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祝福》阅读教学点和教学内容选择的课例述评

2020-06-08廖蓬莲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祝福教学点教学内容

摘  要:《祝福》是小说阅读教学中的经典名篇,正确选择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内容选择不当的案例屡见不鲜。因而本文选取了近十年的十二则课例,阐述了《祝福》这篇课文近十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点选择的概况,并且从文本体式特点和学生学情两方面分析教学点应如何选择,最后依据教学点的分析进行教学内容的筛选。

关键词:《祝福》  教学内容  教学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01-0050-03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选择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特别是针对内容冗长的小说教学而言,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更能使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使其在理解时不会游离于文本之外。而教学内容的正确选择则取决于文本的核心定位,其核心正是一线教师经常谈论的教学点。关于教学点,魏本亚曾说:“语文教学点就是教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预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聚合物。”曹国庆也曾从“文本、教学和课堂”三个方面来表述教学点的重要性,认为教学点是形意兼备的关键点、目标指向的聚焦点以及语文活动的中心点。王荣生则将教学点具体化,认为教学点的选择与教学目标的确定有直接的联系。这些教学专家的言论进一步证明了教学点是教学内容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也是支撑课堂进行的关键点,在阅读教学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先找准教学点,再进行教学内容知识的启发与传递。

1   《祝福》阅读教学点及教学内容选择的课例综述

《祝福》自1949年收入以《中等国文》为蓝本编撰的临时课本里时,就开启了其教科书的“定篇”之旅,在各大版本教材里长久“贮存”,可谓是经典名篇。因而“教什么”以及“怎么教”成为众多一线教师探讨的话题。本文收集了2010年以来公开发表的12则《祝福》课例,并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梳理推断出教师们的主要教学点。课例如下:

根据以上课例教学内容和教学点的归纳与整理,我们不难看出,教学点的确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倾向:一部分老师倾向于用分散的以及相对机械的方式去分析情节、人物形象和环境,以万福成的为代表;另一部分老师则以课文中的某个切口引入分析情节、人物形象和环境,甚至带动学生去感受小说的魅力,以肖培东的为代表。毫无疑问,在小说教学中,情节、人物和环境三要素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点,但是单纯机械的教学小说三要素只会造成課堂教学的僵化,学生在课程开始前就可以预测课堂教学内容,再加以课本辅导书的作用,那么课堂教学内容就会显得相当乏味。而如果以某个关键点切入文本教学以及协调好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且有所侧重,那么这样的教学就会让学生记忆深刻,真正学有所得。因而如何以恰当的方式选择阅读教学点以及展开课堂内容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2   关于教学点确立的研讨与分析

王荣生曾说:“语文教师的备课,关注点主要是两个:第一,合宜的教学内容……第二,有效的教学设计。”合宜的教学内容即教学的关键点,有效的教学设计即教学的方式方法。两者的结合即是关键教学点的有效确立。因而教师在确立教学点的时候,应该考虑到两个方面的知识:一是文本体式;二是学生的学情,即学生已有的阅读能力分析以及学生缺乏的阅读能力分析。接下来,笔者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2.1 依据文本体式确立教学点

《祝福》是鲁迅作品集《彷徨》中的首篇,是一篇拥有九千多字的短篇小说,它既是文学经典,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定篇”,不可否认在教学的进程中出现了很多新颖的教学方法,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教学定位的错误,其中之一就是对文本体式定位的误解。

