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运城盐池禁墙带状公园设计研究

2020-06-15梁国华运城学院美术与工艺设计系山西运城044000

安徽建筑 2020年5期
关键词:盐池运城公园

梁国华 (运城学院美术与工艺设计系,山西 运城 044000)

1 项目背景

运城盐池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南部,其地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魅力独特。作为华夏文明的摇篮,盐池为中国早期国家形态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2019年,运城市政府向国家文物局提出盐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议题,得到国家文物局的肯定。此后,运城市政府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开展前期相关的准备工作。保护并利用好盐池,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对传承发展盐池地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推动运城市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

禁墙带状公园设计研究,基于运城盐池地域文化的传承发展,期望能为保护和利用盐池提供参考和借鉴。

2 运城盐池禁墙历史及现状

运城盐池禁墙是为了防止盗盐走私、保障丰厚的盐利,防洪防旱、保证盐池的正常生产以及管理盐工的方便,历代王朝在盐池一周修筑的防护工事。

2.1 唐宋时期

远在唐代的时候就在运城盐池一周修筑了“壕篱”,由水沟、矮墙、荆棘、篱笆等围合而成。这就是禁墙的雏形,规模还不是很大,显得很简陋。

到了宋代,在“壕篱”的基础上加筑为“拦马短墙”。尽管它还是属于矮墙一类的防护结构,但是规模显然要比“壕篱”大多了,能够比较有效地围护运城盐池了。在环绕盐池一周的“拦马短墙”上分别在东西方向各开一门,以方便进出盐池。

2.2 明代

明代进行了2次大规模的修建,使得集防盗和防汛功能为一体的禁墙得以完整的建成。

第一次是在明宪宗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由当时的巡盐御史王臣主持修建。首先,堵塞“拦马短墙”东西两个方向上的禁门,重新开设一个进出运城盐池的中门。其次,在“拦马短墙”的外围,修建禁垣一周,总长度约为60km,随着地势高低,蜿蜒起伏。修建好的禁垣高度约为4m,底厚4m左右,顶宽约2.5m,为夯土结构,并且在禁垣底部开设水眼多处,分布于不同的地段。第三,在禁垣之外修建马道,以方便交通运输往来。第四,在马道之外开挖隍堑,即城壕、护城河,以用来蓄积客水,即雨水、洪水,隍堑的深度和宽度均为3.5m左右。隍堑之外,则是滩地、堤堰。第五,在禁垣内修筑护宝长堤,即防洪堤,堤上开设水闸2处,并设闸夫专门负责水闸的启闭。这样,每当遇到天旱盐池生产缺水时,就可以通过禁垣底部的水眼,将隍堑里的积水引入盐池。最后,在禁垣内外为巡逻稽查的士兵修建住所,以防止盗盐走私,方便管理盐工。

第一次禁墙修建工程浩大,历时3年才得以完工。禁墙建成之后,完全将运城盐池禁锢了起来,环绕盐池一周,只有一个中禁门可以出入,非常不方便。于是,到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由当时的巡盐御史吴珍向朝廷申请,重新开设东西二门。这样,在环绕盐池一周的禁墙上就开设了3道大门,按照它们的方位分别称为东禁门、中禁门、西禁门。东禁门距离安邑2.5km左右,又名育宝门;中禁门在在盐池北边,与运城相对,又名祐宝门;西禁门距离解州5km左右,又名成宝门。也就是按照盐池的东、中、西3个盐场,分别开设东、中、西3个禁门,以方便就近出入。

第二次是在明武宗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也就是第一次大规模的施工兴建之后40多年,禁墙遭到自然与人为的破坏,存在一定的塌毁。当时的巡盐御史熊兰征调民夫三万多人,耗时半年对禁墙进行修整加固。完工之后禁墙厚度达到5m左右,高度达到7m以上。隍堑也分别挖深加宽到5m左右。同时,分别在3个禁门上修建了城楼,在禁垣内外为巡逻稽查的士兵修建住所增加到60个。这样使禁墙、马道、隍堑等为一体的运城盐池防护工事更加巩固、雄伟、壮观。

经过明代两次大兴土木之后,确立了禁墙的形制,此后再也没有较大的扩建工程。

2.3 清至民国时期

由于禁墙主要是用泥土筑成,难免会遭到自然与人为的破坏,所以此后每年都会进行“岁修”。清代前期,朝廷每年都会拨付岁修银两,对禁墙进行修整维护。到了清代末期,内忧外患,府库空虚,盐政腐败,对禁墙的修整维护已经再无力进行,禁墙从此开始塌毁。

