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针结合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0-05-31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10期
关键词:腹针骨性优良率

国 郑

(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阜矿总医院,辽宁 阜新 123000)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又被称为增生性膝关节炎、退行性骨关节病,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退行性骨关节疾病,以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为核心,主要的病理形态学改变为局限性、退行性关节软骨破坏以及关节边缘形成骨赘[1]。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以中老年人为主要的发病人群,患者在临床上有关节疼痛、肿胀以及膝软和关节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严重的威胁,应该对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进行探讨和分析[2]。本次实验研究将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36例作为实验对象,观察了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过程中腹针结合温针灸的临床疗效,现将相关实验内容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实验研究将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36例作为实验对象,按照其治疗意愿分为结合组和温针灸组,结合组68例患者中男37例,女31例,年龄在29~73岁,平均年龄为(49.8±3.6)岁,患者病程最短的有1个月,病程最长的为10年,平均病程为(3.18±0.47)年,病变位置为左膝的有24例,右膝的有25例,双膝的有19例;温针灸组68例患者中男35例,女32例,年龄在29~73岁,平均年龄为(50.4±2.9)岁,患者病程最短的有2个月,病程最长的为11年,平均病程为(3.04±0.46)年,病变位置为左膝的有23例,右膝的有24例,双膝的有2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排除风湿性、类风湿性、疼痛性关节炎以及损伤性膝关节中通和膝关节严重畸形的患者,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运用腹针结合温针灸为结合组患者提供治疗服务,两种治疗方式的具体方法和操作如下:

1.2.1.1 温针灸:将外膝眼、内膝眼、血海、阴陵泉以及足三里和鹤顶作为主角要穴位,对进针部位进行常规的消毒,之后用规格为0.25 mm×40 mm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快速的刺入所选穴位,实施平补平泻法,留针时间大约为30 min,并在针柄上点燃长3 cm的艾条,在艾条燃尽后去除灰烬并讲针取出,隔日1次,连续治疗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2.1.2 腹针:将患侧滑肉门、外陵、下风湿点以及中脘、关元作为主要穴位,让患者采取仰卧位,并采用浓度为75%的乙醇棉球对患者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采用规格为0.22 mm×40 mm的针灸针垂直快速进针,进针深度在8~12 mm,并让患者活动患肢,捻转得气后留针30分钟,隔日1次,连续治疗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2.2 温针灸组患者给予温针灸治疗,治疗的方法、时间等均与结合组患者相同。

1.3 观察指标:对本次实验研究中结合组与温针灸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以及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均进行观察与记录,以供实验统计分析。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有关于骨痹的疗效判定标准进行效果评价,患者治疗后关节疼痛、肿胀等情况均消失,膝关节活动功能恢复到正常状态,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恢复正常为痊愈;患者治疗后关节疼痛、肿胀等情况明显减轻,膝关节活动功能以及实验室结果均改善为好转;患者治疗后关节疼痛、肿胀、膝关节活动功能以及实验室结果均无明显变化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改善例数)/总例数×100.0%。膝关节功能优良率判定标准[4]:参照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表进行症状分级评分,评分症状内容包括跛行、支撑、交锁、不稳定、疼痛以及爬楼梯和下蹲等,根据患者症状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级评分,其中跛行、支撑、下蹲的最高分为5分,最低分为0分,交锁的最高分为15分,最低分为0分,不稳定、疼痛的最高分为25分,最低分为0分,满分为80分,患者得分在70~80分为优秀;得分在60-70分之间为良好;得分在50~60分为尚可,得分低于40分为差,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优秀例数+良好例数)/总例数×100.0%。疼痛评分参照《视觉模拟评分法》[5](VAS评分)进行判定,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剧痛,中间各分值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实验研究中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用百分数(%)表示治疗总有效率和膝关功能优良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疼痛评分,并用卡方(χ2)完成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结果显示,结合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温针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与温针灸组相比,结合组患者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结果显示,结合组患者治疗后明显低于温针灸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在中医上属于“痹症”和“膝痛”的范畴,随着年龄的增加,肝肾长虚且正气和筋骨滋养不足,风寒湿邪容易侵袭,此病的病理机制为肝肾亏虚和风寒湿邪外袭所导致的经络痹阻疼痛[6]。在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提供治疗的过程中主要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艾灸、按摩以及口服中药等,其效果不尽相同,因此,为了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就应该分析更好的治疗方法[7]。

腹针是一种通过针刺腹部穴位而达到调理经络和脏腑功能的一种常见中医治疗方法,其具有着安全性和高效性,在各种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均具有良好的效果[8]。温针灸是将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效果,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瘀滞疾病的治疗[9]。在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提供治疗的过程中腹针可以调理脏腑,疏通局部气血,濡养筋骨、消痹止痛,改善了患者的症状和功能障碍,而温针灸具有温经散寒、益气补血和疏通经络的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局部炎症的吸收,更好的修改受损组织,改善膝关节功能[10]。腹针与温针灸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过程中,均具有着一定的效果与优势,二者的有效结合更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目的,达到了扶正固本、化瘀通络和祛风除湿的作用,加速了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和病情的好转,促进了患者的更好康复[11]。在本次实验研究中,结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均明显高于温针灸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疼痛评分的比较上,结合组患者治疗后明显低于温针灸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提供治疗服务的过程中,腹针结合温针灸的运用显著的提高了治疗的有效性,改善了患者的膝关节功能,降低了患者的疼痛严重程度,具有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

猜你喜欢

腹针骨性优良率
骨性Ⅰ类女性下切牙先天缺失者颏部形态的三维研究
豆粕:美豆产区干旱威胁仍未解除,大豆优良率持续偏低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PRP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肩盂骨性Bankart损伤骨缺损测量研究进展
关节镜下治疗肘关节骨性关节炎伴僵硬短期疗效观察
外固定架在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腹针加局部痛点围刺法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
腹针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