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加莫组曲》的艺术特征与演奏分析

2020-06-01徐晨倩

北方音乐 2020年8期
关键词:印象主义德彪西艺术特征

【摘要】西方音乐艺术从浪漫主义时期到20世纪的过渡发展中,法国作曲家德彪西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他在30余年的创作生涯里,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启迪,开辟出一种“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贝加莫组曲》是德彪西创作风格从浪漫主义向“印象主义”过渡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本文力图通过分析该钢琴组曲的艺术特征,探究四首小曲间的艺术联系,使读者对德彪西的这首钢琴作品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德彪西;印象主义;艺术特征;演奏处理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8-0007-03

【本文著录格式】徐晨倩.《贝加莫组曲》的艺术特征与演奏分析[J].北方音乐,2020,04(08):7-9.

在法国音乐史上,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是一位杰出的人物。自幼学习钢琴的他1872年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马蒙泰尔、拉维尼亚克等名师,1880年转入作曲班。德彪西在校学习期间就表现出传统音乐理论的反叛精神。他不屈于古典音乐的传统和规范,广泛吸收各国、各民族的音乐特点,欲求对传统的和声规则有新的突破和创新。在同象征派诗人和印象派画家的交往中,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启迪,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的思想。在继承西方古典作曲传统的基础上,他打破了几百年来的传统创作模式,开创了许多新的作曲手法,开辟出一种被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新的音乐风格没有古典主义时期过于严谨的结构,也没有浪漫主义时期大量的抒情与描绘,强调的是一种梦幻朦胧的美感和神秘莫测的色彩。他独特的“印象主义”风格,对二十世纪现代音乐起到了直接的深远影响。

本文探讨的《贝加莫组曲》是德彪西创作风格从浪漫主义向“印象主义”过渡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由《前奏曲》《小步舞曲》《月光》《帕斯比叶舞曲》四首小曲组成,其中的《月光》一曲更是被认为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开端。曲名中的“贝加莫”是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地区,德彪西曾在此留学两年,受当地民间舞蹈艺术的感染而以此命名这首作品。该组曲在整体上借鉴古组曲的体裁构成进行创作,但在创作内容和手法上对古老的体裁进行了大胆的创新突破,它既反映了作曲家对法国浪漫主义音乐传统的继承,也反映了他勇于打破传统的创新精神,属于一部承前启后的代表佳作。

一、第一首《前奏曲》

15到16世纪初,前奏曲指的是一种形式自由的即兴风格的键盘小品,甚至经常不标节奏,篇幅约为10到20小节。到了1650年左右,前奏曲开始成为组曲中的序奏乐章。《贝加摩组曲》的这首《前奏曲》是一首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第一部分A部(1-19小节)由两个不同的主题构成。第一主题中1-6小节和7-10小节属于一个变化重复。主题第二次出现时在节奏和左手和声上都发生了变化,给人一种看同处风景却观赏到不同风采的感觉。11-19小节是第二主题,由4+5的结构呈现。第二部分B部(20-65小节)是新材料构成的乐曲展开段落。第一主题(20-43小节)神秘、悠远,力度主要为p和pp,在中音区营造出紧张神秘感。第二主题(44-65小节)庄严、迷幻。左手部分连续的八度如远处教堂传来的钟声般肃穆庄重。自第66小节开始到89小节是A部的变化再现。66-75小节再现了A部的主部主题,主题音乐形象再次得以巩固。76、77小节一串上行十六分音符加剧音乐的热烈情绪。78-80小节左右反向渐强进行,紧张度提高将音乐推向了高潮,最终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这首四四拍子的中板(Moderato),德彪西在标注后即补充了“自由地(Tempo rubato)”,这便传达给演奏者曲中整个旋律变化是自由而富有弹性的,不能弹得过于死板。开篇直接以f-sf进入,在演奏时为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第一小节要坚定果敢,但不能弹奏强硬,避免出现刺耳的声音。紧接着一串十六分音符要弹得轻盈流畅,控制在p的力度。接下去第5第6小节的弹奏,要注意四个声部不同声音的进行,注意踏板的处理,避免踏板踩得过多而画蛇添足。第7-10小节看似第1-4小节的相似反复,但不难看出左手的和声完全不同,右手支声部上也有变化,可见德彪西在构思上的细微入至。15小节的弱起引出一个完全不同的乐句,两小节的诗意缠绵后至18小节转为坚定有力的跳音,弹奏跳音时要注意干净利落。20小节开始出现夸张的节奏松紧变化,这种动静变化给人一种听觉上的意外惊喜,为跟随这种音乐形象,踏板使用上要注意前三拍一个踏板,第四拍单独使用一个踏板。26至29小节出现了左右手交叉的琶音,像是从山间流过的一条小溪,弹奏时要注意声音尽量轻柔,但要清澈透亮,左右手衔接连贯流畅,最后出现的渐慢(poco rit.)为引出下一幅画面增添了几分神秘感。经过前一段诗情画意后,自44小节开始左手低音旋律带领整段的节奏感都表现得很稳定。这一段和声变化丰富,因而每一拍都要勤换踏板,避免拖泥带水。之后的66小节开始,乐曲进入了主题的再现段。虽然在旋律和句型上几乎完全一样,但左手和弦发生变化,演奏者在弹奏时要注意体会这种细腻的和声变化。

纵观整曲,A段犹如恢弘庄重的暖色调,B段是恍如仙境的冷色调,而再现段再次浓化了A段的暖色调,情绪高涨地结束全曲。作为组曲的第一首作品,它恢弘中又带着宁静,色彩斑斓、富有诗意,像一幅水墨画般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为整首组曲带来一个精致的开篇。

二、第二首《小步舞曲》

小步舞曲是一种来源于法国乡村舞蹈的三拍子舞曲,17世纪时开始进入宫廷,由于其舞步小而优雅的特点,故得此名。德彪西的这首《小步舞曲》也是三拍子,但不是简单的三拍子,而是用一种较快的音型写成的活泼跳跃的三拍子,同时富有多种色彩和情绪转变,使这首作品充满趣味。全曲共104个小节,是一首四三拍子的回旋曲式。极具跳跃性的主部A为a小调,从第1-18小节通过四小节的过渡进入插部B,音乐意境发生变化。插部B绵延舒展,虽然是降B大调,但大调色彩微弱,自第30小节进入d自然小调,38小节回归a自然小调,从而引出主部A的变奏重复A。第二插部C(第50-72小节)由连贯快速的第一主题(50-57小节)和诙谐中带有沉稳的第二主题(58-72小节)构成。73小节开始进入A,同样也是对A部的变化重复,与A区别的是不具有跳跃性。第三插部D是对插部B的模进变化发展,将全曲推向了高潮,最后尾声在一串晶莹清澈的刮奏中輕巧地结束。

猜你喜欢

印象主义德彪西艺术特征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由拉威尔《山谷钟声》主题形象塑造引发对泛印象主义风格的思考
美丽的邂逅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克劳德?莫奈及作品浅析
印象派音乐中管弦乐的语言形成分析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午后的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