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对老年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分析

2020-05-31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10期
关键词:胃部分型部位

张 维 潘 琦

(1 辽宁省沈阳市第九人民医院 放射线科,辽宁 沈阳 110024;2 辽宁省铁岭市铁岭卫生职业学院医学基础部形态教研室,辽宁 铁岭 112000)

GIST为消化系统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性肿瘤,患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因此临床易误诊、漏诊[1]。流行病学统计数据显示40岁以上人群为GIST高发群体,而老年人具有就诊延迟、预后差、肿瘤恶性表现明显等特征,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2]。以往GIST多被误诊为神经源性肿瘤或平滑肌肿瘤,近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技术等在临床广泛使用,GIST检出率明显提高[3],然而上述诊断方法多为侵入性操作,老年人耐受性不佳,导致诊断难度较大。MSCT可对GIST的部位、密度与相关组织的联系清晰显示,提供病变信息的一种无创诊断方式,因此逐渐成为GIST主要诊断手段之一。为进一步明确其在GIST诊断中的价值,笔者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疑似GIST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60例疑似GIS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61~80岁,平均(70.37±4.44)岁。主要症状:腹痛29例,呕血11例,便血17例,肠梗死3例。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普通CT及MSCT诊断。普通CT为飞利浦螺旋CT,诊断前采用蒸馏水联合甘露醇灌肠,检查前8 h禁食,扫描前0.5 h引用温开水500 mL,充盈肠道。患者平卧体位,扫描层厚5 mm,层间距5 mm,螺距1.0,多层面扫描腹腔,共扫描三次。患者接受CT平扫后实施MSCT扫描,使用仪器为GE Optima 64排螺旋CT,仰卧体位,扫描参数层距5 mm、层厚5 mm,螺距为1.5。扫描速度为0.8 s/w,管电流为300~350 mA,管电压为120 kV,3~5 m/s速度于肘前注射碘海醇100 mL。检测结果导入工作站进程处理,1.25 mm层厚重建图像,之后行多平面重组,建立消化道管壁、肿瘤病灶成像,影像图由我院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3名分别阅片,分析肿瘤边界、大小、内部结构、密度、与周围组织关系以及远处转移情况等,对于出现异议的影像图结果,共同阅片讨论后确定。患者均接受病理活检,并按照2002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GIST[4]危险度组织病理学分级。

1.3 统计学分析:用SPSS 20.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t检验分析对比;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诊断结果:60例患者经病理活检确诊55例GIST,检出率为9.67%;NIH分型结果显示低危肿瘤35例、危险肿瘤12例、高危肿瘤8例。

2.2 CT及MSCT诊断结果:普通CT共检出46例,检出率为76.67%;MSCT共检出54例,检出率为90.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CT及MSCT诊断价值: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普通CT诊断真阳性44例,假阳性2例,真阴性4例,假阴性10例;MSCT诊断真阳性53例,假阳性1例,真阴性4例,假阴性2例。MSCT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均明显大于普通CT(P<0.05)。见表1。

表1 CT及MSCT诊断价值比较

2.4 NIH不同分型肿瘤MSCT表现:低危肿瘤MSCT表现:发生部位以胃部为主,共32例,其余3例病灶分布在直肠、小肠及网膜区;33例患者胃肠壁局部增厚、狭窄,病灶直径≤5 cm,且边界清晰,与周围组织粘连较小,未压迫周围组织,未见囊性坏死、钙化等发生,增强扫描可见动脉期轻度均匀强化。危险肿瘤及高危肿瘤(21例)MSCT表现:发生部位以直肠、小肠及食管为主,仅有2例发生在胃部,肿瘤直径均>5 cm(其中12例肿瘤直径>10 cm),病灶形状各异,与周围组织明显粘连,分界欠清晰,伴有低密度坏死或囊变;平扫可见病灶呈现出低密度不均匀分布状态,存在斑片、裂隙特征,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内丰富血供,不均匀强化。

2.5 NIH不同分型肿瘤MSCT不同时期CT值比较:低危肿瘤与危险肿瘤、高危肿瘤在平扫期、静脉期、动脉期及延迟期CT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NIH不同分型肿瘤MSCT不同时期CT值比较(Hu,)

