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点选择的四个要素

2020-05-30赵来坤赵红彬

语文建设·上 2020年8期
关键词:教学点学情文本

赵来坤 赵红彬

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如何确定精准的学习目标,是语文教师要面对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一般来说,学习目标包括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等。笔者要谈的,是具体的课时目标。为了明确起见,笔者引入“教学点”这一说法,用来代指一节课中教师组织和引领学生要达到的具体的课时目标,重点是知识与能力目标。那么,在课堂有限的45分钟时间内,有哪些教学點可以选择?哪些教学点应该抛弃?对教学点取舍的依据是什么?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学点的选择,必须在课程标准的统领下,充分关注学情,关注文本的教学价值,关注教材提示,关注课堂容量。

一、关注学情

学情是课堂教学的起点,这是不争的事实。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为要点,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一方面,师生地位的不平等,导致本应双边互动的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课堂教学呈现出“满堂灌”的特点。另一方面,教师忽视学情,没有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组织课堂教学,具体体现为选择的教学点不恰当,从而导致教学没有针对性。

评价一堂课的标准,学术界多有争论。笔者比较赞同湖北省教科院蒋红森老师的看法:所有学生(个体和群体)在现有起点上是否实现了有差别的共同提高。因此,对于学情的考量,就成为每位语文教师设计与选择教学点时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关注学情,一是关注学习新课之前,学生已知的是什么?模糊的是什么?未知的是什么?二是关注在学习的过程中和学习结束后,学生能否巩固已知?能否厘清模糊?应该探究哪些未知,形成哪些新知?

如执教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石拱桥》。通过了解,教师掌握的具体学情如下:

学生已知的是:(1)说明文的概念、特点和要素;(2)辨析文中的说明方法(打比方、列数字等)及其作用;(3)概括说明对象(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并结合赵州桥、卢沟桥具体分析;(4)结合例句,品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学生相对模糊的是:(1)如何抓住关键词句,筛选有效信息;(2)概括说明对象特点的方法。

学生未知的是:(1)辨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分类别、作比较等)及其作用;(2)说明的顺序。

基于上述学情,执教《苏州园林》时,教师可以确定以下三个教学点:(1)抓住关键语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说明对象(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和具体特点;(2)辨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分类别、作比较等)及其作用;(3)掌握文章说明的顺序(先总后分、先整体再局部的逻辑顺序)。

以上教学点的选择,既充分把握了学情,又体现了说明文学习的整体性,有助于借助教材这个“例子”,构建学生对说明文学习的完整知识体系,最终达到“巩固已知,厘清模糊,探究未知,形成新知”的学习效果。

二、关注文本的教学价值

教师和学生面对同一个文本,理解上有深浅之分,层次上也有高低之别。基于这样的教学实际,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这一建议要求教师首先要研读文本,对文本所包含的教学点进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筛选。面对文本中的众多教学点,教师取舍的标准是什么?笔者认为,应选择那些最能体现文本特点同时又最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点。试举一例加以印证。

在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春》的教学设计中,涉及的教学点有如下几个:(1)字词的学习;(2)朗读课文,掌握重音、停连;(3)品析文章的语言(炼字、炼词),说出其表达效果;(4)概括春日图景的特点;(5)文章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6)辨析文中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赏析其表达效果;(7)描写的角度;(8)描写的手法;(9)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10)文章的结构;(11)诗画一体的艺术风格;(1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13)背诵课文。

十三个教学点中,最能体现文本特点的是哪几个?《春》作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散文,从内容的角度看,能够让学生认识自然,了解春天;从文体的角度看,语言优美,适合朗诵训练,且修辞手法使用恰当。因此,笔者认为最能体现文本特点的教学点有四个:朗读课文,掌握重音、停连;品析文章的语言(炼字、炼词),说出其表达效果;辨析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并赏析其表达效果;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上四个教学点,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呢?学习《春》时,学生刚刚结束小学教育步入初中。课文的朗读、语言的品析、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原本就是小学学段文本阅读的重点,故而选择这些教学点能够与学生年龄、认知实际自然衔接。

三、关注教材提示

统编教材在单元编写体例上,按照“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并在每个单元前面设置了单元提示,在每篇教读课文前面设置了预习提示。单元提示分别从“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个方面,介绍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预习提示则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方向性的引导。教材的这两处提示,对本单元、本节课的教学意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如执教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时,笔者首先关注到如下的单元提示:

(1)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阅读这类文章,随着作品去想象和遨游世界,可以让我们丰富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2)学习本单元,要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

单元提示(1)介绍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即欣赏游记散文,把握作者的情思。具体来说,分为两类:一是“山水风光”,包括教读课文《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和自读课文《登勃朗峰》;二是“人文胜迹”,包括自读课文《一滴水经过丽江》。阅读上述课文的目的是“丰富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单元提示(2)介绍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一是了解游记的特点;二是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三是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

《壶口瀑布》的预习提示为:

(1)壶口瀑布位于黄河中游秦晋大峡谷,河床至此非常狭窄,形如“壶口”,河水急跌而下,汹涌奔腾,声震天地。本文描绘的就是这一胜景。初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

(2)细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欣赏精妙的语句。

两处提示均提到了“品味语言,欣赏语句”。这既说明语言运用精妙是这篇游记散文突出特色之一,也说明编者对“品味语言,欣赏语句”这一语文要素的重视,对教师教学点的选择起到了鲜明的引导作用。因此,我们在《壶口瀑布》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就要把“品味语言,欣赏语句”作为重要的教学点之一,以此提升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如果舍弃了这个教学点,就与编者的意图大相径庭了。

四、关注课堂容量

课堂容量要合理,这是语文教育界一致的看法。然而,近年来的语文课堂上,经常出现“课堂容量过大”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不考虑学情,只求推进,不求实效;二是追求面面俱到,教学点过多过滥;三是对教学点缺乏从学年、学期、单元到课时的整体规划,前后重复。

解决“课堂容量过大”的问题,教师既要从思想上摒弃“师为主体”的观念,还要在教学点的选择上做到有的放矢,通盘考量。

有位教师执教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时,设计了如下教学点:(1)字词的学习;(2)文学常识(作家、作品);(3)文章的写作背景;(4)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5)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6)品味文中蕴含着丰富意蕴的语言(炼字、炼词、炼句);(7)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8)抓住关键句,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9)分析文章末尾有关“菊花”描写的作用;(10)情景交融的手法;(11)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该教师为这节课设计了十一个教学点,属于比较典型的“面面俱到”。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整堂课“大水漫灌”,重点并不突出,学生的学习也不深入。其实,前三个教学点可以作为预习目标,让学生课前解决。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语文教材是一個前后关联性极强的整体,有些教学点属于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必在这里重复;有些教学点在后面的课文中更为典型,可以组织学生随后学习。在45分钟的时间内,本着“有的放矢、通盘考量”的原则,深研《秋天的怀念》这一文本的特点,根据单元提示和预习提示,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点可以设计为以下几个:(1)朗读课文,注重语气、节奏;(2)品味蕴含着丰富意蕴的语言(炼字、炼词、炼句);(3)抓住关键句,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4)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总之,教学点的选择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必备环节,也是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靶心”,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教师在选择教学点时,一定要重点关注学情、文本的教学价值、教材提示和课堂容量这四个要素。唯有如此,学生的学习目标才能精准无误,教师的组织、引导才能有的放矢,课堂教学才能优质高效。

猜你喜欢

教学点学情文本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规范农村教学点办园行为的实践与探索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办好农村小学教学点问题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