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出血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的方式及效果评定

2020-05-31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10期
关键词:预见性脑出血发生率

刘 瑜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中心医院神经内一科,辽宁 大连 116200)

脑出血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主要是由于颅内血管破裂所引起的,以头痛、呕吐为典型特征的临床表现,起病急骤且发展迅速,如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则会引起更多的并发症,该病多发于老年人群对其心理状态和生存质量产生很大的威胁[1]。大量的临床经验表明,脑出血的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辅以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显著提升其治疗效果。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2月作为研究时段,并将104例患者以平均分租的方式实施不同的护理方案,以对比效果。现将研究过程和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8年6月至2019年2月作为本研究实施阶段,选取上述时段内所在科室收治的脑出血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实施的护理方案不同将其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52例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在55~76岁,平均年龄为(60.51±7.21)岁,平均出血量(57.61±6.07)mL,其中基底节区出血17例,丘脑出血21例,外囊和导叶出血14例;研究组52例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在55~78岁,平均年龄为(61.38±7.06)岁,平均出血量(58.34±6.24)mL,其中基底节区出血20例,丘脑出血21例,外囊和导叶出血1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计算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研究通过,104例患者对本研究目的和过程均知情同意。纳入标准:①经头部CT、MRI等影像学检查,同时依据《脑出血诊疗指南》确诊为脑出血患者;②GCS评分≥6分,且均为首次发病患者。③入选患者年龄在55~80岁[2]。排除标准:①脑缺血及其他头颅疾病以及同时合并神经系统疾病患者;②重度脑出血至昏迷患者;合并严重的恶性肿瘤疾病及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③昏迷、意识、沟通障碍患者[3]。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神经内科的临床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的监测、遵医嘱用药,采取各类并发症预防措施,加强疾病指导和健康宣教。研究组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①呼吸道预见性护理:告知患者自主咳嗽对疾病恢复的重要意义,并教会患者如何锻炼咳嗽,如自主咳嗽不佳可让患者吹气球以提升其呼吸功能,并制定体位更换的时间,如每小时翻身一次,并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也可遵医嘱雾化用药。如排痰障碍的患者则要护理人员主动协助其翻身,并给予自动排痰机帮助排痰,可遵医嘱给予抗生素以防出现坠积性肺炎和肺部感染等发红是呢过。②泌尿系统预见性护理:积极鼓励患者自主排尿,嘱患者多喝水以促进排尿,做好会阴部和泌尿系统的消毒和清洁,严格观察记录每日尿量,并将尿液的颜色、量以及性状详细记录,每3 d更换一次尿袋且必须距病床10 cm以下,以保持其通畅。如需要转运患者则要夹闭导尿管,待转运结束后在将导尿管打开以防对膀胱造成压力。针对小便失禁的患者在导尿管留置过程中需要实施导尿管消毒和管理,每日采用碘伏消毒2次,密切观察膀胱充盈情况,并及时放尿,积极帮助患者自主排尿。③加强生命体征检测:严密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对其意识、血压、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等进行监测,针对体温过高的患者要积极采取物理降温方法处理,以尽可能的进行脑细胞的保护,每30 min观察瞳孔1次,如观察患者有血压升高、脉搏减缓的变化则要立即报告医师以检查是否出现颅内压升高而及时采取措施。

1.3 观察指标:①肢体功能评价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展开评价,分数越高则表明肢体功能越好[4];②自理能力采用功能独立性量表(FIM)评价,分数越高,自理能力越好[5];③心理状态采用(SAS)和(SDS)量表评价,分数越低则表明心理状态越好;④生存质量采用采用EORTC QLO-C30生存质量量表展开评估,包括躯体、角色、认知、情绪和社会功能等几个方面,分数越高表明生存质量越高[6]。⑤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压疮、肺部感染、再出血以及泌尿系统感染[7-8]。

1.5 统计学方法:利用Epidata3.0软件录入所有的数据,采用SPSS23.0的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其中包括计量资料(FIM评分、SAS评分、SDS评分)和计数资料(并发症发生率),分别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分别行t检验和χ2检验,两组间的数据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FIM、SAS、SDS以及自理能力评价:研究组患者FIM、SAS、SDS以及自理能力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生存质量对比:研究组患者在躯体、角色、认知、情绪和社会功能5个方面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FIM、SAS、SDS以及自理能力评价(分,)

表1 两组患者FIM、SAS、SDS以及自理能力评价(分,)

表2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对比(分,)

2.3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对照组发生压疮1例、肺部感染3例、再出血2例以及泌尿系统感染4例,发生率为19.23%,研究组发生肺部感染1例、泌尿系统感染2例,发生率为5.76%,χ2=4.3077,P=0.0379,统计学差异显著。

3 讨论

预见性护理是近年来临床上相应医疗改革和优质护理服务而衍生的一种新型方式,主要是在疾病发展和变化的基础上将有可能会出现的护理问题展开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并且依据评估结果和问题分析制定更具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首先,在患者入院初期要积极了解疾病的发生,变化以及发展,并掌握患者基础性疾病,从而制定出具有预见性的护理措施,将防患于未然作为工作的原则,针对性的展开一系列的护理措施[9-10]。本文实验中对研究组的患者实施预见性的护理方式,脑出血的患者需要严格掌握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并且自主呼吸和自主排尿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因此,加强对患者的呼吸道、泌尿道以及皮肤等方面的预防性措施。本研究显示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相比FIM、SAS、SDS以及自理能力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而且躯体、角色、认知、情绪和社会功能等几个方面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5.76%。也充分表明了预见性护理的优势。预见性护理模式较为特殊,需要护士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能够预见该疾病可能发生的问题从而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并且在具体的实施护理期间将当前护理方案尽可能的完善,包括患者的既往史、家族遗传史等给予更加全面的护理干预[11-12]。

综上所述,针对脑出血的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模式可显著提升神经功能、肢体功能,并且降低其负性情绪,在临床上值得提倡和进一步完善和运用。

猜你喜欢

预见性脑出血发生率
脑出血联合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相关性分析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预见性护理程序在老年痴呆护理中的应用及满意度评价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预见性护理在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进展
围产期预防保健干预对高危孕妇妊娠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