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文视域下的诗歌“活动·探究”单元阅读

2020-05-30陈家尧韩一嘉

语文建设·上 2020年8期
关键词:陌生化群文议题

陈家尧 韩一嘉

“活动·探究”单元作为一种创新性的组元类别,它打破了传统的篇章组元方式,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注重实践的动态系统。“活动·探究”单元设计的三个任务中,实践活动和写作任务在操作上相对简单,唯独对于文本的阅读,许多教师颇感困惑:一篇一篇地教,好像不符合教材的要求,且教学时间也不允许;让学生自由阅读,学生又可能读不懂。怎么办呢?笔者认为,以群文阅读的方式展开教学,是实施“活动·探究”单元教学的正道。

“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为什么要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呢?一是任务的完成需要群文阅读。“活动·探究”单元是以任务为轴心的,涉及新闻、演讲词、诗歌、戏剧的体式认知。基于单篇个例的体式认知可能具有片面性,只有通过对各式文本样例的比较与整合,才能准确把握文本体式的特质。二是单元文本的结构化组合有利于群文阅读。相比于其他单元,“活动·探究”单元的文本彼此异质互补,形成了一组严谨的“互文”,内在的逻辑性更强,结构化组合更加明显。三是学生自主探究需要群文阅读。“活动·探究”单元阅读需要切实承担起训练学生自主阅读的重任,以群文阅读的方式展开,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自主探究留下更大的时空,这符合单元要求。而且教材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了两个强有力的支架:知识短文(文体知识、阅读策略),课文旁批。此外,“活动·探究”单元有三项任务,给予阅读活动的教学时间仅有4~5 课时,逐篇教学根本无法完成,只有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才能完成。如何在“活动·探究”单元中来实施群文阅读呢?笔者有以下建议。

一、基于任务的议题确立

群文阅读是一种以议题学习作为任务驱动,通過多文本的梳理、比较、整合等方式,实现意义建构与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式。它既是一种课程形态,也是一种教学方式。议题就是一组选文中所蕴含的可以供师生展开讨论的专题。议题,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讨论的范围,它不仅要在最大程度上给予学生讨论的空间,也要在最大限度上承载思考的深度。开展群文阅读,首先要确定议题。那么,“活动·探究”单元如何来确定阅读的议题呢?

九年级上册诗歌单元“活动任务单”的“学习鉴赏”中明确提出:“独立阅读教材提供的五首诗作,涵泳品味,把握诗歌意蕴,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这是确定议题的一个主要依据。此外,在单元知识短文中提出了五个阅读策略——初读感受、再读感受、朗诵答问、共同探究、写赏析文字,特别是在“朗诵答问”中提出了六个问题:

你觉得这几首诗的感情基调分别是怎样的?

◎诗歌的感情基调主要是通过哪些词语或形式表现出来的?

◎这几首诗有哪些意象?它们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或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这几首诗分别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当你朗诵时,你将通过哪些手段(比如语气、语调、语速、重音、停连)来传达诗作的情感?

这其中涉及了诗歌的思想感情、词语和形式、意象、意境、朗诵的手段,这是确定议题的第二个依据。基于这两个依据,在适度观照文本的基础上,可以生成本单元群文阅读探究的一些议题。

1. 诗歌的情思表达:诗歌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

2. 诗歌的意象生成:诗歌中意象的选择、情思的融入;

3. 诗歌的意境营造:诗歌中意象的境界、意象的组合、画面的构建;

4. 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诗歌的词语运用、修辞表达、语序变换;

5. 诗歌的脉络:词的上阕与下阕、诗的节与节之间的思路和关系;

6. 现代诗的节奏与韵律:诗词的排列、节奏的变化、音韵;

7. 诗歌的阅读策略:结合注释旁批或资料读诗、给诗写赏析文字、诵读诗歌、四步读诗(素读—资料助读—发问—读写)。

这些议题涵盖了诗歌的内容与形式,主要是基于诗歌这种体裁的“类性”来确定的。列出的这些议题,并不是需要教师全部实施,只是给教师提供一个选择的范围。如果觉得议题偏大偏难,可以从一个议题中选择一些点来探讨,以降低难度。教师也可自主生成适合学生的议题。在议题的选择上,一是要指向核心知识,让每一个议题落实在具体的知识谱系上;二是进入的切口要小,这样有利于学生后期的建构。诗歌教学本来就是语文阅读的一个难点,要谨慎选择议题,否则学生将无从下手。

二、基于议题的文本重组

议题以文本为载体,每个议题需要选择不同的文本,这就关系到文本重组。文本重组,即通过对教材文本的选择,构建起以议题为导向的用于意义建构的多组文本。如何来构建这种组合呢?

