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路径应用于糖尿病的效果观察

2020-05-31王晓林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10期
关键词:空腹血糖糖尿病

王晓林

(辽宁省大连市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内分泌科,辽宁 大连 116021)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临床症状以高血糖为主,胰岛素作为唯一具有降低学堂作业的激素,其生物作用受损或分泌功能不全时会引发血糖水平增加,形成糖尿病[1]。临床上,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接受综合性治疗,以保证血糖水平的稳定性,否则,血糖控制欠佳会对患者的心脏、肾脏、眼、神经以及血管等组织器官造成损害,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2]。目前,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干预措施主要有药物使用、饮食控制、血糖监测等方面,其各项干预措施的实施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需要进一步优化其干预措施和开展时间[3]。为此,本文以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7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林场路径的应用效果,详细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抽取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经临床检查,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4]。对照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为42~76岁,平均年龄为(62.84±6.37)岁;病史为1~12年,平均病史为(6.32±1.88)年。观察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为40~78岁,平均年龄为(63.23±6.46)岁;病史为1~11年,平均病史为(6.28±1.76)年。所有患者均具有知情同意权,排除认知功能障碍、精神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依从性较差、恶性肿瘤、临床资料不完整以及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两组基本资料数据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疗法,主要包含降糖药物使用、血糖监测、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健康知识宣教、用药监督、生活护理以及不良反应防控等措施。

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①首先,建立临床路径小组,由1位临床医师、2位营养师和5名工作年限三年以上的护理人员组成,其中临床医师负责药物治疗方案,2位营养师负责患者的饮食和运动方案,护理人员则给予健康宣教、用药监督等干预措施,明确每个临床路径小组人员的职责内容,并建立轮流值班制,并做好交接班工作,以保证临床路径的正常实施。临床医师定期查看临床路径表内容和实施情况,并进行签字。②了解当前糖尿病患者治疗中存在的问题:a.患者对相关健康知识了解不足,配合欠佳;b.对按时用药和注意事项等方面重视度不够,影响治疗效果;c.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③总结归纳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途径及要点,制定临床路径表格,并填写临床干预内容,以治疗疗程为横轴,以治疗措施和辅助措施为纵轴,保证临床路径表规范有序的落实。在此过程中,临床路径人员可参考患者的需求和实际情况,以达到提高临床干预效率。临床路径表分为入院后、治疗期间和在院治疗结束到出院期间3个阶段,每个阶段接受相应的,措施,具体如下:入院后,①治疗措施为:患者入院后,对其血压、心率、脉搏、血糖等指标进行检测,并记录其数据;确诊之后,安排病房,并填写其个人信息,包含学历、病程、民族、饮食习惯等。②辅助干预措施为:接待患者时态度温和,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入院后向患者介绍医院每个科室位置以及病房管理制度,以便于患者及早适应。治疗期间,①治疗措施为:前期首先使用降糖药物进行治疗,例如磺脲类药物,刺激胰岛素分泌;如效果不显著,可采用双胍类药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药物,观察其效果;对于症状严重以上药物效果不明显者,采用胰岛素治疗,在不同治疗时期,根据病情变化,合理使用短效、中效和长效胰岛素。此外,观察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在保证安全性的情况下,规范用药。②辅助干预措施为:给予健康宣教,加强患者对糖尿病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的了解,使其认识到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密切患者的血糖情况,制定出适合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并实施;规范患者的饮食、运动、休息等方面,告知其紧急事项(如禁食甜点,水果米饭少吃,避免太甜、太咸、太油腻的食物),以保证其降糖效果的稳定性。在院治疗结束到出院期间,①治疗措施为:待患者病情稳定下来,根据其身高、体质量、每天所需摄入的糖分、运动量等综合情况,确定患者的服药剂量,然后告知其饮食所需摄取能量,由营养师制定饮食方案和运动方案,让患者出院后根据此进行维持血糖控制效果。并在出院时候发放健康手册和病历日志,让患者每天填写,以提高其日常行为规范度。②辅助干预措施为:在患者充分了解糖尿病及治疗方案相关健康知识的情况下,指导患者使用胰岛素笔,以便出院后持续用药;告知患者低血糖等不良反应的症状表现,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及时就医。

1.3 观察指标: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糖基化血红蛋白指标(HbA1c)的有关数据,并对其分析对比。

诊断标准[5]:空腹血糖的临界值为7.0 mmol/L;餐后2 h血糖的临界值为11.1 mmol/L;HbA1c水平的临界值为6%,大于临界值表示患者该指标超过正常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70例糖尿病患者的实验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处理,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HbA1c水平均以()的形式描述,以t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HbA1c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HbA1c比对照组低,差异明显(P<0.05),见表1和表2。

表1 两组治疗前指标的对比分析()

表1 两组治疗前指标的对比分析()

表2 两组治疗后指标的对比分析()

表2 两组治疗后指标的对比分析()

3 讨论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缺乏或其生活作用受损引起,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患者表现为多尿、多饮、疲乏无力等症状,对其日常生活和工作具有严重的消极影响[6-7]。在糖尿病患者的早期诊断中,可以通过检测其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进行确诊,当其超过正常范围时,即可确诊为糖尿病,但血糖指标只是反映出当下阶段的血糖水平,在病情发展评估上较为片面。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是由血液中血红蛋白和糖类结合的一种产物,其稳定性较强,能够反映出机体近2个月的血糖控制状态[8-9]。因此,本研究将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HbA1c作为观察指标,以保证血糖控制效果评估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临床上,糖尿病无法根治,只能通过综合性疗法保证其稳定性,在饮食干预、运动干预、健康教育等疗法的基础上,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类药物,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并维持其状态[10]。由于治疗糖尿病的措施较多,常规临床干预缺乏系统性,导致患者的血糖控制状态稳定性较差,其不仅影响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还会由于长期血糖不稳定对患者的心脏、血管、神经、肾脏等组织器官造成损伤,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降低[11]。临床路径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模式,其针对某一疾病特征制定一条标准化的治疗模式,规范治疗程序,有利于管理和治疗疾病,提高临床效率[12]。针对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特点,在其干预过程中应用林场路径,将糖尿病患者的各项治疗方案和措施进行规划,以治疗时间为纵轴,治疗内容为横轴,全面提高临床操作的质量。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于临床路径,建立路床路径小组以提高医疗队伍的专业水平,然后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干预措施,给予其详细的医疗服务;并将其总结归纳,制成临床路径表格,在患者入院后、治疗时期以及出院前的不同阶段中,标注清楚其治疗措施、治疗原则以及辅助干预措施,其不仅提高了临床操作的效率,还能够使患者接受系统化的医疗服务,保证其血糖指标的稳定性,提高其控制效果,对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因此,研究结果显示,经治疗后,两组血糖指标和HbA1c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HbA1c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说明临床路径在糖尿病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临床路径应用于糖尿病患者中能够规范临床操作,有利于提高血糖控制效果,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指标和HbA1c水平,在临床上具有很大的实践价值。

猜你喜欢

空腹血糖糖尿病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居家监测血糖需要“4注意”
糖尿病知识问答
采血为何要空腹
糖尿病知识问答
空腹运动,瘦得更快?
空腹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