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村落民居改造再利用研究
——以江西上饶渡头村民居为例

2020-06-15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合肥230022

安徽建筑 2020年5期
关键词:老宅村落村民

宋 晨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0 前言

目前,农村建设发展迅速,一栋栋高楼林立的同时,旧村落正在不断消失。现今发展下来,江西省部分地区还遗留着大量的原生态传统村落和历史意义的民居建筑。时代在发展,受到经济条件和技术发展的限制,村落的老房子已经不能满足村民当前的日常需求,其中一些具有历史价值,传统文化风格的老宅也在寻找适合当代的角色。当下,改造历史建筑已经成为另一种建筑风潮。因此,通过合理分析,运用科技手段,对这类建筑进行改造,打造合适空间形态关系,不但能赋予建筑新的生命力,还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空间资源再利用。

项目通过对江西上饶渡头村老宅改造,找寻未来村落老宅的一种合适的改造方式。项目一开始还处于迷茫阶段,在经过收集资料、村民走访回忆、问卷调查整理等工作的梳理,大致有了以下改造策略的形成,希望能对未来相关改造项目的实施提供一些可行性思路。

1 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和玉山县交界的湖丰镇东部,村落名渡头,地理位置靠近信江源头,水系丰富,环境优美,见图1,红色框处为现老宅所在位置。

图1

老宅的历史最早源于一百多年前,是四个程氏兄弟的住屋,共4栋。史料记载,其中最古老的住宅位于村落沿河西面,整体设计最为精致,但在文革中被瓦解了,只剩下残垣破壁;紧邻主要道路东面的宅屋(图2)相对只有90年历史,后来毁于火宅,只剩下红砂岩条石地基和几片墙壁。第四栋老宅只是被记载过,村落中已经查无踪迹;项目改造的对象(图3)是处于村落中央位置的老宅,二层砖石建筑,建筑体量适中,其建筑形式带有一定的江西赣北地域风格特色,该老宅也是目前村子里保留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建筑。基地形状规整,没有周边视线遮挡,道路环境良好。

图2 沿河西面的老宅

图3 改造的老宅

2 现状分析

江西属于冬冷夏热地带,梅雨季节较为严重时,老宅常年阴暗潮湿,不仅湿气四溢,堆积的杂物造成通风不畅,室内气味刺鼻,让人难以忍受,而且屋顶瓦片常年不翻新,避雨功能不佳。

图4 老宅平面简图

老宅正面墙壁已经塌了个缺口,天井下杂草丛生,木头腐朽,瓦片漏水,现在的主要功能主要是一些木材的存放和村落集聚场所。

老宅内部至今还保留着许多精美的雕刻和装饰(图5),天井月梁上有精美的龙纹装饰浮雕,中间的蝙蝠木雕于文革时毁坏。门头上的蝙蝠葡萄藤“南屏拱秀”匾额。房间内基本承重结构还算完整,采光效果基本良好,空间尺度适宜。

图5 改造的老宅节点图

3 改造再利用的设计原则

3.1 空间提升

平面是典型的天井式布局,如果只是单独做成住屋居住空间,建筑历史存在价值性得不到传承;如果只是改造成纪念性建筑围护起来,无法满足村民对建筑的亲近感。

湖南省岳阳的张谷英村落,属于典型的南方天井式平面布局,也是至今保存完整性较好的古村落,对于村落的空间功能划分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从入口、生活、生产、交通等空间的设置也是有很多严苛的设定方式。张谷英村民居住宅不仅在平面组合上有不同的房间排布方式,在门墙、柱子和地形高差处理上的也有不同的空间变换形式。这也是至今为止古村在传统民居空间组合形式上能有很多后人研析的价值。

项目原本房间功能结构单一,只作为居住使用,空间形态处理不够完善。加之项目基地周边的房屋间距较小,主要窗户能满足最小日照时间,建筑出入口紧邻村落主要干道,地理位置关键。整个中轴线上,上层空间形式单调,没有层次感,无法满足基本的公建的空间限定。是否可以考虑从剖立面空间形态出发,做节点细节处理,适当采用建筑空间纪念性设计,让整个室内过渡之后在正厅达到一个高潮,提升空间层次感。

3.2 功能置换

现阶段老宅已经成为全村的中心和主要干道的门面风貌,但是却迟迟没有一个很好的使用功能置入,不能够让村民很好的利用,也无法把老宅昔日的风采呈现给后人。考虑在保留和修复原有老建筑外观的精神的基础上,再将其室内空间进行改造,从而改变内部空间的功用,老屋新用。

