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自由思维

2020-05-30潘涌陈苏仙

语文建设·上 2020年8期
关键词:作文题文体命题

潘涌 陈苏仙

作为思维外显的重要载体,语言与思维紧密相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同时要求在写作教学中“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1]。可见,语文素养的核心和本质是强调培养多种思维协调发展的自由思维品质。就我国中考的作文试题来看,其题型受到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的深刻影响,同样经历了“全命题—半命题—材料—话题”的形式蜕变,特别是近年来各种开放、多元的话题材料作文的风靡盛行,预示着“后命题时代”的到来[2],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自由思维的发展。

2020 年的中考已经落下帷幕。综观各地的中考作文试题,发现它们都能够紧贴新课程改革理念,彰显出鲜明的时代气息与生活气息。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的中考作文无论是命题内容还是命题类型,都给予了学生更为广阔和自由的选择空间,旨在锤炼考生个性化、多元化的自由思维品质,充分反映了今年中考作文命题的最大特色。

一、自由思维:中考作文命题的新特色

旨在锤炼考生自由思维品质的中考作文命题以多元开放的写作空间为基础,以期最大限度地激发考生心灵深处的表达欲望,使其能够自由自在、真情实感地进行写作。因此,“自由思维”目标引领下的中考作文命题形态势必凸显出写作主体的自主意识与个性化需求,这点在今年的中考作文试题中得到充分体现,即更加注重培养考生自由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与开放性。

1. 于多元情境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注重在多元情境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是2020年中考作文的一大特色。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对“情境”的三层定位,即“个体”“社会”“学科”[3],可以把今年的中考作文命题划分为基于现实生活场景的“自我成长类”和基于社会交际语境的“人际交往类”两种命题形态。

第一,自我成长类的中考作文命题由考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场景入手,引导他们关注自身的生命成长、情感体验、个性发展,这种题型在今年各地的中考卷中较为常见。如重庆中考AB 两卷分别以“历练”和“绊·伴”为题,聚焦个体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生活体验与人生伴侣;浙江湖州卷摘录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语段:“记住该记住,忘记该忘记,改变能改变,接受不能改变”,让个体学会多角度、辩证地看待自身的成长经历;四川绵阳卷将社会的人生百态定格在每一个人最珍贵的时刻,要求考生以《人生最珍贵的是》为题写一篇文章。上述作文题或喜或悲、或人或事、或议论或抒情,旨在引导考生关注自身的生命成长。试题文体选择自由度高,话题材料紧贴现实生活,聚焦学生自我成长,让考生回顾与反思个人的成长轨迹,有利于他们抒发真实情感、记录成长生活、发挥自由想象,同时也拓展了一个高度开放的思维空间,赋予考生思维以灵活性。

第二,人际交往类的中考作文命题通过创设逼真的交际语境来拉近话题材料与考生之间的距离,从而让考生有话可说。符合這种命题形态的作文题数量较多,其中要属浙江台州卷最具代表性。台州卷的作文题向考生呈现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对话,焦点是“别人家的孩子”,要求考生根据材料进行联想和思考。话题同样来源于考生的日常生活,模拟家庭对话式的写作任务场景令人耳目一新、备感亲切,在情境设置中更是向考生呈现了“父亲”“母亲”“孩子”三个不同视角,能够激发考生的表达欲望。

2. 于思辨质疑中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个体能够透过现象和外部联系深入事物的本质及内在发展规律,从而能够深入、系统地处理问题。就作文领域来看,思维的深刻性体现在写作主体的思辨力以及批判质疑的能力。综观今年的中考作文试题发现,命题的思辨意识大幅度提高。就文体类型而言,2020 年的中考作文试题在文体选择上给予考生较大的空间,“文体不限”越来越成为中考命题的主流趋势。但是,就命题内容而言,很多命题的语境都暗示考生作文要突出文章主旨表达的思辨性。江苏泰州卷以《同一种力量》为题,虽然未明确文体要求,但是“同一种力量”背后指向的“不同”,自然容易引发考生对于“异同”二者关系的思考,旨在训练他们的深刻思辨与逻辑思维能力。浙江嘉兴、舟山卷的作文命题则凸显出更为浓厚的思辨色彩,详情如下:

