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竹

2020-06-13

世界建筑 2020年5期
关键词:建筑师建筑设计建筑

1977年出生

1996年入学重庆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学士、硕士)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主任、主持建筑师

2019年香港建筑师学会两岸四地建筑设计大奖银奖

2019年第十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优胜奖

2018年第五届“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职业组金奖

2018年中国建筑学会(2017-2018)年度建筑设计奖·田园建筑专项三等奖

2017年第十一届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公建类)一等奖

从1996年考入重庆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到本科毕业后师从以建筑技术见长的魏宏扬教授攻读硕士研究生,在前后长达8年的学习生涯中,我获取知识的途径除了来自于重建工学院派的教学体系、师长们传授的经验之外,更多的就是在重庆这座充满“解构”色彩的城市里,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城市里的各种空间、用自己的感知去验证学到的知识,那时候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处处留心皆学问”。重庆作为一座在码头上发展而来的西部山城,面对山与江的夹击,塑造出在苛刻的条件中建设发展的“城市性格”,也给建筑设计和设计师打上了鲜明的地域烙印。犹令我记忆深刻的是离学校不远的古镇——磁器口,那里俨然成为建院莘莘学子们鲜活的第二课堂,每一条巷陌、每一声叫卖,都让人体会到建筑并不只是图纸上机械的线条,也不仅是凝固的光影雕塑,而是富有人情味的空间载体。

1 李巷村老建筑改造

2 码头书屋

3 汤山猿人洞配套服务用房

4 汤山矿坑剧场配套服务用房

5 牛首捌厕

“产品至上”与“形式二维”

当下的建筑设计领域,有两个重要的现象值得警惕:一个是“唯产品至上化”,一个是“形式过度二维化”。诚然,建筑工业的产品化能够有效地保证建造质量,并且降低成本,这毋庸置疑。但过分强调产品至上,甚至以此为理由去抹杀建筑的多样性和在地性,则不可取。同样的,场所特征如果变成了“产品化”和“标准化”的绊脚石,那场地“归零”就成为最节省建造成本的选择。空间体验和关怀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只要最后配合互联网信息传播,来几张“摆拍的姿态”、几篇“煽情的文案”,“网红”便制造完毕,建筑师已沦为这场“廉价剧目”的配角。但我们无可替代的家园能这样简单的算账吗?我们丰富多彩的大地如果失去了特征,那么扎根在上面的建筑会否同样模糊了面孔?当我们越来越多地抱怨“千城一面”、越来越钟情于塑造全球化城市地标时,殊不知那些竭尽全力抹去的,正是我们无可复制的“在地”资源。

夯实城市的“里子”

当下的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技术升级,建筑领域也一样。但是怎样使用技术,使之为人服务,却是值得大家思考和探讨的。中国的城市经过近30年的急速扩张,一方面留下了大量的“城市空隙”,另一方面,城市那光鲜的、甚至光怪陆离的“面子”下,往往隐藏着不少败絮的“里子”。随着设计市场的深耕和细化,城市的关注点也必然从宏大叙事的尺度转移到人的尺度,夯实城市中每一处细微的设计,让家园变得更安全、宜居,这是建筑师的职责。

乡村绝非技术“洼地”

而中国的乡村,在国家倡导的“乡村振兴”战略下正迎来命运的拐点。由科技进步带来的农业现代化将是未来农业的出路,随着乡村逐渐向产业聚集地靠拢,很多乡村的分布和形态都会面临重组。最近几年,随着工作室持续地介入乡村和乡野的建设,我们强烈地意识到,那里最缺少的并不是创意和想法,而是建造技术的支撑。在乡村盖房子不再是那个“自给自足”“就地取材”的时代了,在缺少建设资金和施工技术的条件下,乡村的人居质量严重受制于建造水平。因此在新一轮的乡建中,如何恰当地利用技术,来改善乡村的人居条件,让乡村留得住人,同时又能维系好乡村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同样考验着建筑师。

6 屋顶上的话剧社·重庆大学城303青年剧场

猜你喜欢

建筑师建筑设计建筑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胖胖的“建筑师”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配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