有项目位于北京大栅栏地区的排子胡同(图6),原本是一座单进四合院。改造的目的是升级现代生活所需的必要基础设施,将这处曾经以居住功能为主的传统小院转变为北京内城一处有吸引力的公共活动场所。通过对传统空间的再改造,与原来同样的平面布置,通过对空间的再利用,改变原本四合院的庄重、刻板的印象,营造开放、活跃的院落生活氛围。

基于已有院落格局,利用起伏的地面连接室内外高差并延伸至房屋内部扭曲成为墙和顶,让内外空间产生新的动态关联。隐于曲墙之内的是厨房、卫生间、库房等必要的服务性空间;显于曲墙之外的会客、餐饮空间与庭院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室内外地面均采用灰砖铺就,院中原有的一颗山楂树也被保留在扭动的景观之中。

1.2 临床资料收集 收集所有患者入急诊科后的基础临床数据,包括病史、年龄、性别、心电图、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所有病例入院当天急诊抽血查肌钙蛋白Ⅰ,分别运用 HEART评分和MEWS评分进行病情评估。

图6 北京四合院改造空间功能图

新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希望通过一些研究,能够探索出一些在不破坏现有古宅的前提下,改善居住环境,使用一些方法和措施,置入一个公共性功能,使人们愿意在此停留,并且能够在精心保留下来的传统住宅里传承村民文化、历史文脉。这也有利于江西传统民居得到积极有效的保护,使传统民居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3.3 安全强化

如果老宅得不到及时保护,年久失修的结构存在安全隐患,此处是村里老人小孩常去的场所,危险系数不断增加;老宅子除了外围护结构用了砖砌,内部承重全是木结构,防火措施不够完善,通风效果也不是很好,容易引起火灾。窗户基本轮廓清晰,但是稳定性不强。老宅原本窗户是雕花纸糊型的,现阶段可以通过玻璃采光,固定结构来加强骨架的整体性。

消防问题也是老宅修复改造的一大着重点,村落中好多基本住屋因为疏于管理,消防措施不充分,受天气干燥等气候问题毁于火宅。如果改造成公共建筑,在重要构造节点上需要特别注重防火性能,大门、窗户的防风处理,墙体的外墙的防火构造。

3.4 材料更新

原本的木材已经年久不能使用,需要修补的部分只能用新材料来替代。现阶段有“修旧如旧”、“修旧如新”等实践,对于已经缺失的房屋构建(如门窗、额枋、雀替等),没有必要用木头重建,因为很多已经无迹可寻,只能从现存的痕迹推断其位置,而雕花样式也只能重新设计,或者从居民的记忆中推断。可以考虑用玻璃做隔断,首先,玻璃是透明材质,可以很好地与历史结合,如卢浮宫扩建时创造的玻璃金字塔,在原本的宫殿门前,用一个巨大的玻璃体,将主要功能空间很好的隐藏在地下,新建部分成为另一个视觉焦点,既保证了原本宫殿的历史风貌,又有效的引入新的功能空间,疏缓人流。其次,针对民居改造,可以尝试在新材料上保持原有的建筑风貌,在细节处,在玻璃上可以使用雕花设计。最后,玻璃的材质的特殊性,处理建筑采光防风特性上也有很大的适用性。双层夹胶玻璃可以解决基本外墙保温作用和必要隔声处理。现阶段颗粒化玻璃合成在安全性能上有了必要的保障。

对于二层被拆掉的部分用木头和钢支架重建。让新建部分与原始部分可以很鲜明的分开,使人们清楚地看到哪些是过去,哪些是现在,而不是以假乱真的一味仿造。同时在承重结构方面,也更加牢固实用。

3.5 历史保护

现阶段,乡村民居改建方向较为单一,历史痕迹也很斑驳。如何能够在繁杂和盲目建房的农村重新赋予地域文化、历史文脉;如何能够让村民融入民居,有共同参与性,不单纯只是一个摆设;怎样的社区环境,是能够吸引老人、小孩等特殊群体,使老宅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脱颖而出,达到可持续发展,成为未来改造的标杆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对于一栋具有历史性的建筑,保护方法大概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空间,一个是表皮,也是建筑方案设计最重要的两方面。对于使用者,更在意的是它的空间;对于观光者,更期待看到空间的趣味性,表皮的冲击感。所以,改造意向选取的同时,就算把它恢复到初建时的模样,也依然是无趣的,因为那已经不是一个同时需求空间使用和表皮美观的产物了。最后,即使没有哪种方法能够完美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尽可能的兼顾还是有希望的。

