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PR 及CTA 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

2020-06-10王立兵孟德杰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胃窦肠系膜供血

寻 航,王立兵,孟德杰

(山东省临沂市肿瘤医院影像科,山东 临沂 27600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一种少见的胃肠道原发肿瘤,占胃肠道原发肿瘤的1%~2%[1]。MAZURE 等[2]于1983 年首次提出GISTs 的概念,近年来,随着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电子显微镜和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已证实GISTs 起源于Cajal 间质细胞[3],并不包括典型的平滑肌瘤、神经鞘瘤和自主神经肿瘤。CT 在GISTs 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5],但以往的CT诊断主要局限在普通或4 层以下,对肿块的多方位显示及供血血管的显示有很大局限性,直接影响了GISTs 的准确定位和定性诊断。64 层螺旋CT 扫描速度快、可获得容积扫描信息、行图像后处理,且CTA能为GISTs 的诊断提供更多信息。现回顾性分析21例GISTs 的64 层螺旋CT 征象,探讨MSCT 尤其是MPR 及CTA 在诊断GISTs 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 年11 月至2018 年7 月我院经MSCT 检出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s 患者21 例,其中男13 例,女8 例;年龄32~74 岁,中位年龄52 岁,40 岁以下3 例。临床主要表现:腹部不适13 例,腹部疼痛、包块7 例,黑便、呕吐1 例。21 例中,良性3 例,交界性7 例,恶性11 例。

1.2 仪器与方法 21 例均行64 层螺旋CT 平扫、增强扫描及MPR;16 例同时行CTA。扫描前口服阳性对比剂或水500~800 mL。采用Siemens Somatom AS-64层螺旋CT 机扫描,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由左侧膈顶至髂棘水平。扫描参数:横断位无间隔螺旋扫描,120 kV,250 mA,视野300 mm×300 mm~500 mm×500 mm,重建层厚2 mm,准直器宽度0.75 mm。增强扫描使用Medrad 高压注射器经肘部浅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普罗胺(碘浓度300 mg/mL)100 mL,流率2.5~3.0 mL/s,于注药后25、55~60 s 行动脉期、静脉期扫描。

1.3 观察指标 观察肿瘤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强化程度等。CT 强化程度判定:轻度强化,CT 值增加11~20 HU;中度强化,CT 值增加>20~40 HU;明显强化,CT 值增加>40~60 HU[6]。

2 结果

2.1 一般表现 21 例中,位于胃10 例(贲门1 例,胃底4 例,胃体3 例,胃窦2 例),小肠6 例(空肠4例,回肠2 例),肠系膜2 例,结肠1 例,直肠2 例。肿瘤最大径2.0~24.0 cm,平均(8.4±1.4)cm,其中良性3 例,最大径2.0~5.5 cm,平均(4.1±1.2)cm;交界性7 例,最大径3.2~7.8 cm,平均(5.7±1.9)cm;恶性11 例,其中低度恶性7 例,最大径4.5~16.0 cm,平均(8.6±2.7)cm,高度恶性4 例,最大径(8.0~24.0)cm,平均(14.3±3.6)cm。肝转移2 例,其中合并肺转移1例;侵犯胰腺2 例,其中1 例同时侵犯门静脉、脾脏。

2.2 CT 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 CT 平扫肿瘤呈类圆形3 例,椭圆形11 例,呈浅分叶状7 例,与局部胃、肠壁分界不清。平扫病灶密度均匀4 例,不均匀17例,CT 值12~45 HU;病灶边缘见小斑点状钙化1例。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8 例,CT 值50~76 HU,明显强化13 例,CT 值80~120 HU。良性病变中,均匀强化2 例,不均匀强化1 例,其内可见斑点状低密度;交界性和中低度恶性病变均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内见斑片状低密度灶;4 例高度恶性病变呈边缘强化,中心大片低密度。

2.3 MPR 表现 21 例中,4 例向腔内生长、10 例向腔外生长,均表现为局部胃肠壁不均匀增厚,黏膜展平,病变与胃肠壁成锐角,其中2 例见1~2 cm 蒂壁外生长;5 例位于肌壁间,病变与胃肠壁成钝角;2例来源于肠系膜难以显示胃肠壁的交角关系。CT 横断面示1 例肿块与肝脏分界不清、1 例与胰腺分界不清,而MPR 示来自胃窦和小肠。侵犯肠系膜上静脉2 例。

2.4 CTA 表现 16 例行CTA 检查中,4 例位于胃底肿瘤由胃左动脉、胃短动脉供血;5 例位于胃体、胃窦肿瘤由胃十二指肠动脉、胃左动脉供血;3 例位于小肠、肠系膜肿瘤由肠系膜上、下动脉供血;1 例位于降结肠肿瘤由肠系膜下动脉供血;1 例位于直肠肿瘤由髂内动脉供血。14 例可见供血血管增粗,瘤体内可见大小不等、扭曲的病理血管;2 例肠系膜间质瘤显示肠系膜上动、静脉受侵、包裹征象。1 例因瘤体巨大,其周围器官及血管受推压移位明显,无法显示其供血动脉;1 例最大径仅2 cm,其细小分支供血也显示不清。

