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翼状胬肉手术方式对于眼前节屈光状态改变的临床探析

2020-05-31王秋美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10期
关键词:翼状胬肉移植术

王秋美

(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中心医院,辽宁 朝阳 122300)

临床各种眼科疾病中,翼状胬肉属于十分常见的一种,通常认为该疾病是在外界刺激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慢性炎症病变,单眼或者双眼尽可受到侵犯。现有研究显示,该疾病的出现和环境因素具有密切相关性。眼部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受到粉尘、花粉、风沙以及阳光照射的影响,进而引发该疾病。多种因素会促使患者的角膜缘屏障功能遭到破坏,引发各种炎性因子与生长因子,结膜组织出现变性增生现象,向角膜进行生长,最终发展成为胬肉。手术为翼状胬肉的主要治疗方式,虽然表面来看,翼状胬肉较为简单,但却具有较为复杂的发病机制,所以手术过程也相对较为复杂[1]。近年来,临床上出现了越来越多关于翼状胬肉和屈光状态的研究[2]。为了了解不同翼状胬肉手术方式对于眼前节屈光状态改变是的影响进行探究,本研究选取2014年3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00例翼状胬肉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探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4年3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翼状胬肉患者中选取100例(105眼)。纳入标准:依从性高;能耐受本研究手术治疗;不存在眼底疾病与屈光间质浑浊现象;确诊为翼状胬肉;存在正常的精神状况;初发翼状胬肉。排除标准:不愿参与;存在手术禁忌证;存在认知与精神障碍;存在眼科药物长期应用史。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甲组患者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5.69±6.28)岁,共50例(53眼),男性38例,女性12例。乙组患者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56.98±6.85)岁,共50例(52眼),男性40例,女性10例。对比两组基础资料,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行手术治疗前均采用爱尔卡因滴眼液行表面麻醉,然后再采用利多卡因对其行浸润麻醉,等到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之后,再行手术治疗;先剥离胬肉头部,最先对胬肉头部外侧边缘0.5 cm处透明角膜进行剥离,然后再钝性分离胬肉下方组织;将胬肉剪除之后,彻底剪除残留组织,注意确保角膜创面处于平整状态。甲组患者采用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切除翼状胬肉之后,便可采用羊膜移植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先对巩膜裸区的大小进行测量,然后再将测量结果作为依据,对复水生物羊膜大小进行合理裁剪,在巩膜暴露位置平贴,确认良好覆盖之后,对其进行间断性缝合。乙组患者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切除翼状胬肉之后,便可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操作,于术眼颞侧行浸润麻醉操作,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后,在胬肉切除部位覆盖自带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移植片,在此过程中需高度注意避免结膜下的筋膜组织被携带于移植片下方,最终确认良好覆盖之后,将其缝合好。结束手术治疗后,均给予两组患者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治疗,先在结膜囊内涂抹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然后再采用消毒纱布对其行加压包扎处理,时间控制在24 h,注意每天均 需换药;嘱咐患者于术后10 d接受复查,确认良好恢复之后,方可拆线。

1.3 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均于术前与术后3周对角膜散光度、裸眼视力进行测量,每例患者平均测量3次,最终值取其平均值。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若P<0.05,则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角膜散光度对比:两组术前角膜散光度对比,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角膜散光度均得到明显改善,组内差异明显(P<0.05);两组术后角膜散光度对比,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角膜散光度对比(D,)

表1 两组患者角膜散光度对比(D,)

2.2 两组裸眼视力对比:甲组术前裸眼视力为(0.22±0.06),乙组为(0.26±0.02),组间无明显差异,t=1.2658,P>0.05;甲组术后裸眼视力为(0.49±0.19),高于术前,组间存在明显差异,t=20.0258,P<0.05;乙组术后裸眼视力为(0.46±0.26),高于术前,组间存在明显差异,t=26.3625,P<0.05;两组裸眼视力对比,组间无明显差异,t=1.2259,P>0.05。

表2 两组患者裸眼视力对比()

