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停课不停学 家校携手行

2020-06-01桑新民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家庭社区疫情

桑新民

疫情突发,整个社会来了个急刹车,考虑问题时尤其要把眼前工作和长远的健康发展融为一体,也许这是本次疫情给人类最重要的警示。教育是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最大的领域,几乎与每个家庭密切关联。被疫情叫停的教育在痛苦挣扎中喊出了“停课不停学”,并迅速获得社会的认同和广泛传播。是谁最先想出的?如何提出来的?这恐怕难以考证,也无需考证。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一种思想凝练为口号快速传播,并转化为政策,转变为普遍之公众行为,一定是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或某种特殊情况下的社会需要。

然而,当其付诸大规模实践之时,由其造成的后果也接踵而来,既有始料未及的成就,也有难以承受之痛苦。不同背景和不同需求的个体、家庭、学校以及不同层次的教育行政部门,对“停课不停学”的理解显然存在很大差异,实践中的做法更是五花八门、各显神通,由此引发的争论和现实矛盾也必然越来越复杂、强烈。此次“停课不停学”是在变幻莫测的疫情挑战中部署,在开放的互联网与现实时空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状态下进行的。如何引导混沌状态的“停课不停学”更快步入理性、科学、有序、健康的发展轨道,显然已成为当前疫情对教育的一个紧迫、严峻拷问。

家庭教育应以培养孩子情感和习惯为主

突然降临的疫情迫使我们困在家中,此时家庭教育凸显出来。突然没了那些繁忙的惯性,很多人在不期而遇的闲暇面前不知所措,有的甚至丧失选择能力而无所事事,任凭本能和“意识流”驱动、牵引,并深深影响着孩子。每个家庭的选择、做法大相径庭,其中的差异展现出不同的家族传统、亲子关系、文化教养、生活品位、价值追求、审美情趣等,因为每个家庭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最深层的这些文化背景和生活底色在选择。

归纳起来,至少有以下三种最典型的家庭教育场景。第一种,家长在心理上想给孩子更多关爱和呵护,所以花大量心血细心照料子女生活;第二种,家长希望孩子在此期间能多学东西、多长本事,于是各种亲自操刀的“停课不停学”举措就出现了,包括选择校外培训机构的线上教学;第三种,理智的家长认识到可以借此千载难逢的机会培养孩子更多的生活能力,增强其身心健康,特别是抗击各种未来灾变的“免疫力”,于是精心设计、引导孩子力所能及地承担起家庭的责任,让亲子关系在共同体验中成长,步入更高层次的和谐,并和孩子一起享受成功的美感。

第一种家庭中,孩子感受到了更多的舒适和温暖,但对培养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和习惯,尤其是危机时期的应对能力、责任感、承受力来说,显然错失良机,是损失和遗憾。第二种家庭可能会加剧两代人之间的隔阂、烦恼、冲突,激化家庭矛盾。第三种是最难能可贵的。从教育旁观者的视角进行深度反思可以领悟到,这段时间其实是家庭教育的最佳期。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且是最重要的榜样,特别是关键时刻,父母的言行举止、饮食起居、喜好习惯等,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甚至会影响终身。

学校教育要重视学生自主和团队学习能力

本次“停课不停学”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居家网络学习实验场,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现在围绕此问题讨论较多的是如何培训教师更好地开设网络课程、选择什么技术平台和软件、用什么形式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等,这些当然很重要,但还要从孩子健康发展的视角做些更深层次的探讨。

课程研究中有各种分类,我最欣赏从课程实效出发,将课程分为“所教课程”“所学课程”和“所得课程”。这种课程理念认为,教师教了不等于学生学了;组织学生学了,但究竟学到了什么,是最需要研究和反思的,这才是课程的根本目的,是最真实、客观的课程实效评价。

从这次大规模网络课程学习实践来看,不同年龄的学生差异很大,但凡是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学习效果明显要好很多。自主学习能力内涵丰富,主要包括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力,学习的自我规划、管理、控制、评价能力,这一切还要内化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简单概括为自学、自识、自控、自检、自奖、自理。这样的学生,不论在平时,还是在特殊时期,都被老师和家长称之为最省心的学生。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强调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这点已受到广泛重视,关键在于如何培养。