深入把握选文“篇性”。对于诗歌而言,需要依据前文议题中涉及的情思、背景、意象、意境、语言、结构、节奏、音韵等多个方面的诗歌要素,对每个文本作梳理,明晰其艺术特点。以《沁园春·雪》为例,其背景是1936 年毛泽东率部队长征到达陕北之后,在陕北塬上所作,表达的是一代伟人“指点江山,纵论古今”的坚定自信和伟大抱负,气势撼人。在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营造上,作者选用了一系列大景,运用“写境”与“造境”两种方式,虚实结合,动静相生,形象展现了北国壮丽的雪景,意象宏大,意境开阔。上下阕各用一字领起,结构清晰简明;且上阕写景与下阕议论抒情之间转换自然,毫无阻滞之感。全词三言、四言、五言、七言交替,既整饬又富有变化。音韵上,全词主要押ao韵(飘、滔、高、娆等),但中间间隔着押ang韵(如光、莽、象),极富音乐性。此外,我们也可以在篇与篇的比较中来把握“篇性”。如同样是抒发爱国的情感,作为伟人的毛泽东与作为诗人的艾青的区别就极为明显,毛泽东偏重在议论中阐释历史规律,展望国家未来;艾青偏重于山河破碎中通过象征来传递朴素炽烈的爱国情感。同样是面对春景,林徽因带着女性视角特有的鲜亮明丽,赋予自然物象灵动跳跃的色彩;而穆旦则沉潜凝练,凝结着古典诗的细腻和沉重。在诗歌结构上,《沁园春·雪》上阕写景,下阕议论,共时营造雪国胜状,历时彰显抱负胸襟;而《乡愁》则以个人成长(线索),连缀起童年、青年、中年和老年的思亲乡愁,以个人经历投射特殊历史时期游子的深情。有了这样的分析,我们就能把握住每个文本,后边进行文本组合时就能从容自如了。

依据议题聚合篇章。有了对“篇性”的把握之后,我们就能根据前面的议题来重新组合单元文本了。具体可构建出如下一些组合:

情感的抒发:《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意象的选择:《沁园春·雪》《乡愁》《我爱这土地》

意境的营造:《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我看》

语言的陌生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看》

诗歌的脉络:《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这样组合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理由:典型化和异质化。典型化,即选取在某一方面特征最为明显和最具有代表性的文本。如语言的陌生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看》就更为典型,在词法、句法、节奏、修辞方法上更为特别,而其余三篇则没那么典型。重点选择这两篇来探究语言的陌生化,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异质化,是指文本互为异质。如意象的选择,可以选《沁园春·雪》《乡愁》《我爱这土地》,不建议选《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因为在意象的类别上,有景象、物象、事象三类,《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与《沁园春·雪》同属景象;而在喻象上,《我爱这土地》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在意象选择这一议题中,为减轻学生的负担,可暂时弃之不用。这样的组合,能让原本繁杂的文本各自归属于自己所属的议题之下,让文本形成一个有序的逻辑系统,形成一个个结构化的组合,彼此依赖,互为补充。除了教材的文本,我们还可适度选择一些知识性的文本片段,作为学生的阅读“武器”,以促进阅读。如在“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营造”中可加上华东师大朱志荣教授《论意象与意境的关系》中有关“意象”“意境”的片段论述,以加深学生对“意象”“意境”概念的理解。

三、基于學生主体的建构

群文阅读的建构,就是在议题牵引下,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通过对文本的内在规律的探讨,发现并生成文本意义的过程。在活动探究中,如何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呢?“活动·探究”单元阅读教学有三种方式:“1+X 型”(低版本),即教师教读“1”篇课文,学生比读“X”篇课文;“a+X 型”(中版本),即先学习知识短文(a),再借助短文中的知识去自主阅读课文(X);“X 型”(高版本),即教师布置任务(即议题),要求学生依据课文(X)自主探究。[1]第三种方式的建构更能充分体现群文阅读的特征。在建构中要注意两点:一是自主建构,二是结构化建构。

