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赣风》新印象

2020-06-01喻小霞

北方音乐 2020年8期

【摘要】《赣风》是王怀建教授在1994年创作的作品,同年发表在《音乐创作》第四期上。王怀建的钢琴组曲《赣风》带有浓厚的江西地方曲调,主题鲜明,情感真挚,对西方现代作曲技法运用自如,是传承与发展江西民歌的重要载体。《赣风》是作曲家在1984年重走长征路中,以红军遗孀讲述的故事为原型而创作。钢琴组曲《赣风》是由《山歌》《送郎》《斑鸠》三首曲子组成,其中分别选用了江西地域民歌《映山红》《送郎当红军》《斑鸠调》为主题材料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法进行创作,使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形成江西地域创作的典范。

【关键词】《赣风》;江西民间音调;西方现代作曲技法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8-0071-02

【本文著录格式】喻小霞.《赣风》新印象[J].北方音乐,2020,04(08):71-72.

一、音高材料

(一)民歌旋律

民歌旋律是整部作品最为重要的核心材料。《送郎》是组曲中的第二首,选自赣南民歌《送郎当红军》(江西民歌),参见谱例1。组曲中的《送郎》讲述的是年轻的妻子送郎当红军的故事。原曲是一首五声G徵调式的作品,民歌旋律主要围绕着D-E-A-C-G五个音展开,音高材料中使用同音反复、级近上行与下行五度为主。旋律音调的下行貌似渲染悲伤的情景,但在结尾处通过G-E-G、A-E-G的进行,对于徵音的不断强调突出徵调式的明亮色彩。节奏上以切分音型、平八节奏和长音音型为主,通过重音的位移和长音的停顿感渲染出一种不安、凄凉的音响效果。

组曲中最后一首作品《斑鸠》选自赣南安远民歌《斑鸠调》,参见谱例2。《斑鸠》讲述的是多年后红军遗孀回忆往昔,两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情景。原曲以同音反复、级近的二度、三度、四度跳进音高关系为主,多采用密集短小的十六分音符,并与其他节奏型的有机组合,形成一种欢快跳跃的节奏型,模拟斑鸠鸟灵动的叫声,其中切分音型的使用与当地方言的使用有一定的关联,由于地域原因,客家方言中常使用这样切分的音型,第二个字语气加重,这与乐曲中的切分節奏不谋而合。

(二)全音音阶

全音音阶写作是一种以色彩效果著称的作曲技法,是印象派音乐风格的特征之一。作曲家在第一首《山歌》中并没有完全照搬这种作曲技法,而是在乐曲的进行中片段式地使用全音音阶。作品在横向保留了原曲音调参见谱例3,同时将时值扩大与曲子前的表情术语Rubato(渐慢)相呼应,纵向上在中间叠加一条新的旋律,使音响变得丰富。在二声部的横向运动中,通过使用节奏自由的交替拍子将《映山红》二度、三度的音高关系进一步发展。在第二小节的长音下方中使用两个全音音阶填充,将这两个音阶抽离出来,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是相距四度的全音音阶。作曲家通过使用3/4、4/4的交替节拍在《山歌》开始出现《映山红》的主题后,紧接着加入这种现代化的作曲技法为全曲渲染气氛,增加朦胧的神秘感以呼应标题“山歌”,作曲家在后续的发展中仍保留了这种创作手法。

(三)九声音阶

九声音阶与五声音阶、六声音阶、全音阶、自然(七声)音阶和八声音阶这些均有所特指的音阶相比,至今还没有一个被大家所公认的具体所指。

通过对于谱例的分析,作曲家在《送郎》参见谱例4中,使用五声G徵传统调式的基础上,高音声部中加入C宫调式及其四个偏音形成C宫九声音阶,形成相对于传统的曲调具有现代性的曲调。民族性的九声音阶加入在音响效果中给传统的五声调式更具现代化音响效果,给听众带来新颖的听觉效果。

