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婆节文化与小学美术教育融合探究

2020-06-01黄莉明

教育界·A 2020年4期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乡土资源

黄莉明

【摘要】广西南宁蒲庙是一个拥有300年历史、民风淳朴的壮族人民聚居地,蕴藏着多样的文化资源。教育改革强调教学要体现本土文化,乡土文化进校园,保护并传承本土文化。文章选用蒲庙花婆节这一鲜明地域文化特色作为融入小学美术教育的研究案例进行讨论和探究,促进本校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乡土资源;花婆节文化

一、现状分析

广西是个拥有多民族多文化的地方,不同地域文化既有交融又有不同,本地文化就像一部记载着精彩故事的家谱,它凝聚着历史的烟云,刻画着岁月的沧桑,记录着先辈的行进轨迹,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鲜活的记忆。熟知本土文化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过去,了解历史发展的趋势,让良性文化基因得以传承。在此之前,笔者常常问一些学生:“你了解蒲庙有什么文化吗?”得到的要么是一脸懵懂,要么是否定的答案。既然生于斯而长于斯,为何孩子们对本土文化处于半懂不懂的状态呢?关键还在于宣传的力度不够,对年青一代进行本地传统文化宣传的责任不仅仅在于社会,更在学校的教育。因此,如何有效地将本土文化和校园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让更多的青少年喜闻乐见,既要满足他们的兴趣,又要形成新知识的探究学习就变得尤为重要。教师有责任用自己的教学专长来帮助孩子们了解本地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带领学生进入到充满传奇的文化圣地,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归属感,泛化审美情趣,提高核心素养。

二、选择合适的乡土文化题材,增强精神影响力

蒲庙是文化渗透的第一站,笔者选择了“花婆”这一具有蒲庙代表特色的人物。花婆节是广西大多数地区都有的传统民俗活动,传说花婆是送子女神,而蒲庙的花婆已幻化成人的形象存在于劳苦大众的生活中,更接地气,更具亲和力,也更有感染力。她无私地帮助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直至去世。虽然人离世了,但她留下的是团结互助的凝聚之力:人们自发地为她建庙祭典、筹百家米送“粥”福活动、民俗巡演、猜码大会、百家宴、水灯祈福[1]。这是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告诉老百姓:要繁荣就要互助互利、相互交融!要发展就要齐心协力、团结向上!要幸福就要热爱并创造生活!要快乐就要相互分享、尊重彼此!这也正好符合我们南宁人“能帮就帮”的精神口号,也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核心内容在本土文化中的完美体现。特别是当下新冠病毒肺炎在全球的蔓延和肆虐,令我们更明白团结互助的重要性。

三、“花婆节”文化与小学美术教育主要探究方法

1.课堂情境的创设

在课堂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创设情境。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对故事都比较感兴趣。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花婆的传说,将学生引入创设的情境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创作热情,发散思维。学生在课堂上一边听故事一边作画,学习的状态是放松的和充满愉悦感的,学得不枯燥,增强了学习动力。

用有趣、轻松的游戏环节创设情境。在小学美术课中,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中生硬地临摹、写生等照葫芦画瓢的绘画形式,根据学生个性活泼、具有发散性思维的年龄特点,以“花婆节”活动为背景,设计唱歌谣、游戏等丰富的教学环节,把学生带入充满趣味的学习课堂,加强互动,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以四年级上的《花婆手信》为例,在上美术课前,笔者让孩子们学唱《花婆粥歌》。《花婆粥歌》是花婆节施粥活动中活跃氛围的歌谣,也是一首朗朗上口的民间歌谣。歌謠的旋律和节奏强,可以对大脑的神经系统起到良性的刺激作用。这种娱乐性歌谣会更好地激发学生情绪。孩子们高高兴兴、简简单单地接受歌谣中的人生哲理,很自然地进入了美术课堂的氛围中。同时,笔者还在课堂当中设计了“争当小小家乡文化宣传使者”的环节,让孩子们在美术课中学会制作一款以花婆为形象的旅游纪念品。在这款纪念品上,学生不仅学会了创作他们心目中花婆的形象,还懂得了如何宣传和推广“花婆”精神,理解了文化品牌的重要性,增强了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最后,孩子们现场体验了花婆(由学生扮演)送“粥”福的活动,强化了对“花婆”文化的美好感受。

2.设计花婆节趣味主题活动

借助花婆节活动相关的内容,拓展和丰富课堂教学主题活动。如果一味地画花婆的形象,课堂新知的探索就会停滞不前,学生学习的欲望就会大打折扣。教师可以对花婆节相关的一些活动进行大胆的设计。如让学生设计花婆节巡演中的花桥、花车、牛、羊等道具;画出舞台演出中的舞美设计;结合小学美术课本五年级下册《戏曲人物》用国画的手法画出师公戏人物等。我们在美术社团课中曾经引用花婆节河灯祈福的主题内容,在课堂中利用泡沫、海绵纸、剪刀等材料制作成河灯,将写上愿望和祝福的河灯放入装满水的盆中,模拟在河边放河灯的情景。为了让课堂活动内容的维度和张力更大,我们还用漫画的形式设计新(改)编花婆小故事、未来畅想、科技与民俗相结合等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在了解当下民俗环境的同时,对未来的文化发展有更高更优质的期望,激发他们学习科学文化,开发乡土美学的兴趣。