【话题】熟悉和陌生其实是一种感觉。有时,熟悉和陌生会在某一刻转换:对熟悉的地方感到陌生,也许是因为某种事物在悄然变化,漂亮给我们看;对陌生的地方感到熟悉,也许是那里的人和事感动、温暖了我们。世界在变,我们的认知也在变,许多人物是怎样的美,许多事物是怎样的独特,需要我们以自己的行动来触摸世界的陌生与熟悉,升华自己的灵魂与理性……

【写作要求】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根据生活体验或见闻,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试题中的“熟悉和陌生”表面看来是一组对立的反义词,然而根据材料可知,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因此同样需要考生以深刻的思辨、敏锐的判断、客观的视角来看待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件。这是当下中考作文命题发展趋势对学生提出的全新挑战,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应有之义。

3. 于自主选择中培养思维的开放性

今年各地的中考作文试题都不约而同地给考生留有更加宽阔的自主选择余地,在遵循以往“自选文体”“角度自选”“题目自拟”的原则基础上,“自选题目”“自选任务”成为今年中考作文命题的流行趋势。这赋予考生以自由广阔的遐想空间以及根据自身需要确定文体的自主选择权,从而达到提升思维开放性的目的,以北京、江苏南京、浙江嘉兴、四川遂宁、贵州黔东南等地试题为典型代表。

关于“自选题目”,多地都采用了“二选一”的形式,出现“全命题”与“半命题”、“半命题”与“自命题”、“全命题”与“自命题”等多种命题形式交叉组合的新特点,以最大限度释放考生的思想力与表达力,以北京卷和南京卷为典型代表。北京卷以《2020 年,我的中考》为题和“此刻,我按下时间控制器”为开头写记叙文,并充分考虑到特殊疫情背景下考生备考心理的变化,通过创设真实的生活场景不断拓展其自由思想的边界。南京卷同样具有如此特征,命题者给考生提供了两个题目,一是以《食趣》为题的全命题作文,二是给予一段材料要求自拟题目的材料作文,虽然命题内容仍然含有一定的“思想导向”意识,但是材料以“你是三个学生之一”为考生的角色认定提供了选择空间,进一步提升了思维的开放度与自由度。

“自选任务”这一命题方式是今年中考的一大亮点。指向任务交际语境的作文题通过创设不同的话语情境、塑造不同的角色身份,从而巧妙地处理好写作实践活动与生活实践活动的有机联动,考生能够在多元话语情境中快速定位诉诸读者的最佳写作主题、内容、文体以及表述方式。以浙江绍兴卷为例,试题摘录了王鼎钧《一朵花》的部分语段,同时向考生明确提出了三个写作任务要求:一是以表姐身份写信劝导表妹;二是以作者身份向杂志投稿;三是以发言人身份撰写讲稿。试题将写作主体的身份背景、知识水平等个性化差异考虑在内,考生可以依据自身性格特点选择不同的角色和文体风格,从而不断明晰写作思路、建构个性化的自由思想平台。

二、启示:自觉规避对自由思维的潜在影响

以开放、多维的话题材料著称的后命题时代,越来越重视考生思想创造力的培养。若要确保思想活力的可持续发展,前提是需要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思维空间——这是2020年全国各地中考作文给予我们的深刻启迪。然而,自由思维并不代表毫无标准规范可言的肆意妄为,极度宽松的写作环境容易引起考生对写作任务以及主题的疑惑,考生无从入手、随意套作的现象时有发生。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作文命题尚未达到语言与思维的深度融合,如思维无法通过命题语言得到清晰明确的表达,试题的内容导向、行文范式等往往缺乏信度。因此,中考作文无论是命题形式还是命题内容,一方面要自觉规避统一化、模式化的命题思路,防止考生沦陷于“被命题”到“被思考”再到“被表达”的惯性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更要高度警惕后命题时代“隐性命题”对考生思维的束缚,力求创建空间相对开放、内容导向相对清晰的作文命题范式。对此,为自觉规避各种外松内紧的隐性命题对考生自由思维的潜在影响,笔者从今年的中考作文命题得出以下三点启示。