民国时期,长期军阀混战,日寇入侵,加快了禁墙的毁坏速度。到运城解放,禁墙已经是千疮百孔了。

2.4 新中国成立至今

20世纪50年代以后,历经数千年的开采,运城盐池的卤水淡化,食盐生产能力急速下降。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海盐、井盐的生产和运输成本降低,盐池逐渐退出了食盐生产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以芒硝为主的无机盐开发。禁墙也不再发挥其作用,失去修整维护的意义。此后,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禁墙进一步遭到破坏,只剩下残垣断壁。

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禁墙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2004年,禁墙被评为山西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禁墙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禁墙东禁门(育宝门)、中禁门(祐宝门)、西禁门(成宝门)开始复建。

3 运城盐池禁墙带状公园设计策略及方法研究

3.1 项目选址

通过对运城盐池禁墙的实地考察调研,确定禁墙带状公园选址于东禁门至中禁门之间,东西长约6km、南北宽约500m的区段,禁墙所在盐池北坡上下高度差20余米。该区段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人文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此外,该区段紧邻城市繁华区、人口密集,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矛盾尖锐突出。

交通条件:东西向有盐池滨湖路、红旗街,南北向有盐池跨湖大道、学苑路,两纵两横,将禁墙带状公园东西南北联通,交通便利、停车便捷。

项目选址

人文资源:自东向西依次排列分布着东禁门、盐湖园、盐化四厂、池神庙、中禁门等人文景观,禁墙遗址遗迹贯穿其中。

自然环境:站在盐池北坡之上,居高临下、极目远眺,盐池风光尽收眼底。

存在的问题:开荒取土、私搭乱建、垃圾倾倒、污水排放等方式毁坏残存的禁墙。

3.2 设计理念

通过对运城盐池地域文化的梳理、对禁墙的实地考察调研、对相关理论的研究及相关案例的分析,确定禁墙带状公园设计的理念为:

收藏保护、陈列展示关于运城盐池的文物和史料,全面系统地介绍盐池地域文化,科学地展现盐池地域文化的丰富内涵,更好地传承发展盐池地域文化,高标准地构建盐运之城的形象。

3.3 功能分区

通过对运城盐池地域文化的研究和分析,对其进行总结和归纳,可以将禁墙带状公园自东向西划分为“盬盐春秋”、“垦畦浇晒”、“文明之源”、“国之大宝”、“文化瑰宝”、“盐运之城”6个区块。

“盬盐春秋”区块,从生产、运输、销售、管理等方面介绍运城盐池的历史沿革。

“垦畦浇晒”区块,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步产盐法”制盐技艺为核心,介绍运城盐池生产方式的演变和发展、生产工具、生产专用术语、“老和尚”生产组织管理制度、池神崇拜等生产习俗。

“文明之源”区块,介绍盐的概念、种类、产地分布、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作用等内容。

“国之大宝”区块,即工业遗产观光区,以山西焦煤集团子公司运城盐化集团控股的南风化工集团“退城入园”整体搬迁后遗留下来的生产基地为依托,介绍运城盐池的自然资源及开发利用情况。

“文化瑰宝”区块,以池神庙为依托,从历史文物、历史建筑、文学作品、民俗等方面介绍关于运城盐池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盐运之城”区块,以中禁门为依托,介绍因盐而立的盐务专城——运城的建城史及城市发展现状。

功能分区

3.4 景观节点设计

运城盐池禁墙带状公园自东向西设计东禁门、虞坂古盐道、刘茅古盐道、盐湖园、盐山、池神庙、中禁门等主要景观节点。

景观节点

3.4.1 东禁门

东禁门位于运城市盐湖区红旗东街山水华都小区东侧,坐南朝北,两侧城台与墙体连接,东西基址宽度约19m,顶部宽度约13m,南北墙址深度约10.5m,顶部深度约7.2m;城门洞北高南低,北高约7.3m,南高约8.7m;城门洞口路面呈一缓坡,南北高差约1.4m,残宽4.8m。东禁门是禁墙3座城门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夯士城台保存较为完整,原门楼已塌毁,东西两侧依地势地貌修筑禁墙,形成矩形瓮城,两侧禁墙与夯土城台相接,东西走势,厚度约11.6m,高度与夯土城台相同,北高约6.5m,南高约8m。

3.4.2 虞坂古盐道

虞坂古盐道位于运城市盐湖区东郭镇与平陆县张店镇交界的中条山北麓,始凿于西周初期,全长约8km。虞坂古盐道是古代人为了贩运盐池所生产的食盐而开辟出的一条山道,成语故事伯乐相马、唇亡齿寒、假虞伐虢等皆出于此,对研究我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在运城盐池禁墙带状公园设计中,可以将虞坂古盐道微缩于盐池北坡之上,激发人们前往实地探索的兴趣。