《祝福》虽然是一篇短篇小说,但是我们在教学时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小说三要素,我们应该明确其文学价值和教学价值。就其文学价值而言,《祝福》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首篇,有人说,打开《祝福》这篇文章,就可以看到整本小说集的现状,这说明《祝福》中的祥林嫂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鲁迅先生以文中的“我”作为叙述者来纵观祥林嫂作为经历者的一生,两者之间密不可分。而在文章的叙述中也正是这样体现着。祥林嫂的一生遭际都是在“我”的脑海中以及实际生活中上映。脑海中的是一系列段片,实际的是文中的“我”和祥林嫂的对话。而不管是脑海中的还是实际的描写,都非常的细腻,比如:“我”作为知识分子和祥林嫂对话时的窘态描写以及“我”看到的四叔书房的“文学摆设”等,都值得我们去精细的探讨。对于小说而言,我们不可能对拥有高达上万字的文章一一细解,因而这就促成我们应该往精细处看,而不是粗略的感受文章情感,然后联系创作背景体味作者的情感以及升华主题……这显然是一种僵化的“主题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小说阅读毫无用处。长时间的课堂教学下来,既没有感受到小说的魅力,也不能对祥林嫂这一类人有深入的触动,只记得这篇课文是作者对封建思想以及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学生并没有从阅读中学到本领,也没有从文本中感受到文章的美。比如以上案例中王瑞达执教的“侦探式”教学方式,虽然方式很新颖,但是我们却感受不到其对文章的探索,只能感受到对文章的粗浅解析,这样的教学显然是不符合小说的文本体式的,没有细解的文本是没有灵魂的。反观肖培东老师执教的方式,他先是让学生说出他们已经知道的,再来探索他们还没有发觉的细节,并且加以指导和探索,让学生在细节中感受文章的魅力。不仅实现了品析小说的文学价值,也实现了教师教学的教学价值。选择从细节处感受小说的魅力作为教学点很好的体现了小说的文本体式特点。

2.2 依据学情确立教学点

王荣生曾说:“一篇课文,依据学生的学情而言,主要是教学生不喜欢的,学生学不懂的以及学生学不好的。”由此看出,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们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阅读文本,看看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百科知识可以获取到和洞悉到哪些知识,以及还有哪些是无法掌握的知识。虽然教师可能无法精确的把握具体境况,但是却能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个大概的设想。

《祝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依据学生的语文经验而言,在学过的诸多小说的基础上,对小说文本的特色肯定是非常熟悉的。在阅读小说的时候,自然会先把文章所涉及到的人物情节进行梳理,对其主题意味也能有所感知。因而,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对于情节的讲述是不需要大刀阔斧的去解析的,像肖培东老师一般,让学生说说即可。更何况对于《祝福》这篇文本而言,其情节的描述并不是单一的,因为这篇课文可以从“我”和“祥林嫂”这两个角度去解说,站在“我”的角度,有一个故事情节,站在“祥林嫂”的角度,也有一个故事情节。如果单从个体角度上说情节,那么这便出现了教学错误,其中原因可从情节的概念得出。虽然现实中有很多教师都这样盲目的教学着,但是可喜的是陈桂华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教学示范。而人物和主题的分析则需要关注学生的基础性,解析是必然可以进行的,只是会存在片面化的问题。比如在解析四叔这个人物形象时,或许你会发现他是迂腐的以及封建的,但是这个人物也并非全是扁平化的。在对其书房摆设的描绘中,我们可以在书上看到“瓦楞上已经雪白……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这里的描述非常有意思,通过“我”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出四叔是个读书人,但是却是个懒惰的读书人,虽然封建迂腐,但是却也是个“知识崇拜者”,尽管只是为了装点门面。而主题的凝练是不需要特别的去阐述的,学生在文本细节的学习中已经不言而喻了。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言,学生距离那个时代已经相当的遥远,但是在历史课本中学生对那段历史是已经知晓了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是没必要再重复言说的。语文老师应该充当好语文老师的角色,而不是在语文课上教历史。因而老师在教学时如何使学生进入文本感受文本的跳动以及时代的脉搏呢?教文本自然是从文字着手。在上述案例中,有很多老师以“我们” “眼睛” “祝福”入手,引入教学中,层层深入地挖掘。这些都是学生可接受的并且有效的实践方式,在文本的慢慢赏析中,文本的主体意味便出来了。《祝福》这篇课文有很多隐藏的学习点,而把学生所没注意到深入的挖掘出来,如:眼睛,那么在教学中就能很轻易的把握学情这个方面的教学点。

