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灾难教育应树立五种意识

2020-06-12张五敏

新班主任 2020年5期
关键词:灾难差异意识

张五敏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灾难教育又一次成为教育热词。实际上,灾难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给人类造成危害的同时,也丰富着发展的启示。笔者认为,关于中小学灾难教育,树立五种意识非常必要。

树立资源意识,充分挖掘灾难中的教育价值

这里的资源意识是指使灾难发挥教育功能的意识,具体为适时正视灾难、认识灾难、开发灾难教育元素、发挥灾难教育属性等。我们又可以把教育资源简单地理解为能够发挥教育功能的载体,灾难则是其中的特殊载体。

灾难所蕴含的教育资源是丰富而多元的,这是由灾难的复杂性等特点决定的。因为灾难的发生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紧密相连,不仅触发的要素繁多,其演变也是复杂多样的。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就是如此,有太多的话题,太多的素材,太多的故事,太多的人物,都可从中提取教育资源。从自然到人文、从个人到群体、从家庭到社会、从普通人到英雄、从农村到城市、从社区到国家、从国内到国际、从基层治理到国家治理、从生物安全到国家安全、从国家响应到民众自觉,等等,灾难引起的变化是多维的,也是多元的。从学校课程建设的角度来看,灾难教育几乎涵盖了中小学现有的所有学科课程,还有防控过程中涌现的大量人和事,有的反映真善美,有的反映假恶丑。可见,灾难蕴涵着丰富的智育、德育、美育价值,应该及时开发,发挥教育效应。

树立差异意识,在方法途径上做到因“异”而育

正视差异,才能因“异”而教、因“异”而育。灾难教育需要对灾难本身和个体接受教育的差异有充分的认识。这种差异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区域差异,即灾难在客观上的时空差异性。例如,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存在着疫区和非疫区的差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也存在着震区与非震区之分。这样的差异自然造成人的体验和认识的不同,处在疫区的学生体验更深刻,认识也更深入一些。二是体验上的差异,对于同一区域的学生而言,其认识和体验也是有差异的,有的深刻,有的肤浅。三是年龄差异,年龄不同的人对灾难的认识也不同。作家丰子恺曾讲过,在成人眼中惊慌失措的逃难,在孩子眼中“就是爸爸、妈妈、宝姊姊、软软……娘姨,大家坐汽车,去看大轮船”。孩子可能还无法体会到灾难的无情,而体验更多的是“开心”和“自由”,有的甚至还想“和病毒一起玩”。

灾难教育注意这些差异是必要的,因为针对性强才有效果。怎样做到因“异”而育?有3个途径可以借鉴:第一,不同年级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第二,各学科中融合相关的教育内容。学科内容都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的,循序渐进,适时融合相关灾难教育是切实有效的方法。第三,利用角色效应,设计角色转换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角色和心理表现存在着对应关系,一个人一定时期、一定场合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其感受是不同的。疫情期间,有个学生注意到自己的妈妈总是愁眉苦脸的,就问妈妈原因,妈妈说由于疫情不能工作,没有收入,也不能买好吃的、好玩的,所以不开心。孩子听后笑容即消,体验到了妈妈的不快,对疫情有了最切身的感受。“假如我居住在武汉” “假如我是一名医生”等都是角色转换的有效方法。当然,也可以利用角色合并的方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色冲突中认识灾难的残酷和影响。

树立体验意识,深化“真实”场景的感染效应

没有体验,灾难教育就不可能深入人心。心理学认为体验是“理智的直觉”,总是与个体的自我意识共振相长。所以,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养成道德品质、培养生存技能都需要亲身经历和亲自验证。灾难的危害性决定了不能使灾难重现,让学生去经历灾难,但体验灾难,体验灾难中的人性,体验灾难中的价值生成是可以做到的。