二、创作特征

(一)主题的变奏

“变奏”是将一个音乐材料在保留某些特征的情况下进行变化,使乐曲具有更丰富的表现形式。

保留骨干音的变奏。《斑鸠》中主题的第三次出现是通过保留民歌旋律骨干音(G-E-D-E)的方式在高音声部呈示参见谱例5,作曲家在将原曲骨干音时值扩大一倍,通过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加花呈示,为了演奏者更好地突出主旋律,作曲家在每个骨干音的上方使用重音记号标明。与原主题的直接呈示相比,组曲中《斑鸠》十六分音符的加入以及隐伏地将骨干音藏于其中,意在为红军遗孀回顾过去增添一份模糊感,时光一去不复返,青梅竹马的人不知何在,只能通过孩童时期的回忆去怀念。

(二)多调性复合

多调性是现代创作中最常用的一种,在音乐的纵向上同时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调性。《山歌》中运用的多调性与上述谱例中并不相同,参见谱例6。通过第二小节的全音阶,高音声部由两个相距四度的全音音阶A-B-#C-bE-F-G-A-B和E-#F-#G-bB-C-D-E-#F构成,低音声部由B-A-G-F-bE-bD-B-A一个全音音阶过渡,两声部反向进行将情绪推向高潮,为后续多调性的展开做铺垫。从第三小节开始复合使用三层不同的调性A宫雅乐七声调式、降B商五声调式、G宫五声调式,以双f的力度标识使展开的动力加剧,其中民歌旋律E-C-D-E在第一层调性中用重音记号标记,以主题旋律为背景,音响上也逐渐走上更大的动荡与紧张,预示了高潮中主题出现的新型态。

三、《赣风》的传承与创新

江西的地域文化浓厚,在社会多元化的现代,许多传统艺术也受到重大的冲击。钢琴组曲提取三首江西民歌中的精华,将音高关系进行重新整合编排,通过片段引用或整体引用的手法,使得独具赣味的江西赣州地域民歌以全新的形式重新回归于大众的视听中。

同时,西方现代音乐创作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多样化的作曲技法也为音乐创作注入新鲜血液。王怀建教授在钢琴组曲中融入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主题紧扣江西赣州地域民歌的同时适当地加入代表印象派的全音音阶,更精确地与《赣风》相呼应;九音音阶的加入将协和与不协和相结合形成一种新音响,给传统曲调增添新印象。创作技法上使用多种主题变奏手法及多调性复合等多个现代作曲技法,在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中嫁接一段新时代的桥梁。

四、结语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对于传统音乐的传承是我们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文化自信是当代的主题也是音乐创作中重要元素。王怀建教授的《赣风》取材于江西赣州地域音乐突破传统的作曲技法,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是体现本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代表作。这套钢琴组曲为江西地域音乐的广泛传播开辟了一条新道路,也为弘扬和发展江西地域音乐打开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幸运果.赣南民歌《斑鸠调》的艺术特点与演唱探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8.

[2]曾邵珺.赣南客家民歌《送郎当红军》音乐分析[J].民族音乐,2014(6):40-41.

[3]高畅.九声音阶概析及九声音阶音集之己见[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4):148-158.

[4]周国歧.论“音高材料”之“移位”形态[J].音乐时空,2014(1):96.

[5]王怀建.中国风格音乐作品中新音响的探索——介绍钢琴小品《山歌》[J].钢琴艺术,2001(6):39.

[6]朱爱国.全音音阶及全音音阶和弦[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8(2):22-27.

[7]张晓峰.九音作曲技法新探(下)[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3(4):49-53.

[8]张晓峰.九音作曲技法新探(上)[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3(03):67-69.

[9]王震亚.民族音阶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延伸(九声音阶·含五声音阶因素的十二音序列)[J].中国音乐学,1990(2): 22-73.

[10]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喻小霞(1994—),女,汉族,江西南昌人,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研究方向:作曲技术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