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转化”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020-06-01钟穗嘉

师道·教研 2020年5期
关键词:甲车列式对折

钟穗嘉

思维转化的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转化”方法,感悟“转化”的奥妙及带来的成功体验,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必须对学生认真培养的。

一、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解决问题

数学中的许多问题都是通过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的,即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新旧知识的联系,将新知识转化为已有的知识进行解决。

如在“求圆的周长”中“以曲化直”的方法,就是很好地利用了将“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的观点。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摆正多边形,让学生体验无穷的摆正方法。

我问学生:用一样长的小棒摆一个三角形,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再摆一个正方形?再摆一个正六边形?正八边形?如此类推,正二十边形呢?是这样的吗?(我利用课件在屏幕上投影出这些图形)

然后,我再发问: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和思考,仔细观察以上图形,你有什么想法?想象一下,如果摆一个正120边形,会是什么样的?(我再出示课件在屏幕上投影出这个正120边形图形)

最后,我问学生:你能求出这些正多边形的周长吗?

学生回答:能,用边长×边数。

这时,我就觉得我的设计意图达到目的了。我总结道:随着边数越来越多,正多边形越来越像圆,它的周长也越来越接近圆的周长。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我再次设计让学生“一刀剪圆”,让学生体验极限,我随即让小组长把我为每个学生准备的一张正方形白纸发下去。让后让学生利用一张正方形的纸、一把剪刀,不借助其他工具,只用1刀剪出一个圆来。接着,我利用课件展示3个“圆”(我按对折的次数多少分别剪下来的图形),让学生欣赏这些图形并发问:为什么这个对折的次数较多剪下的圆要比对折次数少的更“圆”呢?

我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沿直线剪的居然比沿曲线剪的更“圆”;对折的次数越多,就越“圆”。接着,我告诉学生,要是折很多很多次,想象一下,打开后会怎样呢?

我通过设计动手活动,使学生再次经历正多边形逼近圆的过程,感受研究曲线的方法,体会割圆思想,总结周长公式。通过以上讲解,让学生用求正多边形周长的方法来得到圆周长的近似值,通过比较,再次体会研究曲线的“以曲化直”方法。

二、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直观的知识解决问题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无论是所学的知识,还是培养学生能力,都体现出这一特点。如何让学生清晰理解并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抽象的数学关系呢?教师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可以运用转化的方法,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知识进行解决。通过教师或学生操作,把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让学生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探索能力、分析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例如,我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向學生提出如下练习题: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经2小时相遇后又继续前进,甲车又用1.5小时到达B地,这时乙车距A地还有35千米,请问甲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教学这道题时,我把这个抽象的问题,引导学生画出直观的线段示意图并要求学生思考,学生根据这个直观图很快就有了解答方法:

甲、乙速度和是:1/2

甲、乙1.5小时共行全程的(3/4),列式1/2×1.5

这时乙车离A地占全长的(1/4),列式1-1/2×1.5

A、B两地相距(140)千米,列式:35÷1/4

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列式140÷3.5

从这个例子教师可以看出,小学生学习数学离不开转化的思想和方法。当然,在运用转化的方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教师重点要把握好以下两个时机:第一个时机是学生理解题意有困难、想不到解题方法时,教师不要急于解释题意和提示算法,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整理信息理解题意、形成思路、寻找解法。这样或许需要的时间较多,学生也会错误百出,但几经打磨后,学生的思维水平会迈上新的台阶。第二个时机是在学生解决完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其认识转化方法的使用过程及价值,启发学生在以后的解题中自觉地使用。

总之,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以具体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精心设计的学习情境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领会蕴含在其中的转化思想,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转化的手段去处理问题,全面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猜你喜欢

甲车列式对折
画图助解题
对折十次
求甲车的速度
平移、对折和旋转,一网打尽
“买一送一”不等于“打对折”
每筐多装多少
实验帮我发现规律
巧思妙算
让课堂焕发创造活力
二年级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自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