼治国"在《尚书》中有很多关于周公训诫臣下的文诰,《酒诰》则是告诫百官勤政爱民,《康诰》则是让官员"依法治国"所以说西周和春秋就是道德礼制的时期。

比如周的战争春秋战国时期能参加交锋是一种荣誉,所以参战的必须是贵族,最低的也是一个"士","战士"这个词就因此而来。

第一条:递战术和不鼓不成列。古代打仗是击鼓即布阵。如果对方队伍没有布好阵势,是不能进攻的,若趁机进攻则非君子之举。

第二条:不重伤。两国的战士伐鼓进军之后,如果把对方战士打伤了,就不能再打第二下,也就是说不能让对方两次受伤。那接下来战争怎么进行呢?受伤的回兵营疗伤,获胜的坐下来休憩。

第三条:不擒"二毛"。所谓"二毛"是有白头发和黑头发的,即不抓白头发的老年人做俘获。就算败北,也得让其回家养老。

第四条:不逐北,就是不能追逃兵,"北"是败北的意思。追也可以,只能追五十步,对方跑到第五十一步时就不能再追了。周公形成了核心思想"以人为本,以德治国",用"德"怎么治国呢?道德是一种软控制,简单地用它治不了国,必须现实化和具体化。于是,周公就把"德"变成礼和乐。"礼"具体说就是等级制度,比方说人分三等,贵族、贫民、奴隶;贵族中又分四等:天子、诸侯、大夫、士,其中国君、诸侯又分五等:公、侯、伯、子、男。诸侯国内又有五等,上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周公认为,人与人之间不能平等,必须有等级,有等级才有秩序,没有等级就没有了秩序。有了秩序天下就天下太平了。但是,周公认为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人与人之间凭什么我比你低一等!心里不舒服啊!高高在上的,一等就舒服,九等的肯定不舒服,七等、八等的也不会舒服,那么这个社会就不安定。于是,周公又想出一个东西来,叫做"乐",礼总是和乐难分难舍,周以礼治国,礼是行为规范,乐是调和,儒家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心口如一的君子,但要达到这个目标,则是很难得,音乐有强烈的感染力,从《论语》中就可以知道,孔子喜欢弹琴,听音乐。他在齐国听到了《韶》的演奏后,竟然三月不知肉味。

《論语》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乐也是治国的最高境界。我们平时常说音律,实则这"律"有规范和谐之意,音律不仅仅是音乐的"律"制,更是人心的认知和诚服以及自我道德规范。"礼节民心,乐和民声",可以使人心悦诚服于礼。其《论语》中就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措之手足,再细致入微的赏罚制度也无法严丝合缝,但如果用礼乐教化人心,则会增加人的自我约束力,法律的管理才会更加高效。"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当乐动人心时,对于道的内涵会有更深领悟,更能让人一以贯之。

3.结束语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有着"礼乐之邦"的美名。中华传统礼仪是我们民族的核心价值, 这对于建设新时代和谐社会,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中国人的文化早已深入骨髓。注重教育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这个影响延续至今,中国每年培养的工程师数量超过美国、德国和日本之和;尊老爱幼是中国孝文化的延展和发展储蓄习惯反映了中国人简约持家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精神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张超华. 礼出东方:从大汶口文化看礼制起源[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2-28(008).

猜你喜欢

礼乐
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礼乐”路径
礼乐文明的确立(部级优课)
情繫桑梓 积极捐赠防疫物资
情繫桑梓 积极捐赠防疫物资
语文教学中礼乐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分类讨论思想在高中数学复习中的应用
从国君称呼看春秋战国时的“礼崩乐坏”
幼儿礼乐教育中的巧设情境策略研究
湖南礼俗仪式音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