3.4.3 刘茅古盐道

刘茅古盐道,亦称堡沟古盐道,即古籍中记载的车辋路,是虞坂古盐道的姊妹路,深嵌在位于中条山腹地的车辋峪中。刘茅古盐道以运城盐池南岸的蚩尤村为起点,过中条山入平陆后分为2条线从不同渡口过黄河抵达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一条线从蚩尤村经刘家窑、牛家院、柏树岭、上牛村、下牛村、大坪头村、风泉口、圣人涧(平陆县城新址)至茅津渡过黄河抵达陕州会兴镇。另一条线从蚩尤村经刘家窑、牛家院、韭菜园、鸡湾、上村、马村、平陆县城旧址至太阳渡过黄河抵达陕州。

在运城盐池禁墙带状公园设计中,可以将刘茅古盐道微缩于盐池北坡之上,激发人们前往实地探索的兴趣。

3.4.4 盐湖园

盐湖园位于运城市盐湖区学苑路南端与滨湖路交汇处,占地2.28万㎡(合2.28h㎡),南北落差20余米。盐湖园所处位置是城市与盐池的交界处,站在园内制高点揽漪阁上登高望远,盐池美景尽收眼底,“一面湖山三面路,半园歌舞满园春”的意境油然而生。

3.4.5 盐山

盐山位于盐湖园与池神庙之间的盐化四厂,是由运城盐池中采集的无机盐堆积而成,像雪山一样高高耸立,白茫茫一片蔚为壮观。在禁墙带状公园设计中,可以打造盐山景观节点,让游客体验攀爬盐山、登高望远以及滑盐的乐趣。

“盐山”景观节点意向图

3.4.6 池神庙

池神庙坐落于运城盐池北岸的卧云岗上,坐北朝南、南低北高,仰山面水、气势雄伟。海光楼、奏衍楼、三大殿由南向北、从低到高、严整地排列于南北中轴线上,官厅、商厅沿中轴线东西对称。其地形及建筑布局犹如“金龟探海”,体现了我国传统的风水思想和建筑理念。

3.4.7 中禁门

中禁门位于运城市盐湖区解放路南端,与池神庙一条铁路之隔。中禁门城台东西底宽51m,南北底深32m,顶宽48.23m,顶深29.23m,总高度为12.36m,内部空间为两层展厅,其上有城门楼一座。城门楼是根据历史图像明万历年间巡盐御史吴楷所绘制的“河东盐池之图”中的建筑形象而设计建造的木楼阁,二层重檐歇山顶,周插回廊,高高地矗立于城台之上,体现了明代河东地区的建筑风貌。禁墙位于城台东西两侧,底宽为12m,顶宽9.2m,高度为10m,总长度约134m,平面略呈弧形,内部分为两层作为展厅。

3.5 交通流线组织

以学苑路、解放路为主要纵向交通流线,供车辆及行人通行,联系运城盐池禁墙带状公园的上下空间。以滨湖路、红旗街为主要横向交通流线,供车辆及行人通行,联系东禁门至中禁门。以东禁门、盐山及微缩于盐池北坡之上的虞坂古盐道、刘茅古盐道为次要纵向交通流线,供行人通行,联系禁墙带状公园的上下空间。

交通流线组织

3.6 景观小品设计

除禁墙遗址遗迹以外,带状公园的景观小品设计,应充分挖掘运城盐池地域文化资源,从中寻找设计灵感,以实物、沙盘模型、石刻、雕塑等传统艺术形式呈现,还可以以盐雕、盐画等新的艺术形式来呈现,以突显其地域文化特色和艺术气息。

3.7 植物配置

“舜歌南风”盐雕景观小品意向图

“河东盐池之图”盐画景观小品效果图

因运城盐池禁墙带状公园紧邻盐池,其土壤盐碱性比较大,所以植物配置以耐盐碱植物为主。乔木及灌木可选择柽柳、火炬树等,花卉及草本可选择凤尾丝兰、耐盐玫瑰、碱蓬、二色补血草、费菜、八宝景天等。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运城盐池地域文化的梳理、对禁墙的实地考察调研、对相关理论的研究及相关案例的分析,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禁墙带状公园设计理念,并总结和归纳出禁墙带状公园的设计策略。旨在通过城市公园建设、人文景观营造解决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使盐运之城的历史文脉得以延续,给市民和游客营造一个集科普与游玩于一体的好去处。

猜你喜欢

盐池运城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秦汉魏晋南北朝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盐业经济
运城面粉、运城苹果、运城蔬菜 “三个运城农业品牌”打造运城新名片
点赞!李克强总理山西运城赶年集
运城清廉地图
山西运城:冬日盐湖色彩斑斓
盐池采油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
在公园里玩
调色盘
黄河三角洲滨海废弃盐池综合降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