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故事思维在音乐剧创作中的应用

2020-06-09闫海涛

参花(下) 2020年6期
关键词:方法论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娱乐也出现了多元化的需求,音乐剧的艺术样式以其“视听兼备,雅俗共赏”的特质吸引了大批固定且正在不断扩大的受众群体。提到音乐剧,不得不提到美国繁荣的音乐剧市场,百老汇音乐剧为人们打开了一扇了解美国文化的魅力之窗。而中国原创的音乐剧目前还没有完全市场化,虽不乏优秀的作品,但不为大众所知,如昙花一现。那么美国的百老汇为什么能够随着时代的变迁,创作出重量级的优秀作品呢?本文通过对中国音乐剧创作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如何运用故事思维来进行音乐剧创作,并给予合理有效的方法论。

关键词:音乐剧创作 故事思维 方法论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故事。故事这个话题对我们来说并不新鲜,我们可能觉得故事最理想的状态莫过于构思天马行空、下笔水到渠成。故事陪伴着我们每个人的成長阶段,从幼儿故事到神话故事,再到自己的故事。故事的魅力,不需要着意刻画其中的人物就会鲜活起来。因此,故事是最吸引、打动观众的环节。而音乐剧是通过歌曲、台词、音乐、人物、肢体动作等的紧密结合,把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社会现实、情感完整表现出来。因此,故事是贯穿整个音乐剧的灵魂。

一、当前中国音乐剧创作所面临的问题

(一)中国音乐剧仍然停留在对西方的引进、模仿阶段

百老汇音乐剧是一种独特的综合艺术形式,将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进行融合,音乐、喜剧和商业、表演结合,音乐剧将戏剧、音乐、歌舞等熔于一炉,音乐剧通俗易懂,靠近生活,用智慧和幽默吸引了观众。因此,音乐剧成为独具风采的新型舞台艺术形式。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思想禁锢被逐渐打破,人们开始追求新鲜事物,各种外来文化也随之进入我们的视野,音乐剧由此登上中国舞台。

但就中国市场来说,我国音乐剧主要以推出本土化的外来经典音乐剧为主。在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结尾,现场所有观众起立,超过七成观众用法语合唱主题曲,音乐剧市场正在不断的回潮。显然,对年轻人而言,看音乐剧逐渐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但是由于我国音乐剧创作面临专业人才缺乏、剧本屡见不鲜等问题,所以只能靠引进外来的音乐剧供大众欣赏。

(二)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内涵在于通过个人实现的物质文明建设,致力于科学与技术,并善于创造,整合加工新材料,进而形成新产品;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民族历史上思想文化的总体表征,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极具民族特色、世代相传,其中各种戏曲表演、传统音乐等,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大众普遍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对音乐剧的接受和创作反应不是很强烈,因此,需要立足当前实际,创作出属于本土的优秀音乐剧。

(三)缺乏音乐剧创作人才

众所周知,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高校都开设了相关专业,对音乐剧人才进行培养。由于音乐剧涉及舞蹈、音乐、剧本等,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目前多数高校培养方案不够全面,从业者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百老汇的音乐创作是一套系统的工程,服化道、舞台设计等专业人才完备,而中国音乐剧的制作,目前存在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著名音乐剧《摇滚莫扎特》的调音师年薪百万级,专业素质过硬,而我国目前缺乏专业的音乐剧调音师,甚至于还存在只能找话剧音响师来替代的情况。因此,人才的匮乏,也导致中国的音乐剧发展整体不够成熟。

二、故事思维对音乐剧创作的影响

“好莱坞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说过,讲故事的人并不是真正懂得“故事”,大多数人只会用轶事和一些其他人的东西来填充故事,但是在商业这个维度他们不会自主创造故事。所以说,想要创作出耐人寻味的剧本,前提是必须有绘声绘色故事。

(一)故事的起源及本质

故事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并不仅仅是因为创作者们高超的技巧,而是人类几百万年的进化决定了故事是最符合人类心智沟通的方法,是人类从远古时代就必备的生存工具。那么故事源于哪里呢?又为什么会成为我们必备的生存工具呢?

故事是一种有趣的娱乐情节,它能让观众和角色同悲同喜。故事源于人类进化中的两次觉醒,第一次是心智上的觉醒,第二次是编故事的能力,同时也是“我”这个概念的出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早在远古时期故事就已经成为人类处理外部信息的主要方式,早已根植在人类的基因里,所以说,故事在是最适合人类心智的信息模式。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电视剧《安家》,采用单元化故事叙事结构,充分贴近都市生活,着力描绘日常生活中的小人物。例如辛苦大半生只为儿子安家立户的包子铺老夫妻、恩爱夫妻生死相随的江奶奶和宋爷爷等,这些故事原型均取材于生活,通过细微、真实的矛盾冲突,让不同层次的观众在剧中找到自己的共鸣,观众会为包子铺夫妇感到心酸,为两位老人的爱情感叹。