表2 NIH不同分型肿瘤MSCT不同时期CT值比较(Hu,)

3 讨论

GIST为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提出后,临床对其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病理诊断标准及分子生物学等进行了系列研究并取得了重要进展[5]。本病在胃肠道肿瘤中发生率占1%,年发病率为(1~2)/10万,本病多发于老年人,儿童鲜有报道但均为恶性[6]。老年GIST可发生于消化道任何部位,其中胃部病灶发生率为60%~70%,其次为小肠,由于本病早期无明显症状,只有仅少数患者可出现吞咽困难、呕血、腹部不适、穿孔、便血、腹部包块等表现,因此以往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然而近年来,随着本病发生率的增加,人们发现GIST患者首次就诊时即有20%~30%患者为恶性,且11%~47%患者已经出现转移,因此尽早明确诊断并给予对应治疗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7]。良性、早期GIST患者多无明显症状,当患者出现腹部包块、腹痛、胃肠道梗阻、消化道出血等表现时,已经处于危险期或者高危期,治疗难度较大,预后较差,因此近年来临床对GIST早期诊断手段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以往临床多采用内镜、病理诊断等确诊,虽然准确性高,然而作为侵入性操作,老年人耐受性较差,易引起系列不适症状,且患者比较排斥,而随着CT等影像技术在临床的推广使用,GIST早期筛查及诊断得以推广使用,尤其是MSCT的应用,有效弥补了普通CT诊断中的不足,在扫描过程中可快速获取、收集数据,排除了多次屏气而引起的漏扫情况,降低了误诊、漏诊的发生。

GIST免疫组化及病理表现独特,免疫组化主要以c-kit蛋白为主要表现,组织学主要以上皮样细胞及梭性细胞为主要表现,研究证实预后与多参数之间有关。王东海等[8]在研究中发现肿瘤发生部位与GIST预后之间密切关联,分析认为不同部位GIST生物学行为之间存在差异,而胃部肿瘤患者5年内生存率最高,而小肠5年内生存率最低,本次研究中NIH分型结果显示低危肿瘤病灶集中在胃部,仅有3例分布在直肠、小肠等部位证明了这一观点。肿瘤大小对预后的影响已经成为消化科医师共识,由于病灶直径越大,则其对周围组织的侵袭力越强,出现器官或组织远处转移的风险更高,手术彻底切除病灶的难度加大,从而影响预后。本次研究中,结合病理风险分型及MSCT诊断,可发现低危肿瘤直径普遍在5 cm内,且其病灶边界清晰,与周围组织无粘连;而危险肿瘤及高危肿瘤直径均>5 cm,且病灶与周围组织间严重粘连,边界欠清晰,平扫内可见小囊变或者小钙化,增强扫描可见延迟期增强强化、动脉期中度不均匀强化,与孙超等[9]研究结果一致。李东等[10]研究发现,低危肿瘤患者在平扫期、动脉期及静脉曲扫描强度均明显低于中度、重度肿瘤(P<0.05);本次研究中,低危肿瘤、危险及高危肿瘤患者在平扫期、静脉期、动脉期及延迟期CT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分析认为可能与本次研究纳入样本容量较小有关。然而本次研究中,MSCT诊断存在1例假阳性、2例假阴性,表明MSCT诊断存在一定的误诊、漏诊率。因此为进一步明确GIST诊断的准确性,影像科医师需全面分析肿瘤生长部位、大小、转移及浸润情况,必要时可结合病理诊断来获取准确判断,避免耽搁患者的治疗。

总之,MSCT在老年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可为临床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并对肿瘤危险分级特点进行表现,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然而本次研究受到样本量的限制,未能够对病灶囊性坏死情况及钙化情况与GIST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需更大规模研究验证。

猜你喜欢

胃部分型部位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胃部爱情
胃部反酸吃什么好
分析当归中不同部位有效化学成分
针刀治疗不同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什么原因造成男人的肠胃不好
五个部位冬天尤其要保暖
生花生可以缓解胃部反酸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