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纲

2020-06-13

世界建筑 2020年5期
关键词:侧重于建筑学建筑设计

1972年出生

1993年入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硕士)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

重庆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

2016年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

2013年教育部优秀勘察设计奖二等奖

2012年度重庆市优秀规划设计奖一等奖

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

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高考阴差阳错走上了建筑学的道路,来都来了就好好读嘛,本科毕业时已经喜欢上了这一行,读研也就自然到了重建工。这一来,就20多年了。

求学时期的重建工,印象最深的是后门内连片的饮食摊。无论风雨寒热,入夜后锅声人声觥筹声,声声入耳;悦事恼事辛劳事,事事皆空。来了外地同学带去那地儿手一挥,随便整!人人皆撼,良久扶墙出,身心俱爽。

这深深的记号,就是当年的重建工特色。

重建工的气质很“野”,重庆话讲就是“乱劈材”。自由开明,没什么禁忌,学术上百花齐放,师生间更像“兄弟伙”,每个老师上都有专研领域,性格也极鲜明。

重建工的气质很“土”,重庆话讲就是“不得绕”。低调务实,没什么浮华,学术上讲求实效,也许是这座城给予的潜移默化,和重庆火锅一样,山地建筑的丰富变换,皆是源于功能和经济。

自由、包容、注重实效,这就是我读书时的重建工。

20多年来,我一直战斗在教育和设计的前沿,非常明显感受到变化的社会,带来变化的建筑业,是否应该有变化的建筑教育呢?

(1)建筑学教育的本质不应该变

5年前,参加北京院王小工学长组织的教育建筑年会。论坛上接触到“真实的教育”理念,其观点教育实质是两点:首先,学会与人交往的能力;其次,学会自我学习的能力。一下子击中我!

学做事先学做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两个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有意无意的被眼花缭乱快速发展的当下忽略了,自然也或轻或重地反映在建筑教育的方方面面。

我们的教育不由自主地侧重于个人理想而不是社会需求,不由自主地侧重于新兴技术而不是基础方法,不由自主地侧重于随性的想法而不是体系的思考,不由自主地侧重于迎合评估,而不是教育实效。当一切都指向快速变现的时候,外界和内心难免错位,困惑就来了。

个人觉得建筑学教育的本质不应该变,大学建筑学教育是行业基础教育,本科阶段是培养行业的基本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工作方法等;研究生阶段培养基本研究素养。现在建筑设计行业相当多的困境,基本上都因为基础不牢,不单是技能基础不牢,更是思维基础不牢。

基础学习不会酷更不炫,还往往有点枯燥。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础扎实,才能真正走向酷和炫。喜欢才会放肆,但爱是克制。其实,任何一个行业都是这样。

(2)建筑学教育的侧重点应该变

当下社会最大的变化是信息化,其革命性堪比印刷术之于文艺复兴。传统教育中的师者作用——传道、授业、解惑。信息化时代的年轻人不需要依赖老师和学校就很容易快速地有效获取知识。在当下教育中,“授业”(知识获取)的作用大大降低了,应侧重于“传道”和“解惑”(见识增长)。“传道”实质是讲述规律,需要依赖老师梳理;“解惑”实质是分析,老师解答和同学讨论都同等重要。而且,在知识获取很容易过量的时代,能有效地选择和梳理知识更为重要。这些都是需要人和人面对面去交互的。新冠疫情期间的云上班(课)想来大家都有体会,在建筑设计(教育)领域,“云”是很好的补充,但没办法替代“人”。

值得一提的是,有效的课前预习及扎实的课后总结,不仅是课堂高效互动的前提,更是融汇贯通的必经之途。当下建筑学教育中应该特别注重关注。前者体现在调研够宽但不够深,后者反映在表达够酷但不够准,评图时满墙“整容脸”。

当下的建筑市场已由解决“有无”进入比拼“高下”的品质时代,“重技”而非“悟道”给行业带来从业空间越发狭窄的隐患。特别近10年,设计费不是没涨,而是涨了很多,只是更多地流向被设计院或有意或无奈退出了的设计研发、设计前期和专项设计领域。这些直接和建筑设计相关的领域,不仅仅与设计的完成度关联,更是决定了设计师的话语权。在我看来,这不是钱的问题,是尊严问题,专业尊严问题。更严重一点,是未来这个职业(不是行业)的生存问题。

(3)建筑学教育的平台应该多元化

越是尊重个体的社会,价值观也越发多元,当下学生来学校的目的自然也多元,建筑学教育也不例外。年轻人有倾向于接受职业教育的,也有倾向于锻炼通识能力的,甚至还有把大学作为一种人生经历的。

作为人才培养的大学也需要顺势而为,不能放纵,但应放松。对学生、对老师都应该在守住基本底线的前提下,提供多元化的发展环境。学生之间、学校之间才能风格各异;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手法,相互碰撞,才会有启发,才会有印证。自然的活力源于此,建筑的活力也一样。有效的建筑文化的传承也是一样,不变的是作为底层的文脉逻辑结构(语言),而作为表层的表述符号(文字)是应该与时俱进、尊重个性的。

(4)结语

山地建筑设计的要点不是土方平衡,而是因地制宜,减少挖填。对于建筑学基础教育而言,我们要做的或许不是改变,而是改善。这也是新冠事件引发出的我的一些思考。

1 大足石刻博物馆(摄影:张宙)

2 第八届国际(重庆)园林博览会园博园主展馆(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3 重庆轻轨2号线 李子坝车站综合楼

4 重庆烟草商务大厦(3.4摄影:陈纲)

猜你喜欢

侧重于建筑学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配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马虎先生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妈妈是一座山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