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元教学语境下写作素养的涵育

2020-06-11石伟伟石修银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校服创造性素养

石伟伟 石修银

摘 要 单元是基于一定目标与主题所构成的模块,是初中统编教材最主要的结构特点,单元教学是落实核心素养涵育的有效的 抓手。初中语文教材的写作专题序列按36个单元来建构,但现行教材没有为之提供足够的知识与策略支撑。为此,笔者 以说理单元的课文为例,依写作学理分析说理的要素与教材演绎现状,探讨写作素养涵育与写作能力提高的路径,为教师 提升学生写作素养与能力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单元教学;教学支持;涵育前提;说理素养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王本华谈到教材编 写“双线组元”时说:“语文要素这条线索与人文主题 相配合,既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又能使学生减 少语文学习的盲目性,切实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学习 策略,从而循序渐进地培养必备的语文能力、语文素 养,促使其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1]据此理念,教学 当在单元的人文主题与能力的序列下涵育素养与建 构知识。

学生的说理能力,是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 能力。王荣生道:“国外三四年级的小学生,能够做像 模像样的研究性阅读、文章分析,写像模像样的研究 报告、小论文。而我们很多大学生快毕业了,还写不 好研究分析的论文。”[2]这与我们教师不够重视说理 教育有关。“从语文教育的特殊性来说,教师还当重视 教材的开发利用,促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完成语言的 建构与运用,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3]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设置了说理学习的模块,教师 当充分重视教材写作价值的开发,引导学生涵育说理 素养,借以实践,初步学会说理性写作。

一、教学支持:文章分析转向交际语境寻绎 当前对议论文课文的分析,多采用文章分析的方 法,即分析得出文章的观点,然后,分析从哪些方面论 证,分析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或手段,再揣摩哪些句 子(或事例、名言)的含义与妙处。这样的教学,学生 “学会”分析议论性文章,但无法学会议论说理的方 法。文章说理是为了交际表达,让人接受自己的观 点,所以只有采用交际语境的分析,学生才能感悟说 理的方法,领悟文本之妙。下面以学习《谈创造性思 维》《怀疑与学问》为例来设计教学,通过两个课时,学 生基本可掌握说理要素与方法。笔者设计如下问题, 供学生讨论并明确:

  • 你认为作者最想表达的观点各是什么?作者 说服别人的思路各是怎样的?

《谈创造性思维》从具有吸引力的图形一例分析 后,就没再论证标题,而是提出观点“不满足于一个答 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读者感受“意义” 后,过渡到“要有此,则当具有创造力”。然后就是论 证如何具有创造力,这占大篇幅,结尾“任何人都拥有 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就是总结,可见文章的重 心是如何具有创造性思维。这就是编者修改标题的 原因,但改后弱化了原标题的吸引力。

《怀疑与学问》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希望有追求学 问的人要学会怀疑,不能盲从。思路如下:①②提出 古人倡导“怀疑”③学问来自自己的材料,也来自别 人的传说;④(但)别人的传说不能轻信。⑤对待传说 如此,做学问也是如此。④⑤推出第一个理由:怀疑 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⑥“怀疑可以建设新学说”提出 第二个理由。

  • 据此,你看出说理文章的形式有哪些吗?

说理文章有二类,一是阐释类,如《谈创造性思 维》《敬业与乐业》;二是论证类,如《怀疑与学问》《中 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

  • 对比两篇围绕中心说服别人的思路与方法,你 更喜欢哪篇?

《谈创造性思维》先揣摩他人看法:“富有创造性 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然 后提出不同意见,再加上两个例证。继而又提出读者 关心的问题:“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 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然后分析。《怀疑与学问》,用两个分论点证明自己的 观点。

此两文,前者是揣摩读者的心理,然后回应,提出 自己的观点。而后者,是自说自话的说理。如果有读 者心理的揣摩而回应,文章更有针对性,更能让读者 接受。比如读者或疑惑:经典之作也要怀疑吗?伟 人、名人的话也要怀疑吗?怀疑别人与固执己见有什 么不同?……

这体现中西方不同的说理文化,我们中国的是告 诫式,提出自己的理由以告诫读者,是封闭性说理;西 方的是交流式,揣摩读者的心理然后释疑,再从中提 出自己的观点,属开放性说理。西方说理值得我们 借鉴。

  • 作为读者,你认为两文作者哪些地方还讲得不够好?

《谈创造性思维》选用“约翰·古登贝尔克”“罗兰· 布歇内尔”事例有缺憾,因為是同质的,如果换一个有 探求新事物但没有活用知识者的事例,正反对比就更 有说理力度。再说,如果例子后面有分析,说理也更 清晰更有力度。

《怀疑与学问》中戴震素材的运用有漏洞。为证 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选 用的事例说戴震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 人、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 这事例说明戴震因怀疑而常提问,与他成为学问家关 系不大,若问后不查阅思考,增长见识,丰富思想,何 以成为学问家?