2.3 两组角膜创面上皮愈合时间与复发情况对比:乙组患者角膜创面上皮愈合时间为(4.26±1.02)d,短于甲组的(6.19±1.56)d,组间存在明显差异,t=15.6396,P<0.05;乙组患者复发率为1.92%(1/52),低于对照组的22.64%(12/53),组间存在明显差异,χ2=9.6325,P<0.05。

3 讨论

翼状胬肉在临床上具有极高发病率,田间工作的农民为其主要发病群体。虽然临床上尚未完全明确该疾病的具体发病原因与机制,但多数研究都显示该疾病的出现和环境因素具有密切相关性[3]。该疾病是于角膜部分上皮组织或者结膜在花粉、日光、热、烟尘以及风沙等作过度刺激下出现的非感染性慢性炎症,病理学特征包括细胞外基质破坏、血管生成、纤维化、组织增生以及炎症浸润[4]。多数研究显示,紫外线辐射在该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就全球翼状胬肉发生情况来看,该疾病主要出现在赤道部以北、以南37°纬度范围内的区域,进而会形成“翼状胬肉带”区域,就该地理位置分析,可知该区域具有较强光照,紫外线辐射的时间相对较长,强度大,所以翼状胬肉发生率较高[5]。通常情况下,大多数翼状胬肉患者不会出现自觉症状或者仅仅会有轻度不适感出现,当胬肉已经伸展到角膜时,会因为牵扯而出现散光现象,或者会因为胬肉进入角膜表面进行生长而将睡孔遮蔽,促使患者出现视力障碍,严重情况下还会对患者的眼球运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6-7]。鼻侧为单侧胬肉的主要发生部位,颜两侧、鼻两侧则属于双侧胬肉的主要发生部位,发病初期,角膜缘会呈现为灰色浑浊状态,球结膜肥厚、充血,随着病情进一步进展,便会最终发展成为三角形血管性组织[8-9]。通常情况下,翼状胬肉患者的视力水平会在不同程度上降低,这可能是因为胬肉促使患者角膜形状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或者大胬肉对光线进行了阻挡,进而对患者的视力水平产生影响[10]。为了避免翼状胬肉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临床需要及时寻找一种科学合理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

手术是临床上治疗翼状胬肉的主要方式,通过手术切除胬肉,能促使角膜屈光状态得到有效改善,将角膜散光状况解除,促使胬肉覆盖瞳孔的状况清除,患者的裸眼视力也能随之得到改善。但是不同手术治疗方式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角膜散光程度以及角膜创面修复。本研究中甲组患者采用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乙组患者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结果显示,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角膜散光度均得到明显改善;甲组术后裸眼视力为(0.49±0.19),高于术前,t=20.0258,P<0.05;乙组术后裸眼视力为(0.46±0.26),高于术前,t=26.3625,P<0.05,两组术后术后角膜散光度、与裸眼视力对比均无明显差异,提示这两种手术方式均能有效治疗翼状胬肉,能促使患者的术后角膜散光度与裸眼视力得到有效改善。乙组患者角膜创面上皮愈合时间为(4.26±1.02)d,短于甲组的(6.19±1.56)d,组间存在明显差异,t=15.6396,P<0.05;乙组患者复发率为1.92%(1/52),低于对照组的22.64%(12/53),组间存在明显差异,χ2=9.6325,P<0.05。究其原因,处于健康状态的眼角膜缘上皮基底层有大量干细胞存在,其主要作用在于对眼表平衡进行有效维持,切除胬肉之后,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瓣进行移植,能对角膜上皮愈合进行有效促进,促使结膜得到修复,对创面恢复进行促进,将瘢痕组织增生减少。

综上所述,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术、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均能改善翼状胬肉患者的角膜散光度、裸眼视力,但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促愈合能力更强,复发率低。

猜你喜欢

翼状胬肉移植术
刨根问底之翼状胬肉
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在翼状胬肉逆行撕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应用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围手术期难治性冠状动脉痉挛临床分析
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效果分析
翼状胬肉的治疗及其并发症
飞入眼睛里的“翅膀”
翼状胬肉切除伴自体结膜移植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眼睛长胬肉要不要治
翼状胬肉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后口服中药治疗60例临床观察
眼翼状胬肉治疗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