首先,创设写作任务情境。人类的写作行为从本质上来讲是个体思维运转的输出型语言表达过程,正如学者所说,“离开语言,思维将陷入混乱,所谓语无伦次,实质上是思维的迷乱”[4]。传统命题时代,人们对统一僵化的作文题目怨声载道,认为这样的作文题型严重限制了考生自由思维品质的发展。后来,过度宽松的话题材料作文又给许多考生带来巨大的立意困扰。如何平衡绝对封闭与过度开放的两种命题倾向,或许可以从今年的中考作文试题中寻找答案。回眸2020 年各地中考作文试题不难发现,很多命题者希望通过创设真实可感的写作任务情境与写作主体进行互动交流,进一步促进考生情感世界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如浙江杭州卷“写信给社团老师”、北京卷“此刻,我按下时间控制器”、江苏扬州卷“家里来了客人”等试题就很好地验证了这一点。出题人以逼近真实生活、符合学生兴趣的写作任务情境导入,同时辅之清晰明确的角色定位,能够引发考生与材料主题和内容的情感共鸣,达到发散思维、拓宽眼界的特殊功效,从而帮助考生快速进入写作状态。

其次,搭建寫作支架。以浙江省为典型,《2019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呼吁中考命题人“多设置开放性试题,鼓励学生发挥和创造”[5],因此,在今年的众多作文试题中不乏开放、多元的新话题材料作文,“全命题”以及“半命题”作文试题呈现出逐年递减趋势。其间凸显出语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自由思想在中考作文试题上的发展脉络。在给考生提供的各种话题材料中,有童话故事《送给青蛙的大海》(浙江金华、丽水卷)、有极富哲理韵味的名言警句(浙江舟山卷)、有散文随笔《一朵花》(浙江绍兴卷)等,每一份都是经过精挑细选、深刻揣摩的经典话题材料,值得考生细细品味。但是,再完美的话题材料都有自身特定的主题范围、写作目的与文体规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窄化了考生思想自由驰骋的空间。因此,命题者可以通过安排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巧妙搭建写作支架,使得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张扬。如浙江温州卷作文题要求考生围绕“笔记”进行作文,从“写给同学分享笔记经验”“劝说不愿意写笔记的同学记笔记”“给上初中的弟弟写记笔记的方法”三个写作任务中任选其一,可写“记叙文”“书信”“说明文”。试题通过搭建写作支架,促进了现实生活与写作场景的有机融合,既开拓了考生自由思想的广度,又提升了思维的深度,为其创造了自我感悟、自主想象、自由创造的空间。

最后,回归真实写作。基于实际生活经验的作文试题往往能够激发考生的真情实感和缤纷幻想,因此,命题者在选择和设计的话题材料应当能以真实多元的价值导向散发考生个性多元的思想光芒,方能实现传统命题思路下的“虚假写作”向后命题时代下的“真实写作”回归。陈望道指出作文的态度就是“确守所谓‘力求真实的态度”[6]。基于此,笔者认为所谓“真实写作”是写作主体本着追求符合事物真相以及抒发自我真情实感的自觉态度而进行的创造性写作活动。实现这种“真实写作”,需要命题者站在考生的角度换位思考。以上海卷为例,作文以《有一种甜》为题,命题简洁明了,有效降低了考生审题的难度,这也符合上海卷惯有的命题风格。这种命题似乎出于情理之中而又在意料之外。关注情感体验是今年上海卷作文题的一大亮点。题目中的“甜”,可以是考生味蕾上的感官刺激,也可以是生活中获得的愉快体验,而“有一种”则代表了无限可能性。这样的命题,一方面来源于考生真实的生活体验,另一方面又训练了考生的思维品质,往往能够激发考生对生活、社会、自然的感悟和思考。上海卷一方面来源于考生真实的生活体验,另一方面又训练了考生的自由思维品质,往往能够激发考生对生活、社会、自然的感悟和思考。上述命题着重考查考生的情感体悟与生活反思,从而引导考生关注微观生活的真实细节,创造性地释放语言表达力,进一步促进了自由思想与创造表达的深度融合。