4 改造再利用的具体措施

建筑的存在不仅仅是建筑师和土地的一次碰撞,更多的还有建筑存在之后给人带来的记忆。本次项目旨在修缮老宅的基础上改造成村民活动中心—渡头之家(如图7)。改造成村民活动中心,要具备的功能有学习、交流和娱乐,能让村民在劳作之余有自己的活动场所,带上老人孩子,畅谈游玩,或独自,或三两成群,总是能感受这其中美妙。无论是从建筑表皮还是功能置换上,都有了新的诠释和传承价值。结构上沿袭原有的砖混结构,内部通过钢结构辅助支撑。

图7 渡头村民之家

4.1 内部功能的更新改造

本老宅主要改造内容包括建筑的外围护部分(包括保温层、承重结构)以及建筑装饰构件(如遮阳百叶)或空间附属物(如攀爬植物、墙面装饰等),其中主要构成要素包括建筑与外界直接接触的外墙、周边道路环境以及外门窗、空间装饰构件等。

从总平上分析,整个建筑基地两面相邻道路,可以从可视性来考虑,立面上适当采取玻璃栅格的做法,既处理了内外私密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视觉效果(图8)。平面上保留原有的中轴对称,保证空间的完整性。相邻道路两边设置茶室、服务中心等服务性空间,以免人流的流动干扰其他功能空间;将书吧、展示空间等安静型空间设置在地块的东北角,整个空间以中庭过渡,动静分区明显。

图8 功能新旧对比图

改造之后,入口大门一进入是村史展览馆,空间布置开放性,也很好地展示了村落文化。通过天井的隔断划分为两个空间。展览的正厅采用的是传统的南方天井式平面布局,打破了原本的封闭空间,整个效果连续庄重(图9-a)。服务中心作为连接几个功能分区的重要连接点,也是在调研村里人使用量基础上进行的空间尺寸设计,方便服务人员办公和休息的场所(图9-c)。自助茶室也是在考察当地的一种特色茶文化基础上,建立的一种需求性空间,适合老人使用(图9-b)。针对开放性建筑,活动室是改造特别设计的部分,在地面处理上,第一排位置高于地面0.15m,后一排座位依次高于前一排位置的0.5m,最后不需要转回大厅,直接从活动厅可以下台阶到室外互动,达到室内外的快速衔接。从而一方面促进了观影效果,另一方面有助于防潮设计(图9-d)。

图9 功能空间分析图

4.2 外部空间的细节处理

基本服务空间,从总平设计出发,在远离道路的两个方向,分别设置建筑辅助空间,设置“L”型户外活动空间(图9),也是公共性建筑的必备场所,提供给公众更好的适用性。同时考虑绿化设计,采用新旧对比,通过一些砖墙和钢材质结合,可移动式桌椅等布置,创造更有创意的休憩空间。通过种植一些色彩鲜艳的植被,有樱花、银杏等大乔木,夹竹桃适合在建筑围墙的脚下,迎春花的点缀,在颜色处理上更显生机。建筑的外墙面已经有些部分斑驳,补充了一些新的水泥砖,错落镶嵌,同时也特意做了一些纹路,可以有触摸感,经过这里的人可以直接去感受新老肌理的轮廓。

图10 户外活动空间

5 结语

整个村民活动中心设计遵从了村民的意愿,在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感受到渡头村居民上下有一种凝聚力,即使老宅破败不堪,却一直在呵护家族中遭受重大灾难的居民,程雄一家就因为家庭变故在老宅住了长达3年。茶余饭后,人们津津乐道的也是从老宅出来的几代才子和有故事的大人小孩们,这儿也成了老人小孩玩耍宝地。

即使老宅青春不再,整体外观已不似从前,但当下盲目的推倒重来思想理应被摒弃,新血液的注入迫在眉睫。新能源、新技术改变建筑空间,良好的空间环境也将改变居民的生活。传承建筑文化,发挥更好的可持续发展效果,期待老宅能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焕发新的生机。

猜你喜欢

老宅村落村民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儿子要卖老宅, 母亲拒绝搬离,怎么判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老宅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老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