(二)故事在音乐剧创作中的核心作用

一个好的故事总能打动人心里最柔软的部分,一个好的音乐剧本亦是。通过音乐用讲故事的方法激发观众的共鸣,将会事半功倍,这就是故事思维的魅力。

剧本是舞台表演的必要工具,是表演者进行传达对话的参考语言,结构主要有开端、发展、转折、高潮、再高潮、结局等六大部分。因此,讲好一个故事是一个好剧本的开始 。

安德鲁·韦伯创作的音乐剧《猫》,是一部属于孩子们的音乐剧,也是百老汇历史上演时间最长的作品之一。一群被遗弃的流浪猫,各自有着不同的身世和故事,或饥寒、伤病、野蛮、卑微等,白天四处藏匿着,坚守着孤单寂寞,却从未放弃守候希望,徘徊在对人类的依赖和不信任之间,盼望着人类那温柔的双手捧起温暖和幸福。故事感人至深,是动物们对爱的呼唤与倾诉,不仅引发观众对动物生命的敬畏与关爱,也是对孩子成长阶段的心灵塑造,在猫的世界中,同样也可以看到人类的缩影。一个好故事总是充满温情的,不像数据那般冰冷,所以总能打动人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无论多么残酷冰冷的人,都会无形之中被好的故事影响,想要对人产生深刻的影响,就必须学会讲故事。

三、培养故事思维及讲好故事的方法

故事思维源于人类的智慧,一旦你开始相信你的智慧,你便能够使用它影响他人,去寻找他人的智慧。智慧和影响力正在等待着你,就像一袋你放进抽屉里遗忘的魔法豆。而带你发现这袋魔法豆的就是故事思维。回想我国音乐剧的创作,诸多是对经典音乐剧的模仿,而不是真正的全新创作。因而要学会故事思维,打开音乐剧创作之门。

(一)冲突颠覆生活,寻找移情认同

冲突是剧情发展的根本,冲突并不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矛盾,而是打破平衡的元素,一切能够打破主人公生活平衡的人物、事件、物品等都可归结为冲突。比如剧本中的一个情节,主人公是两位老人,一方生病需要大笔钱到国外治疗,而这笔钱只能通过卖房子筹集,于是两位老人卖了房子到国外治病。显然这只能叫叙事,不能叫故事。叙事是对事件的一种平淡、乏味且重复的描述,就像白开水一样在脑海中一晃而过,对观众产生不了任何影响。而按照对生活的颠覆和冲突进行加工,两位老人在卖房子的时候遭到了家人的各种阻挠,于是老人怀着遗憾双双离开人世。这显然给观众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移情认同是让观看故事的人把故事中的人物情感转移到自己身上,让观众认识到他和主角之间的共同之处。比如,两位老人在卖房子的时候遭到了家人的阻挠,家人不愿将此共同所有的房子出售给老人看病,而是想等老人离世后继承遗产,于是老人去世前进行财产公证,将遗产捐给了国家。此时观众的内心是感动中夹杂着失望,会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自己会不会有一天面临同样的事情,会去想自己身边是也否存在这种情况,同时也会思考如果有一天自己遇见同样情形,会如何处理,遗产捐献给国家就是故事带给观众的一种选择。所以说在塑造角色时,最好让观众觉得故事里的角色和自己有共鸣之处。

(二)故事情节进行负能量引导

大多数人认为一个好的故事、剧本、电影等必须有正能量,但是再正面的故事也需要从负面的设定开始。要从观众的“痛点”切入,必须先利用负能量在观众的心理堡垒上撕开一道口子。负能量并不是指丑陋邪恶、不够好、有缺憾的东西,而是制造或引发剧情矛盾。以国产音乐剧《一路有你》为例,这部励志主题、青春团队、多元舞台手段于一体的剧目吸引了众多青年观众的目光,围绕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负能量”展开剧情,通过本土音乐剧和本土文化习惯碰撞,为观众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三)为观众创造不满足感

大家通常认为,故事的结尾必须有完美的结局,否则就变成了挖坑,而成功的故事创作就是需要挖坑,要避免某个情节被观众猜到了结局,要使观众不止满足于故事结尾,而是对整部作品产生满足感,这是故事的最高境界。想要实现这个效果,就要给故事设置一个半开放式的结尾,也就是观众明明猜到了结局,但是剧中并没有完整地进行演绎,这个结尾需要观众自己去亲身体验和感受,从而对观众的内心产生较深刻的影响。

据数据显示,2016年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469.22亿元,相较于2015年的446.59亿元,整体上升了5.07%。其中,演出票房收入(含分账)168.09亿元,比2015年上升3.93%。可见,2016年的演出市场继续保持2015年的发展势头。中国的演出市场随着经济的增长在迅速发展,这种情况下,本土的音乐剧市场更需要不断向前发展。故事是创作的利器,但不是唯一。在进行剧本创作的时候,也需要拓寬思维,在故事中寻找更多的可能性,形成结构严谨却不失精彩的好故事、好剧本。同时也要牢记好的剧本创作是改出来的,需要先写出初稿,再通过沉淀、细读、分析、润饰等多个步骤,大刀阔斧地进行删减、凝练,最终打造出一部完美的剧本。本土音乐剧的创作不能照搬西方,需要和本土文化进行碰撞融合,这样才能成为观众乐于接受的审美样式。

参考文献:

[1]安妮特·西蒙斯.故事思维[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

[2]罗伯特·麦基,托马斯·街雷斯.故事经济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

[3]叶朗.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闫海涛,男,硕士研究生,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管理与文化产业)(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方法论
接诉即办改革的方法论价值
如何构建系统的方法体系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起源及发展探究
A Literature Review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浅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构建
本科法学课程案例教学法实施探析
用社会矛盾的方法论分析中国存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
数学方法论在数学学习中的运用
2015~2016年中国国际政治学研究热点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