三、前景展望:追求自由思维的新境界

中考是青少年由初中步入高中的重要人生转折。中考试卷分值最高、主观性最强、想象空间最大的作文题,长期以来备受社会关注。这群即将迎来高一新生活的初三学生,伴随着生理和心理的渐趋成熟,他们的思维和心理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思想聚焦点开始从“客观世界”走向“主观世界”,渴望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体验。因此,作文作为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势必要凸显写作主体的自主意识与个性特点。我们渴望未来中考作文命题能够以培养个体自由思考、自主表达为价值追求,从而引领中考作文走向自由思维的新境界。

第一,促进感性与理性的融合。历年的中考作文试题考查重点偏向以写事、抒情为主的记叙文写作,从而导致重在论述观点的议论文写作受到忽视。当然,考虑到初中生理性思维尚未成熟,这样的命题设计自然有其合理之处。但是,个体的思維发展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命题者更应当以包容的心态努力促进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融合。作文命题是回归感性思维训练的记叙文写作,还是偏向理性思维的议论文写作,这需要命题者具备较高的判断力与平衡力。融合这两种写作思维的主要途径有两种:一是并列法,二是镶嵌法。例如,今年浙江金华、丽水两地的中考作文试题采用的就是并列法,要求考生从两个题目中任选其一,前者要求发挥想象编写故事,后者要求围绕“我们需要不需要童话”展开论述,同时容括了记叙文和议论文两种思维方式迥异的文体。而浙江台州、衢州、湖州等地的作文题则通过向考生呈现一段话题材料,然后告知考生可以“叙述经历”,可以“阐述观点”,也可以“抒发感情”,从而同样收到融合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效果,这种命题方式即所谓的“镶嵌法”。它不是采用简单并列的方式,而是通过选取能够同时包容两种思维方式的话题材料,让考生自主选择合适的文体,在文体上具有很大的选择空间。

第二,建立现实与虚幻的联系。今年的中考作文题扎根生活,选材源于考生熟悉的学习生活以及社会生活,凸显出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此外,为了促进考生自由思维品质的提升,命题者不仅关注到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还注重激发考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搭建起一座沟通现实与虚幻的桥梁,拓展了写作的时空维度。例如,北京卷作文试题假设考生得到一个可以随意控制时间进程的神奇控制器,让考生发挥想象续写一篇文章。这样的命题对于考生而言充满新奇与挑战,考生可以借助控制器自由穿梭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空隧道里,从而建立起现实与虚幻的联系。无独有偶,在今年浙江金华、丽水卷的小作文试题部分,我们惊喜地发现了诗歌的身影。试题要求考生仿照《海浪》发挥想象续写一节诗,颠覆以往“除诗歌外,文体自选”的传统命题思路。诗歌往往饱含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想象,以其朦胧的主题、自由的写作空间、独特的美学特征深受读者喜爱,将诗歌纳入中考作文命题体系,不失为未来中考作文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对2020年中考作文试题的评析,让我们看到命题者培养考生自由思维品质的良苦用心。指向自由思维的中考作文试题,旨在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的思想力和表达力,如何继续保持这样的积极发展态势,有赖于更多语文学科的相关教育人员的积极加入和智慧贡献。

猜你喜欢

作文题文体命题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
高考作文题“撞衫”说明了什么?
文体家阿来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