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环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2020-05-31张璐璐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10期
关键词:心内科依从性护士

张璐璐

(本溪市中心医院,辽宁 本溪 117000)

伴随着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逐渐增多,常规性护理服务模式往往无法达到最佳的临床护理效果[1-2]。而随着我国临床护理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临床护理服务模式也日趋多元化。循环护理服务模式,是目前针对于心内科老年患者最佳的临床护理服务模式[3-4]。那么,为了分析针对于心内科的老年患者,循环护理服务模式临床应用价值,本次临床观察实验研究选取于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本院心血管科所收治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针对一些患者循环护理服务模式,以下为本次临床观察研究的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于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本院心内科所收治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干预组男性患者为27例,女性患者为26例,年龄47~77岁,平均年龄(65.08±3.08)岁;常规组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50~81岁,平均年龄(66.10±3.10)岁;患者与家属已知情并同意本次试验,均签署知情的同意书。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基本意义,具有着一定可比性(P>0.05)。

1.2 研究方法。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服务模式包含常规的健康宣教、各项生命体征监护、用药指导等常规护理服务;干预组,则采用循环护理服务模式,以下为具体操作:①计划P阶段:成立循环护理模式之下的心内科专护小组,由护士长带领所有责任护士,一同结合患者实际病情状况,为每一位患者建立个人的健康档案,对于患者一般基线资料做好详细的记录。在循环护理服务工作开始前期,心内科专护小组内部所有护士均需经过系统化的培训。在护理服务初期,必须先确认好患者真实意愿及需求,为患者制定科学的、合理的循环护理服务方案与计划,以能够提高心内科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及满意度,提高广大老年患者对于心内科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的依从性;②执行D阶段:待老年患者入院之后,专护小组所有护士需快速地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综合评估,并为每一位患者建立个人心理健康调查档案;患者初入院时,护士必须面带笑容,且富有亲和力地向前迎接患者,快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多与患者交流沟通。针对一些存在消极情绪及不良心理的患者,护士应当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切实地了解到这些消极情绪及不良心理实际来源,做到从源头上入手给予患者适当的心理慰藉及指导,以能够消除患者消极情绪及不良心理,消除患者对于陌生环境所产生的恐惧感及焦虑感等,让患者能够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克服的负面地方心理作用,让患者能够拥有一定的自我心态改善与情绪调节的能力;护士需要实时的与患者家属予以高质量的沟通交流,为患者构建一个和谐、温馨的治疗环境。在护士与患者家属密切的配合下,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以避免出现对患者过渡的保护或者过于放任等情况。护士人员可以指导患者家属以耐心倾听与情感疏导的形式给予患者以情感的抚慰,让患者能够缓解心理压力、舒缓消极情绪等;针对长期治疗的心理误区,护士应当及时予以纠正,向患者详细讲述关于心血管疾病的一些常识,临床治疗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等,让患者能够对心血管疾病有初步的认识,并熟悉临床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提高患者对于临床治疗的依从性;护士需帮助患者调整最为科学合理的作息及饮食习惯,让患者能够合理的安排每日休息时间,保持充足的睡眠。在日常饮食上,应当结合心血管患者实际病情,制定日常健康饮食方案;此外,护士还需结合患者病情好转情况,为患者制定每日训练方案与计划,多鼓励患者开展一些慢走、做操等有氧运动,以提高人体功能的免疫能力,不仅能够愉悦身心,还能够对于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可起到一定辅助作用;③检查C阶段:由心内科专护小组的护士长遵循循环护理服务模式基本理念及心内科护理制度等,监督各项护理服务工作落实情况,做到每月至少随机抽查一次,切实地了解每一位责任护士的沟通水平、操作水平、服务态度等各项服务服务质量情况,护理服务满意度及护理效果情况,患者对于临床治疗及护理服务的依从性情况,患者生活质量及不良事件实际发生情况等,结合这些指标情况,对每一位护士开展综合性的考核评价。依据综合考核评价结果,针对护理服务考核成绩较为突出的护士,应适当给以一定奖励,以鼓舞士气,充分调动起所有护士对于护理服务工作的积极性。而针对一些综合考核评价较低的护士,应当给予一定处罚,以能够对其他护士起到一定警示作用,激发起所有护士对于心内科临床护理工作的积极性,能够保持着最佳的工作状态开展心内科临床护理服务工作,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及满意度,拉近护患之间的关系,提高患者对于临床治疗及护理服务的依从性,消除患者心理障碍,积极主动地配合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④处理A阶段:把综合考核评价结果以表格形式公示出来,深度剖析心内科所有护士在开展护理服务工作期间所存在着一定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纠正,逐步完善心内科的护理管理各项制度,提高心内科临床护理服务操作流程的标准化程度,做到实时化分析及调整心内科各项临床护理服务工作,之后再进入到下一个护理服务循环步骤。

