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育实践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研究

2020-06-08吴多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人文性课程改革

摘  要:当今高等院校在制定课程时更加趋向于向实践性课程靠拢,这引起现当代文学课程出现边缘化的现象。与普通院校不同,高校的知识储备及人文素质方面不具备优势,其学生不关注与就业直接关系不大的课程,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需及时进行课程改革。本文针对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仔细研究了改革“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可行方法及策略。

关键词:课程改革  中国现当代文学  人文性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01-0027-01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是高校文秘专业的一项必修专业课,该课程制定对文秘专业课程而言至关重要。该课程的研究对象是“五.四”以来的作家作品,以文艺思想的争论贯穿其中,通过深入探索文学现象及对作品作家的评价,提高学生认识并理解中国现代文化的水平,增强学生对文学现象及作品的鉴赏能力及分析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及人文素质。

1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实况

1.1 课程制定偏向于实践性

高校扩招后,大众化教育逐渐取代精英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主流。高校起步于1980年代,在国家教育制度的帮助支持下,表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但在“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目的,走产学研融合的发展方针”的办学思想指引下,高校在制定课程时更加趋向于实践性,并逐渐削弱与就业关联性不强的课程,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作为首要削减的课程,课时量减少一半,逐渐趋于边缘化。

1.2 学生不重视该课程

高校扩招普及化了教育,但和普通本科学校学生相比,高校的学生不具有较高的知识储备及人文素质,他们大多是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被迫选择中文专业,很多学生深受中学应试教育的制约,不具备扎实的语文水平,在进入到单纯靠职业水平来对学生能力评价的高校里,他们很难对与就业关联性不强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较大的学习积极性。

1.3 大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缺失

在很多的不利条件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高校的专业必修课,其改革迫在眉睫。如何在学科氛围不浓厚,生源人文素质不强、缺少学习积极性、心态浮躁,课程发展趋向于边缘化的高校中找出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发展的一条可行改革发展之路,是高校现当代文学课程老师需面临的首要问题。

2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路径

2.1 在教学目标上,以“应用型”教学替代“知识型”教学

和本科院校培养研究性方向目的存在差异,高校更关注应用性及技能性的塑造培养,具体到文秘专业的培养目的上,就是塑造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具备的文秘类技能型及应用型人才。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作为文秘专业的核心骨干课,课程变革应把提升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能力作为着眼点,以提升判断文学流派、文学思潮及文学现象和特点水平作为中心,通过系统学习该课程,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促使水平、知识及素质的综合发展,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素养及文化水平,并能任职文案写作及制定、文学创作、文秘、语文教学及公司文化管理及制定的专业型人才。

2.2 在教学内容上,对学科内容进行重组,分时期对专业知识巩固

在教学内容改革层面上,将已有的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制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设置由单一的讲授文学史,转变为三级课程制度,即“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欣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分析”这三方面内容。第一级的教学核心是梳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仔细阅读及分析名家名作的前提下,进而理解及梳理文学史的动态趋势及因果关系,帮助学生快速准确理解文学史内容,也满足感性到理性再到理性的感性的认知脉络。第二级把欣赏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名家名作作为教学根本,通过分析经典文学作品,了解作家信息及时代背景和文学流派、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等有关的文学史内容。第三级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应展现出学科发展的热点及前沿性問题。所以,在这一阶段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讲授当代作家作品、文坛状况、热点争鸣及文学思潮等思想及研究途径,再倡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题目进行自主选择,进行以学生为核心的专题探索、相互分享交流、独立撰写研究文章。进而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相应的研究成果,为以后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学术基础。

通过这三级的教学实践后,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让其深入体会当今文化作品的艺术内涵,理解当代作家的思想面貌,进而接受人文精神熏陶,提升欣赏批评文学作品的水平及独立学习语文课本的能力。

2.3 在教学体例上,“文学史”与“作品选”并重

固有的课程制定将现当代文学分成两个课程内容,包括《中国当代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当今课程教学关注的核心内容,关注构建及梳理文学史,注重文学潮流与文学现象,但不足够关注对作品作家的阅读理解,进而不能形成全面准确的认知。更说不上塑造学生对作品的综合奖赏水平。从过去的教学实际来看,学生过于依靠文学史教材的概念内容来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未能结合自身的情感来理解作品本身,这严重不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目的。

3   结语

高等师范学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应以社会需求作为出发点,关注塑造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应用性,即写、思、做、说、学这五大水平及人文修养。这就需要对专业基础课程的体系、教学思想进行变更,使学生可以在工作后较快适应工作岗位,成为一名称职的老师。

参考文献:

[1] 张传敏.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史中的课程问题[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2] 夏希.《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提问的艺术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0).

[3] 高文丹.大专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之我见[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3).

[4] 陈一军.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关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8(05).

[5] 胡轶男.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传播力研究,2018(24).

作者简介:吴多(1983-),女,蒙古族,辽宁阜新人,硕士学历,讲师职称,主要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中国现当代文学人文性课程改革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