3.各种材料的巧用

“花婆”不仅可以画出来,还可以用3D立体的手工形式表现出来。在课堂中,超轻黏土、毛线、豆类、报纸、塑料瓶、一次性碗碟等综合材料都是常见的美术课使用材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需要进行选择性创作。如超轻黏土具有色彩鲜艳、易于操作和掌握的特性,适合年龄较小的低年级学生,可用它创作花婆的造型、百家宴中的各种美食等;高年级学生的手工操作更为纯熟,则适合用毛线、豆类、废弃用品等更精细的材料制作更为复杂的手工。

4.巧用多媒体,展示乡土文化魅力

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实现视频、图片、PPT、网络等的有机结合,发挥其多感官刺激,呈现快、图音结合的优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解决美术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由于大部分的花婆主题民俗活动是在学校上课时间举办的,因此很多孩子不能参与到活动当中体验。所以,我们在民俗文化课堂中给孩子们播放花婆节各项活动的视频,为他们讲解其代表意义和文化内涵。图文并茂的视频展示能很好地吸引孩子们的观看兴致,为今后开展乡土文化进校园的美术教育工作做了很好的铺垫。

5.校园社团与小组化学习

组建以“花婆”文化为主题的校园美术社团,在经费上争取学校的鼎力支持,动员和号召喜欢民族传统文化的学生与老师参与。根据参与学生年龄特点制定相对应的美术社团课校本课程,并制订社团教学活动计划。在社团内创立以“花婆”精神为核心价值的小组文化建设,一个响亮的组名(如“互帮互助”组、“友谊万岁”组)、一个高能量的小组口号、一个竞争的目标,使学生产生小组自豪感和归属感,竞争和合作意识的培养对社团课程的学习起着相互促进的作用[2]。

6.环境文化的感染

既然让乡土文化进校园,乡土藝术就应该在校园中有所展现。充分发挥学校地理位置便利优势,邀请蒲庙花婆文化公司的演出队到学校开展演出,让学生在视觉上、听觉上更直观地接受“花婆”文化。还可以利用好校园内大大小小的展示区,如楼梯墙面和班级走廊展示区、各班版报中开辟出的一角、校园艺术节的作品展示区展示“花婆”文化,以及通过各级各类小学生绘画比赛活动,让“花婆”文化“发光发亮”的地方。我们学校以花婆节文化作为切入点的作品不在少数,它们以全新的视角和新颖的表现手法在城区、市级的艺术节、迎春画展、科幻画比赛等活动中独领风骚,是对乡土文化的很好宣传和推广。2019年,在南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手绘科幻比赛中,我校五年级的苏娜、黄柠两位同学就分别创作了《考古之迹未解之谜还原机》和《非遗传承机器人》两个作品,以大胆的想象、独特的造型、新颖的构图、精妙的着色,让人仿佛穿梭于时空和科技之间,借用花婆文化符号,表达了对未来科技创新的大胆憧憬和对祖国未来更强大的美好愿望。这些榜样带动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热爱乡土文化艺术创作中来。

7.家校结合

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更新,当下的美术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学校单纯的“教”,还可以借助班级家委、班群的力量向家长进行图片或文字宣传,双向或多向地渗透本土文化教育的意识。本校的孩子大多参与过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在蒲庙街上举办的花婆节活动,比如放学后去五圣宫门排队领花婆粥,和家人一起参加百家宴活动,参观猜码大会等。每当谈起这些活动他们都乐此不疲,津津有味。我们建议更多的家长带孩子参与节日活动,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感受,使学生对花婆文化产生了兴趣。学生对活动的认识仅停留在对活动的认识层面上,要想真正了解花婆文化内涵,还需要把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校园,把它由浅入深地明确化、规范化、具体化。

“花婆”文化与小学美术教育的融合是历史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整合,也是乡土艺术与儿童美术教育的整合。它将小学美术教育的改革推向一个新的台阶,也势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掌握美术教学基本技能、了解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还要结合在校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状况、思维方式、身体发展、情感状况等,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实践表明,美术是最直观和最简单的表达,用作品交流,“花婆”文化的气息便能在大家的言谈举止间流动起来,只有走好融合这一步才能让优秀文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 文耀华,梁红.广西南宁·邕宁人文景观丛书 [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

[2] 窦桂梅.成志教育: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立德树人实践研究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9.

猜你喜欢

小学美术教育乡土资源
浅议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的色彩教学
小学美术教育不要脱离美育轨道
浅析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
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合理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区域活动
利用乡土资源提升幼儿园区域游戏质量
关于乡土资源在小学语文中高段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分析罗恩菲德的儿童中心主义对我国小学美术教育的影响
巧用乡土资源创特色幼儿游戏活动探讨
浅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