另一个要强调的是团队学习能力培养。这是我们教育体系中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又是应对现实与未来挑战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和能力。前段居家学习生活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学生的孤独感、生活懒散、学习缺少自我管理和约束等,教师面对众多屏幕上的学生显然无能为力,多数家长也束手无措,这个难题如何破解?组织好学生线上线下的团队活动,不仅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补救措施,而且对学生多方面的健康发展非常有益。在此提出两点建议。

一是网络课程设计和实施中,应该把学生的团队协作、交流、相互评价等作为重要环节,并确立为培养学生能力发展的目标导向和评价内容。二是探索和创建以社区为基础的家庭学习互助团队,在无风险的社区、家庭中开始尝试,由此将线上线下的团队建设结合起来。具体做法可由社区所在的学校牵头,根据班级学生家庭在社区中的住宅分布情况,按照自愿原则组建互助交流团队,可以有同年级和跨年级两种不同分类方法。住得近的家庭和孩子可能比较熟悉,即使原来不熟悉,抗击疫情期间共同需求增多,也很容易相互关心,用这样的纽带创建超越家庭的社区团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社区教育能为中小学复课提供新思路

在本次疫情防控的攻坚战中,医疗健康系统有两个突出的亮点和成功经验,一个是创立了“方舱医院”这种新时空;另一个是强化了社区作用,使其成为抗击疫情的第一道坚强防线。这两点值得教育界认真研究和借鉴,特别要在突破思维方式的封闭、禁锢方面增长创新智慧。

社区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独特作用,但基本和教育没发生关联。在以家庭为细胞的“停课不停学”中,封闭的居家学习生活让儿童和家长难以承受。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大量父母无法在家庭中陪伴和照顾孩子,这一难题如何破解?现实呼唤一种全新的社区教育理念或模式。如果能依据教育健康码提供的科学、精准的安全信息(这些信息最需要由社区配合学校建立动态补充、生长机制),创建一个介于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学习、生活新时空,将学校工作部分下沉,并充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和生活服务资源(如有条件的两代家长和社区中的未开学大学生、研究生),这不仅有助于尽快缓解当前许多家庭中孩子无人照料的燃眉之急,而且为从封闭家庭向人群大量聚集的学校开学平缓、低风险过渡,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新思路,并为今后学校、社区、家庭教育的一体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社区是现代社会的产物,社区教育是我国大教育体系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从儿童健康成长的视角看,社区教育是不可缺失的人生舞台。我们总是强调对孩子的道德教育、生存教育要从小开始,要在现实生活中養成,但我们真懂得其中的深刻道理和规律吗?什么是道德?道德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这种规范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文明进步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违背了是要受惩罚的。这些道理对孩子来说,不是靠书本知识和道德说教就能被理解、接受的。道德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内化,离不开真实社会生活中的体验,这是道德的特点和道德教育的规律。它不同于知识的灌输和获取,是伴随着儿童成长的社会生活环境不断发展的。

家庭和学校当然是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主要社会环境,但家庭关系中流淌着亲情的血缘,学校师生中有超功利的关爱和学伴,并且当前我国中小学体系相当封闭,与真实社会距离很大。而社区是介于此两种特殊社会关系之间的桥梁,其中存在着超越家庭和学校的真实邻里关系、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是活生生的现实公民社会,缺少对这些真实社会关系处理的实践体验和得失成败之经验教训的积累,是培养不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公民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当然也是孩子身心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对学生学习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显然比知识的传授更重要、更根本,尤其是信息时代自主学习与团队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该受到更多重视;社区是个体社会化不可缺少的重要舞台,这一大教育系统的薄弱环节需要尽快弥补,并探索在抗击疫情特殊时期社区教育作为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桥梁可能发挥的独特作用。将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我们的教育就一定能从疫情的警示中获取更多宝贵的启发和教益,更深刻地领略和回归教育的本真。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银湖书院未来教育研究所 南京大学

猜你喜欢

家庭社区疫情
战疫情
社区大作战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