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瑛

2020-06-13

世界建筑 2020年5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设计

1964年出生

1983年入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学士)

1997年入学重庆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博士)

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长沙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授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2019年全国勘察设计行业建国七十年杰出人物

2019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一等奖

2019年全国勘察设计行业建国七十年优秀勘察设计奖

2017年国际亚洲建协荣誉奖

2015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一等奖

1983年,我进入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学习,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整个校园里上上下下的坡地台阶和校门口的麻辣小面;让我受益最多的是建筑系大批青壮年教师的授课热情和开放式混合教学方式。每学期多达十几门课的开设,使我有机会接触较广的知识领域,从城市角度思考建筑学,从建筑角度反思城市规划,相对化解并打破了专业之间的壁垒,为我按自己兴趣成功从规划师转型建筑师打下基础。1997年,我在工作10年后,再次进入重庆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投在朱昌廉教授门下攻读博士学位,脱产在学校呆了两年,安心读了一堆书,收获了一些理论心得,同时,见识了一批优秀博士同学,尤其得到了两位出色的同门师弟卢峰教授与龙灏教授的兄弟情谊。

经过几年学习,我最终从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博士毕业,至此,一脉相承,我收获了同一学校3枚不同的校徽。

当代中国建筑设计面临挑战与基本策略

简单地说,建筑设计是一种人通过造物的方式放入行为造福于人的活动。但是,“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并不等同,对于什么是建筑设计的理解也不同,对于建筑设计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一种是现实主义认为建筑设计就应该为人提供最大便利,将一切实用之物改进得更加好用。另一种是理想主义认为建筑设计应该促进生活方式的改变,以进一步提升大众的生活质量为目标。概而言之,这都是将建筑设计进行道德化的结果。

然而,建筑设计作为一种“为人民服务”的行业。尽管它关注的应是产品与人的互动方式与关系以及精神功能需求,而要发挥至理想状态,必然受到许多先决条件的制约,对某种事情是做还是不做,是赞赏还是否定,是拥有还是拒斥等等,都取决于这样做对现行社会制度与政策、政治与经济利益攸关方是否可取和是否必要。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需要和愿望决定产品的好坏。现代设计中这种人本主义之上的需求则导致人类的基本需要被无限放大和人性自由的泛滥与人文精神的丧失,因而至少导致以下两种极端:

一是“奇奇怪怪”、媚俗化和媚洋化。

这是资本强势与伦理浅表化催生的文化畸形。世俗文化的过度自信和信仰的空洞化带来的焦虑感造成建筑设计的媚俗化,而文化的自虐和自信心的缺失带来的趋同感则造成建筑设计的媚洋化。这致使建筑设计的“偷懒”“仿造”甚至“偷窃”成为行业惯常形态,也构成了社会消费主义审美——“无常”和“暂时性”。

二是教条性经典化与精英化。

所谓经典与精英,在很大程度上是观念的产物,就是一种所谓主流文化宰制的胜利,也是对其他各种文化力量或文化知识事件的遮蔽和边缘化的结果。是各种文化势力角力造就的结果。我们熟知的任何设计史,都只能是一个被各种文化参与和筛选后建构起来,被去除和排它的结果,永远不可能是一个知识自然状态和本真的建筑设计艺术史。因此,其建构与书写永远需要处于不断被修正、不断去蔽的状态,赋予经典以新的眼光和阐释。每一代人和每一个人都有他对于时代的感受,也都有面临着重识历史与文化的任务。

说到底,一切艺术史书写的都是情境史!

过去我们痛苦的是产品的短缺,现在我们痛苦的是产品极大丰实之后的选择多样化以及物的属性的转移。今天的建筑设计已储存了多重身份:产品、商品、用品、礼品、收藏品等等。人类的虚假性需求已经超过了实质性需求。

当代建筑设计已经成为了社会、个人、团体之间利益的调和剂,并演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从古至今“求善”和“为善”一直是伦理的核心准则之一。因此,“好设计”作为至善至美的物的显现,是设计百年来的理想与追求。但至今也很难找到“好设计”简单而不变的等式。

回归日常生活的本身,将建筑设计作为事件,以一种日常生活的体验去经历这一文化事件,从多角度去探索和研究这一文化现象。这是不可或缺的“在场”。

(1)关注底层与浅表文化,平行面对各类文化事件,探索边缘对中心的回归与颠覆,反对唯经典论,反对唯精英化。

(2)将设计作为一种文本或话语进行处理,强调跨学科之间的包容性,强调用科学的态度与科学技术去解决文化事件,反对唯手工论,也反对唯技术论。

(3)将设计视为社会历史实践之中政治与经济关系的特殊调和剂。构建艺术与社会之间的关联,反对利用被风干了的历史和被分类化、标签化的现实。

(4)关注身体的体验与经验的多样化,强调直觉的重要性,通过直觉把握场地最原初的本真现象。利用视角的差异化与情境化,将设计作为动态事件,注重同质同源事件的同构与异构,建立新的“在场”情境。

用眼去观察,用耳去聆听,用身去体验,用心去感受。

以不同的方式书写就意味着以不同方式生活,而又意味着以不同方式阅读。

对于设计而言,“本来就没有所谓的艺术这种东西,有的,只是艺术家。”

1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

2 中南大学综合教学楼

3 江雅园办公楼

4 苏仙岭景观瞭望台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配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