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学生的生长需要而教

2020-06-01华云峰

教育界·中旬 2020年5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华云峰

【摘要】分数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数计算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主要运算知识。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初步掌握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正确建构知识体系,是数学老师必须密切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数乘法;生长需要;数学教研

“分数乘整数”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数乘法单元的第一课时。要掌握整个分数乘法,就需要在这节课上从整数、小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进行迁移。笔者认为,数学教学不该是枯燥乏味的,不该是“为教而教”的,而应该是“为学生的生长需要而教”。

一、以旧引新,给新知铺设桥梁

“为学生的生长而教”就是扩充学生的生活经验。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生长的能力。”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丰富生活体验,感觉到生活的意义。因此,为学生的生长需要而教,首先就要不懈地扩充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教学“分数乘整数”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5个12是多少?

12+12+12+12+12或12×5

3个1.5是多少?

1.5+1.5+1.5或1.5×3

师:这两个式子都能用乘法表示,那么怎样的式子我们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生: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式子,我们就能用乘法来表示。

2.口算

1/6+2/6+3/6=6/6=1

2/9+2/9+2/9=6/9=2/3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个式子有什么共同点?

生:它们的分母相同,是同分母加法。

师:同分母加法我们应该如何计算呢?

生:只要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师:那么这两个式子都能用乘法来表示吗?怎么表示呢?

生:第一个三个数不同,所以不能用乘法表示,而第二个数字可以用乘法来表示,2/9×3。

师:这个式子与我们以往所认识的乘法算式有何不同?

生:式子中出现了分数。

通过这样的两组复习题,笔者在导入部分完成了对乘法意义的复习,对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的复习。以及在比较中,自然出示今天所学的知识——分数与整数相乘。

设计这一环节时指导思想是,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教育即生长,新的知识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只需要把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整合、剖析,就能发现新的知识种子,然后在课堂上,让这颗种子进行萌芽。

二、由浅入深,让问题自然呈现

“为学生的生长而教”就是满足学生的生长需要。生长既说明了生命的存在,也说明了需要发展的状态。生命的意义就是实现生长需要,没有生长,生命就会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过,人和动植物的成长一样,无不在展现自己的生命意志。但人和动植物最大的不同就是人有意识,有意志,不断地向环境表达自己的需求。所以,不时地满足学生的生长需要,而不是阻碍或抑制他们的发展,就成了教育的核心命题。教师应该围绕着学生的发展和需要来设计环节。

修改前:

出示问题:小芳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列怎样的算式?

学生可能用加法计算,列式:3/10+3/10+3/10;可能用乘法计算,列式:3/10×3(或3×3/10)

直接教学3/10×3的计算过程。

修改后:

出示问题:小芳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列怎样的算式?

学生可能用加法计算,列式:3/10+3/10+3/10;可能用乘法计算,列式:3/10×3(或3×3/10)

比较乘法与连加两个算式。

学生可能更倾向于连加,因为这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教师不该打断学生,就让学生接着做,得出分母不变,仍是10,而分子由3个3相加,就能写成3×3,所以最终答案是9/10。然后再来问乘法算式的得数等于多少?同学们的回答不约而同,9/10。

此时就应该激发学生的需求,为什么就等于9/10呢?

于是学生们从自己的已有经验发现,3/10×3就是3个3/10相加,也就是3/10+3/10+3/10,至于为什么等于9/10,也就迎刃而解了。

修改前,按照老师的做法来做,学生的确能熟练算出答案,但是经过课后调查,学生其实不清楚为什么这样做,对算理一知半解。因此,在备课时,要考虑到學生的发展需要,而这些问题又是能从学生的已有经验中提取得到,所以,我把教学设计修改得更符合学生的生长需要。问题也要从浅入深,根据学生的需要,暴露出问题。

生命本身具有自主性,外界因素可以影响它,但是不能改变它。在课堂中也是这样,应当不时地满足学生的生长需要,学生不需要的东西,不该强加给他。

三、溯本求源,在深究中显本质

“为学生的生长而教”就应该层层剖析,从本质上了解数学,应用数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的教育者不仅要传授真理,而且要向自己的学生传授对待真理的态度。对于数学来说,不光要会解决一个问题,而且还要知道为什么能解决这个问题,以及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在课中,练习部分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课上知识的常见手段,但是教师不能只为了检查是否会做而做练习。应该多问问孩子是不是懂了,以及这个方法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还能用这个方法解决怎样的问题。例如:

练习3:幼儿园有3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吃1/2块月饼,一共吃多少块月饼?36×1/2=18(块)

练习4:一个正方体的底面积是4/9平方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6×4/9=3/8(块)

学生对于这两题的计算方法基本不成问题,但是对于为什么用乘法做,一知半解。

因此,教师追问:比较一下这两题,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他们都是用分数乘法表示的。

师:这两题为什么都能用分数乘法来表示呢?

层层剖析,激发学生对分数乘法的本质的需要,让学生进行二次读题,从题中看出,第一题就是算36个1/2是多少,而第二题就是算6个4/9是多少。让学生知道原来这两题的本质都是再算几个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题目。

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让本质服务于实际。可以问学生怎样的题目可以用分数乘法来做呢?让他们知道只要是求几个几分之几的题目,都能用分数乘整数来计算。

对数学本质的剖析,是学生自我生长的内视,就好比在生长中进行一次体检。反省自己,对于生长需要是否已转变为自身的能力,能够帮助自己破土而出。

四、深度拓展,体现数学的价值

“为学生的生长而教”,就是要不断地实现学生的生命意义,从而体现数学本身的价值。叶澜曾说过:“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因此,生长更侧重于精神层面,即精神生长。数学教学,不光要教会学生如何计算,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建立紧密的思维逻辑,以及空间想象能力。数学的价值不仅在其实际的用途,更有其数学的特殊性质带给人们精神层面需要的价值。绝大多数人从事于数学是基于人类物质生活上的需要,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确实也使人产生一种精神上的需要:理性生活的需要。

于是,教师在练习中,增设了“我来挑战”环节,让学生试着计算19/20×21,一部分同学埋头苦算起来,而有一部分同学睁大眼睛,张大嘴巴,盯着大屏幕看。

师:咦,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19×21,两位数乘两位数,虽然我会算,但是我不想这样算。

教师在这时可以适当追问:如何才能更简便地计算这道题呢?

由此让学生产生理性思考。学生会从乘法的本质上来考虑这个问题,算19/20×21,其实就是算21个19/20是多少,可以先算20个19/20,再加1个19/20。发现20个19/20,正好能约分成19,再加19/20,变得十分简单。

实现人的增长,尤其是促进人的精神生长,这才是教育的终极意义。因此,面对有着丰富多彩生命内涵的学生,教育只有回到生命,才能展示出它的無穷魅力,实现数学在实质生活中,或者是精神需要中的价值。

总之,“为学生的生长需要而教”是新课标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生长的课堂,是有生命力的课堂,要在学生的知识中埋下一颗种子,静静地等待它发芽,并不断地扩充学生的知识经验,帮助学生找到这枚种子。要不停地满足学生的生长需要,重视生命的本质,给它破土而出的力量。让数学不仅是一种学问,更是一种精神价值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孟晓东.从原点到“远点”[M].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