1.3 观察指标:①对比两组患者对于临床治疗及护理服务的依从性指标评分情况。②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指标评分情况。③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指标评分情况。④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反应指标评分情况。⑤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指标评分情况。⑥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指标评分情况。

1.4 疗效的评定指标:①有效:患者在接受护理服务之后,心理状态、生活质量等各项临床指标均可恢复于正常指标状态当中;②显效:患者在接受护理服务之后,心理状态、生活质量等各项临床指标均有较为明显的改善表现;③无效:患者在接受护理服务之后,心理状态、生活质量等各项临床指标并未有好转迹象或有加重情况出现。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临床治疗及护理服务依从性指标评分、护理干预效果指标评分、生活质量指标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指标评分、护理质量及满意度指标评分等,均为评分越高,则有效性越高。

1.5 统计学方法:本实验借助于专业的统计学SPSS20.0该系统软件,以χ2该检验计算法来进行资料计数,使用以t值该检验计算法来计量资料。若P<0.05,则组间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的差异性。

2 研究结果

2.1 两组患者对于临床治疗及护理服务的依从性指标评分情况:通过对两组的数据做出的对比,可以得出相对于常规组,干预组患者对于临床治疗及护理服务的依从性指标评分,略占一定临床应用优势,组间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对于临床治疗及护理服务的依从性指标评分情况[n(%)]

2.2 两组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指标评分情况:通过对两组的数据做出的对比,可以得出相对于常规组,干预组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指标评分略占一定临床应用优势,组间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指标评分情况[n(%)]

2.3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指标评分情况:通过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指标评分数据做出的对比,可以得出常规组患者情感功能评分为(32.45±3.78)、精神健康评分为(40.65±3.32)、社会功能评分为(34.23±5.23)、精力评分为(33.23±5.13)、躯体疾病评分为(21.32±6.97)、生理功能评分为(26.78±4.98);干预组患者情感功能评分为(39.23±4.57)、精神健康评分为(49.98±3.44)、社会功能评分为(46.89±5.54)、精力评分为(39.66±6.62)、躯体疾病评分为(31.45±6.56)、生理功能评分为(36.55±5.13)。由此足可表明,相比较于常规组,干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评分均一定临床应用优势,组间的对比数据差异有统计学分析意义,统计学意义明显,t=7.431,P<0.05。

2.4 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指标评分情况:通过对两组的数据做出的对比,可以得出常规组在接受护理服务后期,有7(13.51)例患者出现了意外伤害该不良事件表现、有6(11.32)例患者出现医院感染该不良事件表现、有5(9.44)例患者出现错误用药该不良事件表现,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33.96%;以得出干预组在接受护理服务后期,有3(5.66)例患者出现了意外伤害该不良事件表现、有2(3.77)例患者出现医院感染该不良事件表现、有1(1.87)例患者出现错误用药该不良事件表现,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11.30%;以上对比数据足可表明,相对于常规组,干预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指标评分结果略占一定临床应用优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对较低,组间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的差异性P<0.05。

