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运用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0-06-08李晓梅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35期
关键词:颈性椎动脉颈椎病

李晓梅

(吉林省敦化市医院,吉林 敦化)

0 引言

椎动脉型颈椎病(CAS)在所有颈椎病中属于较常见的一个类型,发病多与各种机械性或动力性因素长期、持续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异常引起[1]。该病在中老年人群中罹患率很高,且近年有年轻化发病的现象,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2]。因此,椎动脉型颈椎病一经确诊,应争取及时有效的治疗与处理。椎动脉型颈椎病在祖国医学中通常被归为“血痹”或“眩晕”范畴,穴位针灸被认为是治疗该类病症的有效疗法,且已得到大量研究实践的证实。为了解中医针灸疗法在该病患者中的实施价值,本文就10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做了相关研究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此次所选100 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资料均完整,于2018 年3 月至2019 年3 月在我院接受系统诊疗。纳入标准:①经专科检查、影像技术诊断后确诊;②与《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相关的诊断依据吻合[3];③患者及家属已签字同意进行研究。排除标准:①既往有颈椎手术史;②伴发恶性肿瘤或其他严重内科疾病;③处于特殊生理期(如妊娠期、哺乳期等);④基线资料不完整等。按随机数表模式与1:1 比例将患者归为两组,A 组50 例患者中,男性29 例,女性21 例,年龄30~60 岁,平均(42.3±5.2)岁;B 组50 例患者中,男性27 例,女性23 例,年龄30~60 岁,平均(41.8±4.8)岁。将A、B 组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 20.0)处理,P>0.05,有可研究性。

1.2 方法

A 组予以传统牵引手法治疗,结合患者实际病情,从合适的角度对其进行牵引,每次治疗15~30 min,每日1 次,持续治疗3 个疗程,每疗程1 周,起始重量按照患者7%~10% 的体质量进行设定,设备选择张家港日新机电有限公司生产的YZ-1 型坐式颈椎牵引机。

B 组予以中医针灸治疗:(1)主穴选择:双侧夹脊穴、颈百劳穴、风池穴、天柱穴以及百会穴等穴位;(2)操作方法:按常规标准对上述诸穴进行消毒、铺单,嘱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体位,按平补平泻手法针刺,部分存在明显眩晕者,增加太阳穴进行针刺;部分伴明显的恶心呕吐者,增加内关穴进行针刺;部分伴少眠多梦症状者,增加翳风穴与安眠穴进行针刺。各穴留针30 min,每日1 次,持续治疗3 个疗程,每疗程1 周。

1.3 评估项目

以《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为参照,评估A、B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第2、3 周的颈椎功能改善状况,评估值越高,表示颈椎功能恢复越显著[4]。同时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临床疗效:①治疗后患者无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颈性眩晕、恶心呕吐等),且能够正常生活,视为治愈;②治疗后患者基本无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颈性眩晕、恶心呕吐等),在过度劳累或气候变化时偶见上述症状及体征,视为显效;③治疗后患者颈性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对生活有一定影响,视为有效;④治疗后未达到上述3 项标准,视为无效。

1.4 数据分析方法

将此次研究的数据输入SPSS 20.0 软件程序中处理,具体通过卡方与t 完成检验,卡方检验结果输出显示为(%),t检验结果以(±s)方式显示,P<0.05 说明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 组与B 组的临床疗效评估结果

B 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较A 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提升相对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A 组与B 组的临床疗效评估结果[n(%)]

2.2 A 组与B 组不同治疗阶段的颈椎功能评估结果

A、B 组治疗前的颈椎功能评估值比较接近,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2、3 周,B 组的颈椎功能评估值较A组加分相对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表2 A 组与B 组不同治疗阶段的颈椎功能评估结果

表2 A 组与B 组不同治疗阶段的颈椎功能评估结果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第2 周 治疗后第3 周A 组(n=50) 22.87±3.85 25.58±3.24 30.16±3.25 B 组(n=50) 23.02±3.92 30.97±4.03 37.34±4.33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的常见病之一,而颈性眩晕是其典型的症状表现,一般与颈椎移位或不稳定、椎间关节增生性硬化等因素有很大的关联[5]。在该类因素长期持续作用下,颈椎血管管腔可发生狭窄性病变或弯折,可刺激产生大量的炎性介质及细胞因子,进而对椎-基底节区的供血循环产生影响,并最终导致该病的发生[6]。祖国医学论治,通常将椎动脉型颈椎病归于“血痹”或“眩晕”等范畴,认为其病机主要在于素体不养、气滞血瘀,外受风、寒、湿等邪气内扰,致痰湿阻络,耗损经脉引起。故中医治疗讲究温经通络、调和气血。

穴位针灸是中医学的特色外治疗法之一,在多数中医典籍与临床研究中均有所记载,有扶正祛邪、温经止痛以及理气逐瘀等作用。现代医学认为,针灸的双向调节机制还可发挥改善血液循环、调节机体免疫力、改善局部痉挛与粘连等作用,在缓解各类型颈椎病的疼痛症状、恢复颈椎功能等方面效果较为理想[7]。关于穴位的选择,风池穴为足少阳与阳维之会,刺之能够缓解头颈部的疼痛、酸痛症状;百会穴又称三阳五会穴,对该穴位的针刺,利于醒神通窍、回阳固脱;颈百劳穴下有丰富的神经及血管组织,针刺可滋补肺阴、舒经活络;以上述诸穴为主穴,并结合患者实际症状选择配穴针刺,对眩晕症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8]。本研究结果显示,B 组患者经中医针灸疗法治疗3 个疗程后,该组临床总有效率提升至96.0%,并且治疗后第2、3 周的颈椎功能评估值较A 组加分也更明显(P<0.05),充分说明了中医针灸疗法应用于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可行、疗效确切,与上述研究看法大致吻合。

综上所述,运用中医针灸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操作简便安全、临床疗效肯定,并可更快地恢复患者的颈椎功能,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助益,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猜你喜欢

颈性椎动脉颈椎病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内科方案的研究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
脑循环与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颈椎病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效果观察
游泳 赶走颈椎病
什么是颈性眩晕
彩色多普勒评价椎动脉走行异常的临床价值
应对秋季眩晕有方
温胆汤加味治疗颈性眩晕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