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对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与尿路上皮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2020-06-01张天义王少春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声像基底上皮

张 悦 张天义 乔 辰 秦 瑞 王少春

作者单位:272000 山东省济宁市,济宁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张悦、乔辰);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张天义、秦瑞、王少春)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inverted papilloma of the bladder,IPB),又称Brunn腺瘤,是一种以内翻性生长为特征的尿路上皮良性肿瘤,部分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约占膀胱肿瘤的6%。IPB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与尿路上皮癌(bladder urothelial carcinoma,BUC)有相似之处,术前易误诊为BUC。本组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6例IPB和59例BUC患者术前超声检查资料,比较其声像图特征,以期提高术前超声诊断符合率。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收集2007年2月至2019年4月经我院手术及活检病理证实为IPB和BUC患者的病例资料。IPB患者26例(IPB组),男22例,女4例,年龄29~78岁,平均(56.33±13.71)岁;BUC患者59例(BUC组),男48例,女11例,年龄56~90岁,平均(68.44±7.61)岁。所有患者均具有完整的超声影像资料。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仪器与方法

使用Philips EPIQ 7和GE Logiq E 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腹部凸阵探头,频率2~6 MHz。患者适度充盈膀胱,取仰卧位,将探头置于耻骨联合上方行多切面扫查,观察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态、有无蒂、边缘、内部及后方回声、局部膀胱壁环完整性等,计算病灶纵径与最大横径比值(L/T)、基底宽径与最大横径比值(B/T)、纵径与基底宽径比值(L/B)。CDFI观察肿块内部血流情况,观察血流的形态及走行,测量动脉血流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max)、舒张末期最低血流速度(Vmin)、阻力指数(RI),并对肿瘤内血流信号进行分级[1]:0级,病变内无血流信号;Ⅰ级,病变内点状或短棒状血流:Ⅱ级,病变内长线状血流;Ⅲ级,病变内分支状血流。

三、统计学处理

结 果

IPB组中单发25例,多发1例,共27个病灶,术前超声诊断提示占位性病变10例、膀胱癌15例、输尿管末端囊肿1例。BUC组中单发49例,多发10例,共72个病灶,术前超声诊断提示占位性病变12例、膀胱癌44例、膀胱结石2例、血凝块1例。

1.超声示IPB组病灶位于膀胱三角区及膀胱颈部者占66.67%(18/27),高于BUC组23.61%(17/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927,P<0.01)。IPB组最大径、基底宽径及B/T值均小于BUC组,L/T值、L/B值均大于BU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IPB组与BUC组超声测值比较()

表1 IPB组与BUC组超声测值比较()

L/T:纵径与最大横径比值;B/T:基底宽径与最大横径比值;L/B:纵径与基底宽径比值

组别IPB组BUC组t值P值最大径(cm)1.40±0.70 2.61±0.91-6.238<0.01基底宽径(cm)0.91±0.49 2.24±0.93-9.215<0.01 L/T 1.25±0.31 0.77±0.16 7.508<0.01 B/T 0.84±0.29 0.97±0.17-2.190<0.05 L/B 1.72±0.84 0.83±0.23 5.444<0.01

2.IPB组多表现为有蒂、内部呈高回声、肿瘤内细点状强回声、局部膀胱壁环完整;BUC组多表现为无蒂、内部呈中等回声或低回声、肿瘤内粗大强回声、局部膀胱壁环不完整,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内部均质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图1,2和表2。

3.IPB组多表现为0级或Ⅰ级血流信号,BUC组多表现为Ⅲ级血流信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UC组血流信号Ⅰ~Ⅲ级病例的RI值较IPB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max、V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图1 IPB患者超声图像

图2 BUC患者超声图像

表2 IPB组与BUC组声像图特征比较 个

表3 IPB组与BUC组血流情况比较

讨 论

IPB是一种少见的泌尿系统良性肿瘤,以男性多见,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IPB与BUC临床表现较为相似,均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及尿路刺激症状,也可因肿瘤堵塞膀胱颈口引起排尿困难或排尿中断等,但后者为膀胱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易转移、复发率高,预后较差,且两者治疗方式不同,故有效鉴别IPB与BUC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组结果显示,IPB患者平均年龄低于BUC患者,且IPB病灶好发于膀胱三角区及膀胱颈口,而BUC分布则较广泛,但多位于膀胱侧壁。IPB组病灶最大径≥2.5 cm者仅14.81%,基底多较窄,部分伴蒂形成,且L/T值>1,其L/T值、L/B值均高于BUC组(均P<0.01)。而BUC组病灶最大径≥2.5 cm者高达56.94%,常表现为宽基底。这与其生物学特征有关,BUC为膀胱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生长迅速且极易向下浸润肌层,故超声表现为局部与膀胱壁分界不清,膀胱壁环连续性可中断;而IPB是内翻性生长的尿路上皮良性肿瘤,病变局限于固有层,不侵及肌层,故超声表现为膀胱壁环完整。

本组部分IPB病灶纵径明显大于横径,声像图上呈条带状伸入膀胱内。柯丽明等[2]认为条带状病灶是IPB最具特征性的声像图表现,且其内部多呈高回声,也可表现为中等回声及低回声。分析其原因,病灶内回声的高低与其组织内部结构有关[3],病灶内不同组织来源的层次越多,组织反射波越多,回声则偏强;反之回声则略低。而BUC生长迅速,病灶多表现为结节型及不规则型,肿瘤表面可因组织坏死而凹凸不平,内部回声多表现为中等回声或低回声。本组中两组病灶内部回声均质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二者的声像图表现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内部回声多较均质。

IPB与BUC病灶内强回声的类型有利于二者的鉴别。本组中9个IPB病灶内可见细点状强回声,发生率为33.3%,笔者认为肿瘤内细点状强回声是IPB的特征性声像图表现之一。而BUC病灶内常可见粗大强回声,后方可伴声影,强回声也可位于肿瘤的边缘形成不规则的弧形状强回声带,其形成的原因可能为病灶表面炎性、坏死渗出及钙盐的沉积[4],这与IPB表面较光滑的强回声不同,IPB肿瘤表面覆盖着正常的移行上皮,经腹超声检查时病灶表面较光滑,特性声阻抗差较大,而产生表面强回声[3]。

本组CDFI显示IPB多表现为乏血供或少量血流信号,研究[5]表明IPB增生的上皮巢内为平行排列的上皮细胞,很少有纤维血管结构,血供主要来自于瘤细胞团的周围血管。而BUC为恶性肿瘤,其新生血管多且生长迅速,血管多在肿瘤基底部呈树枝状延伸到肿瘤内部,且血流RI更高。本组结果显示,BUC组中RI>0.60者占76.27%(45/59),IPB组中RI>0.6者占23.53%(4/17),说明血流RI对二者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总之,超声可以从病灶位置、大小、形态、回声、血流信号及其相关血流参数等方面对IPB与BUC进行鉴别,但两者声像图表现有一定重叠,超声医师应对肿瘤的声像图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术前诊断符合率。

猜你喜欢

声像基底上皮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能“看到”的声像定位 Bowers & Wilkins(宝华)705 Signature
试论声像包装与品牌塑造的新定位
解答立体几何问题的向量方法——基底建模法
水库管理单位声像档案的管理探讨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CXXC指蛋白5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50例面颈部钙化上皮瘤误诊分析
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PITX2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
磁共振显像对老年椎基底动脉缺血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