  • 借鉴《谈创造性思维》,以“如何做一个有思考 力(或判断力、观察力等)的人”为题,你又会如何展开 思路?先写出来,我们一起点评矫正。

对前四个问题的思考,学生知道了:说理文章的 种类、说理形式中西方的不同、西方说理值得借鉴之 处、说理要规避的问题等。而通过⑤思路演练与批评 矫正,学生初步掌握说理思考点。

二、厘清概念:写作素养涵育的前提

(一)对象域:情景说理与文章说理 情景说理,是针对具体或特殊的对象的劝告阐 释,如《敬业与乐业》。文章①(开头)确信“敬业乐 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然后从敬业、乐业两个 方面,告诫孩子走出社会要有这个法门。很多学生为 此“找到”灵感:说理文章就抓二三个点铺开。这是误 解。因为这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 校学生的一次讲演,他只是根据技术中最主要、学生最 易缺失的“法门”提出自己的告诫,是定向劝诫之作。

不知具体对象的说理,属文章说理。《敬业与乐 业》若演绎情境说理,则当进入交流情境的多维探讨: ①要获得工作的成就,则当敬业;②有了敬业,慢慢就 会乐业;③但有的人敬业而不能乐业,原因何在?④ 值得提醒的是,敬业并不意味着对自己工作不能适时 地调整,演绎新的敬业与乐业亦值得欣赏……

(二)表达域:传统型说理与逻辑型说理

詹姆士霍金和安德森·W·哈特道:“议论文是 以逻辑为基石,以证据为结构,以说服读者接受观点 或支持行动或者两者有之的写作意图的文章。”[4]可 见,说理文要凸显三点:①最重要的因素:逻辑;②说 理的构成:证据;③目的:说服读者接受观点或支持行 动或者两者有之。可中国说理文化不甚重视“逻辑”。 鲁迅《二心集·关于翻译的通信(6)》中道:“中国的文 或话,法子实在太不精密了……这语法的不精密,就 是证明思路的不精密,换一句话说,就是脑子的有些 糊涂。”这里的语法就包括逻辑。传统型说理,常见散 文的语言演绎的说理写作,玩类比、玩隐喻、玩象征、 玩暗示。比如《劝学》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 渊,蛟龙生焉”。荀子不是从积累与学习关系分析积 累的必要,而用一个非同质、没有相似性的行为作类 比,失却说理力度。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放在 九年级第二单元,也是不妥,因为它不属于议论文,而 是感性的议论性散文。

三、素养涵育:培育高阶认知、思维缜密的文明 公民

欧盟对“素养”界定: “素养是适用于特定情境的 知识、技能与态度的综合体。”[5]作为说理的素养,是 在说理情景下当具备的人性品质与表达的思维与思 想的高级能力。

(一)品质维度

这首先是要有平等意识。说理文,或阐释要求, 或证明观点,或劝说他人,其实就是与人言语的交流。 于是也就要尊重对方,必须有平等意识。初中作文 中,此意识缺失的表征如下:①骂街式。用大帽子或 难听的话,指斥他人。如“这是一个非常弱智的观 点”“你是一个没有思想的愚蠢者”②居高临下式。 不设身处地思考他人的难处,以大话压人。如:“你不 能怨天尤人,抱怨生活。想想‘西伯拘而演《周易》;仲 尼厄而作《春秋》'吧。”③狭隘式。批評某人或某句 话,就认为一无是处 ,不承认对方的某些合理性。不 狭隘,就如麦裴克(J. E. McPeck)所谓的“反思性怀疑, 不是无差别的怀疑,而是保留赞同求得问题解决的过 程。”[6]

平等意识的诠释真诚品格。一是贴近读者,不故 作高深。如《守护文化》结尾:“山重水复,花草掩荫, 书法让发昏的头脑清醒,传统文化让乖戾的音响圆 润,洗涤诈念,鄙弃谋术,豁然洞开,惊鸿一瞥,执掌起 满天晚霞。”语言华丽,故作高深,以致读者无法解读 其意,如此表达担拒绝。

其次是确证意识,不模糊不编造,以确实的证据 与严谨的思维,演绎说理。傅丹灵道:“美国小学三四 年级就开始教育孩子要搞清楚材料从哪里来的,怎么 运用。凡引用必有出处,一是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 二是说明材料的真实性,这样才有权威性,才有说服 力。”[7]比如《谈创造性思维》中:“某心理学专家小组 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 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这是 瑕疵 ,应指出具体是哪个小组 ,在分析课文时要提醒 学生。再如《创造宣言》,作者为证明“不要轻言点滴 的创造而不为”用东山樵夫的素材,此是神话而非生 活的确证,没有说理力度。

(二)演绎维度——分析性思维

美国教育家斯滕伯格提出“思维三元理论”,他将 思维分为: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分 析性思维涉及分析、判断、评价、比较、对比、检验等能 力。“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思维不同。美国人擅长的思 维方式是一种分析性思维,把一件事情一步一步、一 环一环分得很细,我们擅长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融合性 的思维,觉得这个过程‘神而明之',天知地知,你知我 知,不需多讲。”[7]

分析性思维,文章层面:围绕论题或中心的多层次 分析。美国的图尔敏论证就体现于此。“(它)由一个 主张(claim)、资料(Data)、正当理由(backing)、支援 (Backing)、限定词(Qualifier)和反驳(Rebuttal)六大部分 组成。”[8]因此,如“我赞成学生统一穿校服”,可作如 下分析。

  1. 原因分析:①用校服一统学生,用意就是防止 学生对衣着对名牌的攀比,防止精力的分散。②统一 穿校服的背后,就是守护教育的责任。
  2. 揣摩对手:有人反对:认为校服抑制学生鲜活 的个性,未能展示学生对美的追求。
  3. 观点回应:此言有误,一是学生鲜活的个性,不 靠衣着体现,很多穿着校服者,个性依然鲜活;再说学 生过分对美的追求,会分散学习的注意力。
  4. 支持理由:穿着校服,不是中国仅有,西方、日 本较之我们更为重视。在学生攀比浮躁渐盛的今天, 穿着校服尤有意义。
  5. 话语条件:当然,我不是说穿校服,就是让学生 淡漠审美,甚或出镜难看。我们也可以像日本那样将 校服设计得美观精致,让学生既能抑制攀比,又能彰 显美感。

猜你喜欢

校服创造性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我的校服我做主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锐角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记忆深处的校服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