2.5 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指标评分情况:通过对两组的数据做出的对比,可以得出常规组沟通水平评分为(3.65±0.35)、操作水平评分为(3.77±0.25)、服务态度评分为(3.50±0.36);干预组沟通水平评分为(5.74±0.62)、操作水平评分为(5.60±0.36)、服务态度评分为(5.22±0.59)。以上对比数据足可表明,相比较于常规组,干预组沟通水平、操作水平、服务态度等所有评分均略占一定临床应用优势,组间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性,t=5.283,P<0.05。

2.6 两组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指标评分情况:通过对两组的数据做出的对比,可以得出常规组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指标评分为:评分差的患者为10(19.00)例、评分良的患者为18(34.00)例、评分优的患者为25(47.00),总评分为81%;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指标评分为:评分差的患者为2(4.00)例、评分良的患者为21(39.00)例、评分优的患者为30(57.00)例,总评分为96%。以上对比数据足可表明,相对于常规组,干预组的护理服务满意度指标评分略占一定临床应用优势,组间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

3 讨论

心血管内科(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在医学临床上通常又被称之为心内科,是医院内部主要治疗各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科室[5-6]。心内科主治疾病包含着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律不齐、高血压、心绞痛、早搏、心率衰竭等各类心血管疾病[7-8]。心血管疾病,老年人为多发性群体,该类疾病致残及致死概率相对较高,一直以来都是临床医学所关注的重点。伴随着心血管疾病老年病患人数不断地增多,社会及广大老年患者对于心内科临床护理服务的各项要求逐渐增多,传统护理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于广大心内科老年患者的真实性需求及各项要求。为此,心内科广大资深护士均积极探索着新的护理服务模式,以能够提高心内科的护理服务质量及满意度。循环护理服务模式(Circular nursing service mode),简称为PDCA循环护理,最早兴起于美国,是美国一名质量管理的专家所提出,一种新式临床护理服务模式。循环护理服务模式,主要包含着四个阶段,即为计划(A)、执行(D)、检查(C)、处理(A)这三个阶段[9-10]。那么,通过这四个阶段的合理划定,成立心内科的专护小组,能够让心内科护士结合患者实际病情资料及心理状态等实际情况,为每一位患者建立个人的健康档案,对于患者一般基线资料做好详细的记录,科学地制定心内科护理服务方案及计划。在执行期间,能够严格按照计划(A)阶段所制定的相关护理方案及计划,落实到心内科实际的护理服务工作当中,如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切实地了解到这些消极情绪及不良心理实际来源,做到从源头上入手给予患者适当的心理慰藉及指导;从作息及饮食习惯方面入手,给予患者一定健康指导等;而在检查C阶段,则结合之前所设定好护理服务方案与计划,严格遵照心内科的护理服务标准及各项要求,检查每一位护士循环护理服务实际落实情况,进而对每一位护士的护理服务质量、护理服务满意度、护理效果、患者对于临床治疗及护理服务依从性、患者自身生活质量等各方面指标入手,做出客观综合的考核评价;在最后的处理(A)阶段,则依据最终综合的考核评价结果,针对综合考核评价成绩较为优异的护士给予一定奖励,成绩较低的则给予一定处罚,以提高护士对于护理服务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心内科对于老年患者的护理服务质量及满意度的提升。经过本次临床观察研究可表明,相比较于常规护理服务模式,循环护理服务模式之下,患者对于的临床治疗及护理服务依从性指标评分、护理干预效果指标评分、生活质量指标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指标评分、护理质量及满意度指标评分,均略占一定临床应用优势,循环护理服务模式临床效果在心内科临床护理应用过程中被很好的验证,对医疗资源进行了合理的利用,也保证了心内科老年患者临床治疗及护理服务的效率性,它可以明显的指出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问题,对提升对患者的监护质量有很大的帮助。综上所述,循证护理方案不会拘泥于理论知识,它是能够开展阶段性的临床护理服务工作,并对心内科整个临床护理服务做出客观的、综合的评价,及时纠正护理服务方案及计划,它的使用提升了护理工作的高效性和满意度,也让心内科老年患者的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提升了一个层次,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意义及价值。

猜你喜欢

心内科依从性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依托胸痛中心建设开展心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探索与应用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中药药学服务对患者依从性的干预作用研究
心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心理特点及护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