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主题学习”与单篇教学碰撞下的思考

2020-05-30高霞

语文建设·上 2020年4期
关键词:语文主题学习人物形象课文

高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阅读教学有着明确的解读和要求: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但是,传统的单篇教学方式在阅读方面更注重对文本的分析体验,很难做到向课外延伸、向语文生活延伸,学生如果在课外不能自主大量阅读,那么,阅读的量是上不去的。

而“语文主题学习”是在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基础上进行主题材料建构的语文学习活动。它以增大阅读量、加强语言体验、培养阅读兴趣为基本日标,以围绕“主题”进行多个文本间的交流感悟为基本途径,以“自主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学习形式,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最终价值取向的合乎语文学科学习规律的课堂教学实验改革。日的就是解决学生的阅读问题,实现“课程”目标。

相比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形式,“语文主题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生r哪些变化呢?下面结合具体教学来谈。

一、“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近几年的课改,让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得到了落实,学生被动接受、机械识记,教师依靠教学用书解读文本、参考标准答案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教”注重深度分析,但在“学”的广度和拓展上不足。

比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春》,按照传统单篇教学方式,或者改进了的教学方式,就是先预习,然后讲解作者、字词,整体感知,赏析迎春图画、语言(用词、修辞)、写作特色,再加上适当的朗读体验,便是完整的教学过程和学习体验了。

“语文主题学习”则从本课最大的特色——对春天图景的生动描绘、对比喻、拟人等修辞的综合运用人手,为了加深对此写作特色的理解,采用“1+2”的学习方式。

活动一:学习《春》

重点抓住作者描绘的几幅面,师生交流,小组探索,体会作者是怎样描绘的。从描写角度、修辞手法、准确用词等方面加以体会交流。

活动二:主题拓展阅读

1.我们通过学习《春》,不仅欣赏了美景,更感受到朱白清语言的魅力。通过拓展品读《春之怀古》《故园春》,思考:张晓风、柯灵笔下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你喜欢文章中的哪些文字,为什么?

2.师生互动交流品读感受。

《春之怀古》:(1)生动的词语以及表达效果;(2)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运用。

《故园春》:(1)准确、传神的词语以及表达效果;(2)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运用。

3.课后作业。

片段练习: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自己心中的美景。

课堂小结:从《春》《春之怀古》《故园春》这三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通过对事物的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用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进行描绘,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通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读者如观其景,如闻其声。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语文主题学习”使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使“学”的体验占据了课堂的主导。

变化一:单篇教学《春》时,教师要从字词到语言到特色逐一讲解,“语文主题学习”则是抓住语言运用这一重点由学生阅读体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交流,个别展示,教师把注意力放在倾听学生的话语上,与学生平等交流。

变化二:学生的阅读学习,并不是面面俱到的全篇分析,而是抓住语言重点的深度挖掘,是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时的情感共鸣。

变化三:阅读量增加,学生需要阅读三篇文章,要抓住语言要点快速阅读。

二、实现了课堂上的大量阅读

传统课堂对读什么、读多少并没有明确界定,各套新课标实验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在“量”上也没有本质的变化,延续了“一个学期一本教材”的基本格局。

“语文主题学习”打破了教材的局限,系列图书将大量阅读引入课堂,通过阅读提速、课堂增容来促使教师提高教学效率:一方面,课堂阅读量的增加,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另一方面,探索f}I了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一条新路径。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台阶》这一自读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赏析《台阶》中的父亲形象,全班展示交流后,再白读《父亲》《父爱留痕》《父子情》,完成下表。

在传统的单篇教学中,教学《台阶》的难度在于该文篇幅较长,与学生的生活现状差距太大,不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需要教师较多的讲解。而“语文主题学习”抓住描写人物的方法,体现人物性格这一重点,通过引导学生读幾篇与“父亲”有关的文章,抓住重点,圈点勾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表格内容,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描写方法和人物性格特点。这样,学生的阅读量增加了,阅读的速度提高了,个性阅读的体验加深了,学习的注意力也集中了许多。“语文主题学习”把课文与类似主题的多篇文章放在一起阅读,探索出了语文教育和阅读教学质从量出的新路子。

三、教学的繁简关系发生了转变

实践证明,把大量阅读内容放在课外,学生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效果难以保证。现有教学模式只在技术层面进行变革,难以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传统的单篇教学确定的教学三维目标是:

1.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2.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沉与无私的母爱。

4.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学会感受爱、表达爱、反思爱,并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要达到既定目标,需要师生密切合作,看似充实,实则紧张;看似面面俱到,实则难以深入。

“语文主题学习”立足于学生的“学”,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让学生更多地投入文本的阅读之中。教师抓住一篇课文的一个点设计课堂的“主题”,经过把不同课文或者不同单元的内容整合起来,把烦琐的课堂分析和讲解改为一个点的深入挖掘和主题阅读体验。可以将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秋天的怀念》《散步》两篇课文进行整合,集中学习人物塑造和刻画的方法,体验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课堂设计如下:

走进人物,感受形象

教学目标

结合课文内容,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内容

以《秋天的怀念》和《散步》为例,重点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及肖像等描写方法来把握人物形象,让学生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拓展阅读:《儿嫌母丑》《母亲桥》《奶奶的手》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行为描写和环境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还能完整展现人物与环境互相作用的关系,从而塑造出丰满而成功的人物形象。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感受《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2.人物形象分析

(1)读课文,运用批注的方法,在文中勾画描写作者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的语句,概括文中的“我”留给你们怎样的形象?

(2)小组展示交流。

(3)重点研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我”的暴躁。

(4)师生讨论总结人物塑造的方法。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及肖像等描写方法来把握人物形象。

3.学以致用

(1)根据刚才学到的塑造人物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赏析《散步》中各个人物的形象,全班展示。

(2)自读《儿嫌母丑》《母亲桥》《奶奶的手》,完成下表。

4.课后小练笔

用学到的人物描写方法写一个300字左右的小片段,写写你的同桌,比一比谁写得最传神。

通过对比发现,相对于单篇教学的整体分析,“语文主题学习”把《秋天的怀念》和《散步》两篇阅读训练内容相似的单元课文整合在一起,再结合主题阅读篇目来阅读学习,看似“繁”实则“简”:学习的目标变得单一且集中,完成度高;学生的阅读量从一篇课文或者两篇课文扩展到三四篇,阅读变得“繁”,但阅读體验更深刻;大量阅读的“繁”,实际上就是达到了大量阅读的课程目标。

“语文主题学习”的阅读理念与单篇教学的思维碰撞,是对教学方式的探索,也是对育人理念的探求。对一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并不代表完全否定另一种教学模式。在比较中学习新理念,在探索中体验新形式,只有不断地比较才能让师生在阅读中教学相长。教学时,要具体内容具体对待,例如传统教学中的文言文学习是难点,传统教学形式的改进是必要的,但彻底放手让学生阅读也不合适,教师的恰当讲解往往能事半功倍。两种教学方式的相互借鉴与融合,需要长时间的摸索和总结。

猜你喜欢

语文主题学习人物形象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背课文的小偷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背课文
“语文主题学习”中的文本整合
我的“语文主题学习”探索之旅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与课本的有机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