自主建构。群文阅读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建构,统编教材编辑尤炜老师在谈到“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时将之概括为“四多四少”:“学生的学,要多自主获取并构建知识,多自主阅读并借鉴课文,多自主分工合作去活动,多自主评价改进和提高;教师的教,要少灌输基础知识和结论,少不顾文体地解读课文,要少过度关注学习的成果,少进行甄别分层式评价。”[2]一句话说,在“活动·探究”单元中,学生的学要尽可能多,教师的教要退后一步,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保障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和学习时空。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实“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鱼塘”,让学生在“鱼塘”中,在自主探索中去学会“捕鱼”的方法,可能更为有益。“活动·探究”单元中结构化、互补性的多个文本,正是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鱼塘”,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加上教师适度的“渔”技点拨,自能捕获“鱼”并形成“渔”技。诗歌阅读虽然难,但并不意味着学生读不懂。即便像《我看》这样的诗,以“不求甚解”的态度去整体感知,也能大致感受到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命与自然的思考。这样的初感,就为后面议题的专题探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需要知道,与单篇阅读不同的是,群文视域下的“活动·探究”单元阅读是多次完成的,每次一个点,多个点累积起来,就构建起了对单篇的深度理解。学生正是在与诗歌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的深度浸泡中,获得对诗歌的审美感受和理性认知。

结构化建构。所谓结构化,是指将分散的、零碎的东西加以归纳和整理,使之条理化、纲领化的过程。脑科学的研究发现,人类把握事物有两种方式:隐喻和结构化。隐喻就是发现某物与原来已经相识的事物的相似点,进而把握这个事物,它是一种形象化、感性化地认识事物的方式。结构化则是一种理性的方式,这种方式是只有把握了所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这一事物才能为大脑清晰地掌握与描述。[3]群文阅读与单篇阅读教学不一样,单篇文本有其内在的自足性与自洽性,但群文不同,内容繁杂,学生阅读时如果不能揭示文本内部的奥秘,梳理群文之间的逻辑关系,那么多个文本就是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因此,一定要引导学生基于议题,把文本内在的密码揭示出来,形成一个具有结构化意义的知识“图示”。以“语言的陌生化”议题为例,通过对《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和《我看》两个文本的研究,学生能发现,《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陌生化体现在三个方面:通感的运用,如“笑响点亮了四面风”“黄昏吹着风的软”;句式的杂糅,如“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节奏与排列的新奇,如“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我看》的陌生化更多是在词语的选用上,如春风“揉过丰润的青草”中的“揉过”,与一般的春风吹拂、抚摩等大异;新颖的修辞,如“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把春季花朵的盛开与凋谢喻为火的燃起与熄灭;视角的转换,如“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中,前一句从飞鸟的角度来叙述,但下一句又从晴空的角度来叙述。此句我们一般表述为“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飞翔于深远的晴空里”,前后视角统一,都从飞鸟的角度来陈述的;但诗人却是这样表述,“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角度转换了,从晴空的角度来表述,晴空以主动的姿态把飞鸟吸入了。前后的不一致,就形成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建构出语言陌生化的一个图示:

须要指出的是,在群文阅读的意义建构过程中,学生生成的知识可能不那么严谨科学,甚至还可能有误,但是要知道,学习过程中结果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学生通过对文本范例的研究,总结生成知识,掌握研究的方法,提升研究的能力,培养研究的精神,养成研究的习惯,这才是学生终身受用的财富。至于知识的问题,一方面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纠正,另一方面随着学生的成长,他们也能自行矫正。

梁启超说:“语文应该一束一束地教,而不是一篇一篇地教。”“一束一束地教”,语文才有呼吸的空间,才有自由的生成。“群文阅读”作为一种阅读方法,“更接近真实的阅读,能够培养快速阅读、迅速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够锻炼梳理、整合能力,能够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反思等高阶思维”[4]。运用群文阅读的方法,开展“活动·探究”单元的阅读,无论是对文本体式知识的建构,还是对阅读能力的培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好好探索。

猜你喜欢

陌生化群文议题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群文活动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例谈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