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景文

2020-06-13

世界建筑 2020年5期
关键词:建筑传统设计

1966年出生

1984年入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学士)

桂林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广西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2018年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201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田园建筑优秀实例三等奖

2013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住宅与住宅小区一等奖

2011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建筑工程三等奖

2008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建筑工程二等奖

大一建筑初步课,陈老师用带着鼻音的重庆方言告诉我们“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大二在贵阳水彩实习,跟着昌老师画冷调子的黔灵公园和彩色的花溪。大三参加四川省住宅设计竞赛,贾老师指导我们4个女生拿了奖,是我的第一个设计奖。大四毕业设计报了曾老师的课题,从广州北上,沿着京广线整整颠簸了一个寒假。

建院开启了我的建筑梦想,这里有对专业的挚爱和坚守,以及如风一般飞扬的活力和畅想。老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修养至今是我的榜样。在自由、开放的气息里,我度过了最美的大学时光。山地校园里有大大的台阶、枝桠伸展的小个子法国梧桐,还有冬天早晨慢慢散开的薄雾,冷冽中腊梅的馨香。

我的设计生涯从这里起航。

建筑文化传统与新技术

建筑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空间,也是传达人们审美和情感的场所,建筑美学的价值既体现在建筑技术和功能方面,亦受到地域性和时空交叉性影响而具有多元化的人文特色。如何兼具本土精神与当代性,是处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建筑面临的挑战。

(1)多元建筑文化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不同的人对于文化的理解也具有差异性。雅各布·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说,任何一个文化的轮廓,在不同的人的眼里看来都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图景。建筑,是一个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受到地理、气候、文化、经济、社会的影响,逐步形成独特的地域风格特征。随着全球化文化交流的深入,不同地域的风格互相影响、相互渗透,形成多元的建筑文化。

(2)新技术融合

建筑是建筑语言、技术条件和地域文化融合的产物。因此,必须正视新工艺、新技术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双向作用和影响,寻求融合传统文化的多样化途径,应用新技术对文化传统重构,实现现代技术地域化。

(3)适地、适时、适度

建筑与所在的城市存在同质同构的关系,建筑设计需要对城市环境、城市气质,以及构成城市的要素做出适当的回应。对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的表达不只是简单的图像和符号,应当遵循场地、气候,民情风俗、工匠技艺等线索形成内在的生成逻辑。曾经做过一个建在城市公园里的居住项目。公园内一座山五峰相连洞如明月,山下的村落遍布池塘,一条小河蜿蜒流过。做开发项目,需要权衡和斟酌的地方很多,但首先是要对场地做出回应:一是以保护和延续自然生态格局为原则的指标确定;二是基于原生村落形态和地方传统民俗习惯的总体布局。规划设计容积率0.83,建筑密度18%;小区入口保留百年香樟树和风水池,扩建后近8000m2的池塘和滨水活动区成为情感交流和延续传统记忆的场所;贯通整个小区的水系,32棵百年原生的樟树以及房前屋后随山就势的竹丛草坡,还原了村落“门前有清影,窗外有画山”的生活画面。

建筑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进入“互联网+”时代,建筑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演绎方式以及设计和建造手段都应当结合现代技术体系,满足当代人的行为和审美需求。

当今科技的发展和数字化手段给建筑师的创造提供了空前的自由度。但过度追求新奇夸张的空间和造型,不仅背离建筑功能的本原属性,使功能、结构与造型之间缺失内在关联,在精神上也背离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适度设计,需要脱离单纯的对空间场所的视觉追求,回归建筑的本质,在经济性、合理性和审美之间找到平衡,在当代语境下表达建筑的原真性。

1 桂林大公馆

2.3 彰泰第六园

4-6 师专图书馆

猜你喜欢

建筑传统设计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