体验的方法是多样的,常用的有5个思路设计。第一,直接体验,有两个有效方法:一是让学生置身于灾难现场或模拟现场,诸如参观各种灾难遗址,模拟地震,火灾场景等;二是灾难假设,假如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最亲近的人被感染,让学生划去离世的一人。第二,间接体验,参观灾难展览馆和学校组织的灾难图片展,或听取亲历者的体验报告会等。第三,反思体验,这是更高层次的体验活动,即引导学生对灾难后人类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行为变化、活动过程及价值判断等进行深层次思考。通过举办课堂辩论活动,让学生对灾难中的现象进行理性分析,相互交流碰撞。第四,体验迁移,就是将一个人的体验变成其他人的体验。前面分析到学生的体验是有差异的,要让有体验的学生感染没有体验的学生,常见的方法有主题班会、作品展览、演讲等。郑州九中的罗旭同学,他的妈妈是护士长,奋斗在抗疫第一线,他感受至深,写下《妈妈,你是我一生的榜样》,其中写道:“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课:关于生死,关于苦难,关于忘我,关于价值。”这种发自学生内心的声音对同伴的影响是巨大的,最能使学生产生共鸣。第五,体验内化,这是和深度思维相关的体验活动,从看到、听到、想到的信息中领悟出具有价值观念的认知,也可以看作是体验的深化和提升,形成观点和信念相统一的态度体系。而最有效的方法是研究性学习,通过对某一问题的探讨来认识规律,内化价值观念。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引起了人类对野生动物保护的高度关注,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人和动物的关系,形成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

树立创作意识,拓展灾难教育的渠道

“武汉茫茫迷雾重,忽来冠状闹狂蜂;全民奋起齐围剿,危难之时见劲松。”这是一个叫原斌的小学生创作的七绝《全民奋起抗疫情》;“孩子们,世界是属于我们的,她也属于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只动物……我们要珍爱这世界上的万物生灵,我们爱他们,他们才会更爱我们。”这是节选的诗朗诵《老师的期许》,作者是郑州市一位幼儿老师。这些作品极富感染力,是非常好的教育资源,它可以启迪思维、陶冶性情、弘扬正气、激励斗志等。

灾难中的创作素材十分丰富,自然的、人文的都有;创作形式也多种多样,可以是个人创作,也可以是集体创作。其内容通常有3类:一是文学创作,包括新闻、报告文学、诗歌、散文、书信等。二是艺术创作,有绘画、雕刻、歌曲、话剧、书法、小品、情景剧等。三是新媒体创作,含微电影、抖音等。需要指出的是,调查研究也是一种创作,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调查的过程其实就是教育的过程。这些创作都比较直观具体,可以交流或整合,为进一步开展灾难教育打下基础;策划的活动可以是交流会、展览会、朗诵会、发布会等,充分发挥和凸显创作的教育价值。

树立课程意识,使灾难教育常态化

灾难的发生具有即时性,这就使得灾难教育常常是即时的。灾难来了,高度重视,即时开展灾难教育;灾难去了,慢慢遗忘,“好了伤疤忘了疼”。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最稳定的因素,怎样使灾难教育常态化,树立课程意识、开发灾难课程是必然选择。

开发课程需要系统的设计和资源的重新整合,这里以一个案例来说明。郑州市101中学把握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契机,充分挖掘战“疫”教育素材,开发“疫”系列“心”德育课程,有机地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融于一体。在课程内容上立足学校精神与文化,构建起“珍惜当下之生命教育课、走近医学之科学教育课、行有所止之公德教育课、成长由我之自我教育课”四课并举的抗“疫”课程体系;在课程实施上设计五大途径,巧用“云班会”,多举并施,探索德育新途径;“心理”+“防疫”,花开两朵,延展智育新区间;文言志,画传情,聲达意,开拓美育多样性;家长“云课堂”,家庭指导,促家校齐心共育人;青年“微团课”,榜样引领,青春抗疫我先行。这样开发的课程和其他教育融合在一起,不仅系统有序,内容也稳定,灾难教育也随着课程的实施而实现了常态化。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猜你喜欢

灾难差异意识
相似与差异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忍受不可忍受的灾难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消防意识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