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复综合护理对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患者疼痛及眼压控制的研究

2020-05-31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10期
关键词:小梁眼球眼压

张 睿

(沈阳爱尔眼视光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3)

青光眼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该疾病为引起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1]。当前,病程在治疗青光眼疾病中,通常使用小梁切除术完成治疗。随着丝裂霉素以及显微技术在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大范围使用,进而令手术成功率有所提升。但值得说明的是,仍有部分患者在手术后无法形成满意的滤过泡,大都都能得到很好控制,进而导致术后手术失败。手术后开展眼部按摩为维护过滤泡功能的有效方式。有文献证实[2],对于接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患者,对其开展要求按摩康复护理,能够取得满意效果。此举能够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有助于控制眼压。为了证实该理论的真实性,结合实际情况,本人选择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入院接受治疗的青光眼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部分患者开展了眼球按摩康复护理,得出心得,现将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入院接受治疗的青光眼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经诊断以及相关检查,患者确诊,符合卫计委颁布的关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诊断标准。在此同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受试者均接受小梁切除术。并在术中使用的丝裂霉素[3]。术前眼压控制情况较好,手术顺利,不存在并发症。依照就诊顺序,将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患者24例,女患者26例。年龄为51.24~75.36岁,平均年龄为(59.63±2.17)岁。观察组男患者27例,女患者23例。年龄为52.69~76.33岁,平均年龄为(60.37±2.58)岁。两组受试者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有均衡性(P>0.05),患者手术进行顺利。

1.2 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化健康宣教,医护人员告知患者术后注意要点,不进行眼部康复按摩。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接受治疗期间内,医护人员全面了解其眼部滤过泡以及眼压情况。在完成手术后第2天指派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护士,在裂隙灯辅助下完成按摩操作。告知患者眼部向上方观察,护士利用拇指腹部按压。在患者手术侧下眼睑和眶下缘紧贴位置,对眼球开展上推和按压处理。全面了解患者的接受程度。动态性调节按摩力度。另外,也要对滤过泡以及前房情况加以观察。在按压两秒之后停止两秒,如此反复进行4~5 min。每天5~6次。在患者出院时,应当对眼压加以检测[4]。值得说明的是,护理人员也要经过示范和讲解等不同方法,帮助患者本人或者家属对于术后眼球按摩教学方法加以理解,让其充分掌握按摩方式。告知患者以及家属在出院后3个月内对眼球按摩护理。按照规定时间来院复诊。患者在出院之后,3个月内禁止使用降压药物。

1.3 观察指标:①分析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眼压变化情况。②本实验使用VAS法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全面调查。选择10 cm标度尺分别在两端标记0和10,0代表无痛,10代表剧烈疼痛,患者自评疼痛程度,护士详细记录。分析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VAS分数比较情况。③两组受试者术后3个月手术成功率比较情况。依照Kronteld分型法将滤过泡形成的类型分为2个类型:a.非功能性滤过泡包含两类,其一为包裹型、其二为过滤泡在缺如型。b.功能性滤过泡包含两类。其一为微笑囊泡型、其二为弥散型。手术成功判定标准为:眼压控制在10~18 mm Hg。功能性滤泡有效形成。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行t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受试者治疗后眼压变化情况:两组受试者出院后眼压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与出院前相比,受试者出院后3个月眼压更低,P<0.05;对照组患者与出院前相比,出院后3个月眼压有所增高,P<0.05。干预后两组的眼压情况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受试者治疗后眼压变化情况(mm Hg,)

表1 两组受试者治疗后眼压变化情况(mm Hg,)

注:与干预前相比,*P<0.05;与干预后对照组相比,**P<0.05

2.2 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VAS得分比较:护理前,两组受试者的VAS分数无明显差异,干预后,对照组的VAS得分和治疗前相比无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VAS得分明显比干预前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VAS分数比较情况(分,)

表2 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VAS分数比较情况(分,)

2.3 两组受试者术后3个月手术成功率比较情况:术后3个月,对照组手术成功率为94.00%(47/50),观察组为58.00%(29/50)。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成功率明显更高,P<0.05。

3 讨论

闭角型青光眼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小梁切除术为治疗该疾病的最有效方式,此类手术中要经过去掉患者部分小梁组织,在此之后,人为性构建眼球内外沟通瘘口。进而令房水自瘘口流到结膜下方。进而形成滤过泡。在此之后被滤过泡四周组织内毛细血管或者淋巴管吸收,进而全面解除病理性引流异常,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所以说,该项手术的成功关键在于形成功能性滤过泡[5-6]。

当前,临床对于接受此类患者术后按摩,研究方法主要可分为两类,详细为:下眼睑按摩法以及上眼睑按摩法[7-8]。所谓上眼按摩法,主要指的是病患眼睛向下方直视,护理人员使用双手食指患者在上眼睑巩膜瓣对应的两侧或者上方交替按摩。进而令巩膜瓣两侧缝线松解以及巩膜瓣错位变形。取得房水外渗的效果。而下眼睑按摩法指的是:让患者眼球向上方直视。操作时用拇指指腹放在患者手术眼下眼睑紧贴眼眶下缘位置。眼球像下方压迫,同时上推眼球。人为性提升眼球内压力。进而令房水冲破巩膜瓣和结膜瓣下粘连。取得房水外流的效果。

前一种按摩方式要求护理人员深度了解小梁切除术[9]。操作有着有时较为严格的要求。倘若按摩巩膜瓣位置,很容易中引起巩膜瓣深度粘连,此举无异于功能性滤泡形成。并且此类方法很难掌握。与之相比下眼睑按摩法,操作相对简单。更加方便患者以及家属掌握。所以说,本组对患者选择下眼睑按摩法对于接受手术的患者开展康复护理。以方便患者和家属在短期内掌握相关知识。

本次相关研究结果证实,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手术后3个月成功率明显更高,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眼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可能为:在患者进行自行按摩过程内,其对于自身病情较为了解,可以对眼睛实际症状和眼压水平予以正确判断。在开展按摩过程中,经过自身对眼部压力的感知,择取适合的按摩力度。进而取得预期效果。因为患者对于手术后治疗效果抱有强烈的愿望,在这种情况驱使下,也能够让患者及时对眼球加以按摩[10]。护理前,两组受试者的VAS分数无明显差异,干预后,对照组的VAS分数和治疗前相比无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VAS分数明显比干预前低,P<0.05。证实开展康复眼球按摩法,能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感。

总而言之,对于接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患者,在手术后3个月内开展眼球按摩康复护理,能够取得满意效果。此举有助于降低患者眼压,缓解术后疼痛感,提升治疗效果。有助于促进患者疾病转归,因此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小梁眼球眼压
24h眼压的重复性测量及夜间坐卧位眼压的差别
抓人眼球
抓人眼球
高眼压症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24 h眼压波动规律
如何在1分钟之内抓住读者的眼球
轻压眼球自测眼压
补 缺
补缺
补缺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24 h眼压测量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