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干预在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2020-05-31谭晓雪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10期
关键词:股骨头高龄股骨

谭晓雪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辽宁 大连 116027)

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较为严重的一种老年骨折类型,其骨折比例占骨折种类的2%~4%。通常是由直接暴力导致,大部分患者会有其他并发症或其他部位损伤,具有较高的致残率[1-2]。而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属于一种老年患者多发病,即使是轻微外力也有可能导致骨质疏松,老年患者发生骨折据相关报道显示[2],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中超过50%是因为交通事故导致,应及时给予治疗,防止出现各类并发症[3-4]。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采用手术方式将人工股骨头应用于患者坏死股骨头替代中的一种常用手术,这种手术方案是应用于治疗60岁以上老年股骨颈骨折或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主要方式。相关临床研究显示,这种手术方案在应用于实际手术中效果良好,患者在手术后能够获得较好的关节活动度,并且下床时间早,不会出现较多的术后并发症。但想要发挥手术的最大效果,使患者在术后短时间内康复,不仅需要手术医师有娴熟的手术技巧,还应当做好患者前后的各项护理工作,以保证患者的康复,避免患者在术后出现感染或脱位等不良反应。所以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不仅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还应当具备过硬的护理技术,对患者进行全身心的护理,以保证患者的护理效果。本次研究中,分析优质护理在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我院中20116年4月至2018年6月间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的96例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中录入48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男23例,女25例,患者的年龄60~83岁,患者平均年龄为(68.1±4.7)岁;实验组患者男26例,女22例,患者的年龄60~85岁,患者平均年龄为(69.0±5.3)岁。所有患者中交通事故48例,高处坠落19例,其他29例。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症状,患者在入院时均确诊为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病症,所有患者不合并严重全身性疾病或器质性疾病,所有患者均可以接受手术治疗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围术期护理方案,包含常规的检查和监测生命体征等。实验组患者实施围术期护理护理方案,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在开展手术前,护理人员应当加强患者的基础护理工作,与患者进行积极沟通,向患者告知手术的开展必要性,并告知患者手术后能够获得的效果,使患者了解在手术过程中的各种注意事项,并使患者了解在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预防措施,这样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在手术后能够配合护理工作和医疗工作,进行有效的康复锻炼,以保证手术效果最大限度的发挥。帮助患者建立起良好的治愈信心,使患者意识到自身病症是由于骨质疏松导致,并且在对患者进行术前饮食护理时,应当叮嘱患者多食用含钙量较高的食物,并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主要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保持大便通畅,增强患者抵抗力。如果患者存在高血压或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在对患者进行饮食护理时,应当以低盐、低脂和低胆固醇为主,患者应当少食多餐并保证热量供应,严禁患者暴饮暴食,对患者的心脏负荷造成影响。同时还应当在术前对患者进行相应的适应性训练,指导患者在床上排泄,避免患者出现术后体位性尿潴留。告知患者相应的术后锻炼操作,指导患者屈伸踝关节和足趾关节,预防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情况。

而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帮助医师对患者的骨骼部位进行止血和包扎,患者在需要搬动时,护理人员应当格外谨慎,避免对患者造成二次损伤。除此之外,在对患者进行手术配合时,应当根据医师的需求为医师准备相应的手术器械,这样能够有效减短手术时间,提高医师的手术效率。

在患者完成手术后,护理人员应当加强患者的各项术后护理工作,注重患者的个人因素。患者在手术完成后,应当由护理人员做好相应的患者交接工作,患者回病房后应当保持去枕平卧位,并将头部偏向一侧,对患者进行完善的心电监护监测,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主要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等数据,在手术后6 h以内,应当按照硬膜外麻醉术后的护理常规方案进行护理。在护理过程中应当做好患者患肢的护理工作,保持患者足部抬高20°,这样有利于患者静脉回流,避免患者患肢出现肿胀的情况,护理人员应当对患者的足背动脉搏动和血液状况进行观察,主要观察患者皮肤是否出现颜色改变和末端温度是否发生变化,如果波动过于微弱,则应当做好相应的应急处理,避免患者发生神经血管损伤或牵引不当的情况。多数患者在手术后可能会出现食欲不佳的情况,这种状况会导致患者出现口腔溃疡或口腔炎等不良事件,所以患者在接受护理时,护理人员应当注重患者的营养支持,并帮助患者建立起完善的营养配餐。同时由于老年患者肢体功能存在一定的限制。所以患者在接受护理时,应当由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及时的体位更换,每日应当对患者进行身体擦洗,并用软枕垫于患者皮肤受压处,避免出现压疮等不良事件。

同时在患者手术完成后,护理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的恢复状况,为患者制定相应的功能锻炼计划。主要在患者手术后,当天麻醉清醒后,就可以对患者进行踝关节屈伸练习,这样有助于避免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情况,而在手术后第2天,应当要求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直腿抬高练习,患者将大腿抬离至床面15cm后直至患者难以保持即可放下,每日练习次数应当控制在10~20次为宜,具体练习次数应当根据患者的个体状况和手术严重程度进行调整。而在手术后4~7 d,患者可以在床上保持坐位,进行小范围的被动屈伸练习,也可以对患侧髋关节进行充分伸展。而在患者术后2~6周左右应当对患者的关节活动度练习进行加强,主要包括拄拐上下楼梯和外展力量训练等。在练习过程中应当时刻保持患者安全,避免患者发生二次损伤。

患者康复状况良好后,可以由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关节置换后的各项生活注意事项,这样能够保证患者的髋关节置换术疗效,延长人工关节的使用时长,而在患者出院后3个月以内,应当由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辅助,例如穿鞋穿袜和户外活动等。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当严禁参加各种会对患者关节负荷造成影响的活动,例如跑步和快走等。如果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发生关节局部红肿或存在不适感时,应当及时与相关随访医师或护理人员进行及时沟通,如果病情严重应当立即回院就诊。患者在术后严禁自行采用微波治疗等治疗方案,如果患者需要进行理疗,则应当告知医师接受过假体置换术。由于人工髋关节在日常生活中会出现磨损和松动的情况,所以患者应当根据医嘱定期复诊,告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注意事项,以提高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

1.3 评价标准:记录所有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并记录所有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评价手术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实验结果中涉及到的各项手术指标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果应用t值进行数据检验,若P<0.05,则证明统计学意义存在。

2 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长较对照组明显更短,并且实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来说明显更少,各数据对比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对比()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对比()

3 讨论

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通常发生于老年群体中[5]。由于老年人身体稳定性降低,关节滑膜减少,很可能因为摔倒导致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若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帮助[6]。股骨头置换术是一种临床上应用广泛的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进行治疗的手术方案,但由于老年患者的特殊性,多数患者对于这种手术的耐受性较差,所以在接受护理时还需要配合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以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7]。优质护理能够有效改善骨盆骨折患者合并康复的状况,对患者进行相应的休克纠正配合手术的开展具有十分良好的护理效果[8-9]。同时围手术期中应用优质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感受,进一步保证患者的手术效果,使患者在接受手术后能够短时间内恢复,从而起到良好的护理效果[10]。

综上所述,将优质护理应用于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围术期护理中效果良好,能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同时降低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对于患者的康复来说有积极意义,具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

猜你喜欢

股骨头高龄股骨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潜在失调基因的鉴定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高龄孕妇妊娠中期产前诊断中唐氏筛查的应用
二胎政策以来高龄孕产妇的高危因素分析和临床干预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易于误诊为股骨头坏死的股骨头内病变的鉴别诊断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
DHS与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Meta分析
DHS与ALP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