3   依据教学点的选择确定教学内容

那么《祝福》这篇课文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知识呢?并不是机械的统一式的进行主题的探讨,而是应该教给学生阅读小说的方式,以此来感受小说的魅力。

在带领学生阅读文本时,应该让学生拥有充足的时间自主的阅读全文,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动形成文本的框架,并且对文本的句段有所感知。然后在对文本有个大体了解的基础上,老师在这里做好引导作用,因为学生在读完之后可能会处于比较散乱的状态,抓不住重点。因而此时有很多方式可以入手,最好是聚焦一个点,让学生集中思考。比如:从题目入手,为什么以“祝福”为题,“祝福”什么?谁被“祝福”?谁又不被“祝福”,為什么?亦或是从主人公的外貌着手赏析,对祥林嫂外貌描写的句子的赏析,感受其中意味。

在教学小说的过程中,自然离不开小说的三要素知识,但是我们应该像单元导语中所述——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依循情节人物环境的方式循序渐进,但是前提必定是将其融入在关键点的教学中,而不是为了学这个知识去欣赏文本。因而人物赏析的时候,是没有必要把《祝福》这篇课文中所有的人物都进行赏析的,毕竟过于扁平化的人物是没有欣赏价值的。而其中主人公“祥林嫂”和“我”是需要着重点墨的。

综上所述,《祝福》这篇课文主要的教学内容为:首先通过自主阅读理清故事情节;其次抓住关键点进行文本内容以及祥林嫂这个人物的透彻分析;最后通过细读文本,教给学生阅读小说的方法,感受小说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2] 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魏本亚.语文教学点:课堂教学的基础[J].语文建设,2016(13).

[4] 曹国庆.文本教学点的特征及作用[J].语文建设,2016(19).

[5] 李凤.文本教学点的选择重在“切合”[J].语文建设,2016(16).

[6] 莫熙朝.“读”之真意——以《祝福》为例,试析语文“浅教深悟”[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1).

[7] 周乘波.《孔乙己》与《祝福》的“同工之妙”[J].语文教学通讯,2018(34).

[8] 陈荣.《苦恼》与《祝福》比较阅读教学设计[J].学语文,2018(06).

[9] 赵清芳.《祝福》教学设计中的“三”“七”“四”[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31).

[10] 夏红梅.《祝福》:逻辑的四度错位,悲剧的四重张力——逻辑思维与小说文本解读[J].学语文,2018(05).

[11] 曹禧修.《祝福》《野草》与鲁迅独异的生命哲学[J].学术月刊,2018,50(11).

[12] 肖宗举.关于《祝福》中祥林嫂两处反常举止的探究[J].语文教学之友,2019,38(03).

[13] 汪见琴.鲁迅小说《祝福》的主题解读与教学建议[J].成才之路,2019(03).

[14] 张二君.探究《说书人》与《祝福》的深层意蕴[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Z1).

[15] 汤浩然.细节传递的多样意蕴——回读《祝福》笔记[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34).

[16] 闫旭.小议《林黛玉进贾府》与《祝福》反封建的成功之处[J].课程教育研究,2018(50).

[17] 王舒成.寻找缝隙,建立原点——《祝福》教学反思和总结[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9(01).

[18] 朱旖旎.直面人性弱点 让“我”走下神坛——从《祝福》中“我”的注释入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30).

[19] 马文科.话题教学成功破解三个教学难点——《祝福》课堂实录[J].语文学刊,2013(20).

[20] 徐飞.站在学生立场上教阅读——肖培东《祝福》课例品读[J].语文建设,2016(28).

[21] 万福成.祥林嫂没有春天——《祝福》教学设计[J].语文建设,2012(03).

作者简介:廖蓬莲(1995-),女,籍贯:江西宁都,在校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猜你喜欢

祝福教学点教学内容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关于办好农村小学教学点问题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