交界性、恶性GISTs 的典型CT 图像见图1~4。

3 讨论

GISTs 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非上皮肿瘤[7],属交界性肿瘤,有恶变潜能[8]。肿瘤由表达CD117 的梭形上皮样或多形性间叶细胞组成[1],根据镜下有无上皮样细胞核分裂及其体积大小来确定GISTs 的侵袭性危险程度,可以分为危险程度很低、低度危险、中度危险及高度危险。CT 检查对危险程度的鉴别有一定难度。但肿瘤较大、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及肿块内发生坏死液化,和/或发现腹腔其他器官侵犯、转移征象者应考虑恶性或交界性。本研究中大部分交界性、恶性肿瘤最大径>5 cm,肿瘤内易出现不均匀强化和液化坏死,4 例出现周围器官侵犯或转移。

与其他来自非实质性器官的腹腔肿块一样,CT横断面图像对GISTs 的定位诊断较困难。64 层螺旋CT 扫描能够获得各向同性的图像信息,可行多方位重建,对GISTs 的定位诊断有较大帮助,MPR 可清晰显示肿瘤与胃肠道壁及黏膜的关系。本研究21 例中MPR 示4 例从胃肠道向腔内生长、10 例向腔外生长,均与胃肠壁成锐角,局部胃肠壁不均匀增厚,黏膜破坏,少数还可见带蒂向壁外生长;5 例胃肠道肌壁间肿瘤,与胃肠壁成钝角;仅2 例难以显示与胃肠壁的交角关系。CT 横断面显示2 例肿瘤与肝脏或胰腺分界不清,MPR 示病变来自胃窦和小肠。

64 层螺旋CT 快速、薄层扫描技术的应用,是获得清晰CTA 图像的基础。CTA 可清晰观察肿瘤的血供来源,有助于GISTs 的定位与定性诊断,从而为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客观依据。本研究行CTA 的16 例中,14 例可明确显示肿瘤供血动脉的起源,不仅可明确肿瘤来自胃、空肠、回肠或结肠,也为来自肝脏、脾脏、胰腺等实质性器官向外生长的肿瘤提供鉴别诊断依据。本研究1 例因瘤体巨大,最大径>20 cm,对周围器官及血管推压移位明显,无法显示供血动脉;另1 例来自小肠的瘤体最大径仅2 cm,由细小分支供血也显示不清。因此,观察较小或巨大GIST 时,应结合部位、MPR 图像等综合分析,以便更好地作出诊断。良、恶性GISTs 的CTA表现也大不相同,病变虽均可能对周围血管产生挤压,形成抱球征,但良性病变的供血血管纤细,血管完整,分支及走行自然,而恶性病变内血管粗细不均,可见杂乱无章血管及坏死无血管区,上述表现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总之,MPR、CTA 可为判定肿瘤的来源和/或与周围器官的关系,以及外科手术的设计和实施提供更多信息。

图1 女,54 岁,胃底交界性胃间质瘤 图1a MPR 冠状位示胃底肿块,主要向胃腔外生长,大小4.0 cm×5.0 cm,边缘光滑,有分叶,增强扫描轻度不均强化,内见斑片状低密度区,局部胃黏膜展平 图1b CTA 示胃左动脉供血,肿块内无明显毛发样扭曲血管 图2 男,58 岁,回肠恶性间质瘤 图2a MPR 矢状位示椭圆形肿块,大小9.0 cm×14.0 cm,其长轴与肠管平行,腔外生长,其内见大片坏死区,病灶下缘示点状钙化灶图2b CTA 示肠系膜下动脉供血 图3 女,46 岁,降结肠高度恶性间质瘤。MPR 冠状位示降结肠巨大囊实性肿块,以囊性为主,上缘见结节状实性部分;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性部分内亦见斑片样强化灶;肝脏左内叶、右叶前下段大小不等囊性转移瘤 图3b CTA 示肠系膜下动脉供血,内见粗大蚯蚓状血管,实性部分供瘤血管显示清晰 图4 男,65 岁,胃窦部高度恶性间质瘤 图4a MPR 冠状位示肿块位于胃窦部,大小14.0 cm×17.0 cm,主要向胃腔外生长,窦壁显著增厚,密度不均,内见大片状低密度区 图4b CTA 示病变由胃十二指肠动脉、肠系膜上动脉供血,内见丰富毛发样扭曲的血管

猜你喜欢

胃窦肠系膜供血
床旁胃超声评估剖宫产者围术期胃容量的临床价值
心肌供血不足是怎么回事?
胸主动脉供血与腹主动脉供血肺隔离症的影像学表现对比分析
先天性胃窦隔膜超声图像特征分析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性溃疡关系的研究进展
经腹胃充盈超声造影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力障碍的价值探讨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辣语
腹腔镜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对比研究
腹腔镜下横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