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材整合 指导人物描写

2020-05-30花玉娟

学语文 2020年4期
关键词:教材整合写作训练读写结合

摘要:本文以“父亲”主题系列写作训练为例,探索如何立足教材指导学生描写人物。首先,统整教材写作单元,分解写作知识点,同时挑选教材中的选文建成范文库,指导学生欣赏精彩人物描写范例,采用直接描写和间接表现的方法完成习作,在读写结合中学会描写人物。

关键词:读写结合;写作训练;教材整合;主题系列写作

*该论文是2019年江苏省教研重点资助课题《初中语文学材再建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9JK13-ZA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小学写作教学的现状不佳,受诟病较多的就是教材的写作内容没有形成序列化,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专门的写作教材被推广使用。笔者认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没有一种教材是绝对完美的,想让教材能适合所有学生,关键在于教师能不能对教材有整体考量,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形成便于操作的写作“序列”。梳理了统编版初中语文六册教材后发现,教材里涉及的写作知识点前后关联,基本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每一个写作单元有较合理的训练安排,很多选文也是学生很好的写作范本。因此,统整写作单元,指导学生读写结合,不失为一种低成本的写作教学路径。本文以“父亲”主题系列写作训练为例,探索如何立足教材指导学生学会人物描写。

一、整合教材,梳理读写知识点

关于人物描写,教材中主要涉及到这几个写作单元:七上第三单元“写人要抓住特征”,七下第一单元“写出人物的精神”,第三单元“抓住细节”,第四单元“怎样选材”,其中“写人要抓住特征”“写出人物的精神”遵循了由外在特征到内在精神的顺序,“抓住细节”“怎样选材”也是人物描写不可或缺的要领,应同时加以指导。

根据写作要求,我们把人物描写分为直接描写与间接表现,常见的直接描写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描写人物鲜明特征;间接表现可从典型环境、职业身份、特殊经历、景物环境、特殊爱好、他人评价、典型事件等多个角度烘托人物形象,凸显人物特征。

写作要求集中在七年级,范文也以七年级为主,其他年级的作为补充和拓展,尽量做到写作指导与阅读教学不分离。依据文本特点和写作指导的需要,我们挑选了二十二篇课文,建立了一个人物描写的范文库,供学生参照。明确有哪些范文,每篇范文对应什么写作知识点。

这些范文不一定都用来让学生欣赏或仿写,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大部分写人的文章都是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的,那么,同一篇课文既可以让学生欣赏外貌描写,也可以用作神态描写的范本,比如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就是外貌描写与神态描写完美融合的佳作;同一种描写方法,可以选用一篇范文,也可以选用多篇,比如《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语言描写都很精彩,学生掌握得很好可只用其中一篇,如需加深印象,则可一篇课内欣赏,一篇课后自主阅读。总之,教师要备足课,也要能根据学生的反馈随时调整教学。

二、读写结合,着眼写作训练点

李森祥《台阶》一文细腻地刻画了一位农民父亲的形象,用来指导学生人物描写非常适合。考虑到父亲是孩子较熟悉的人,方便学生观察,就确立了“父亲”作为描写对象。我们从范文入手,逐步指导学生直接描写与间接表现。

1.范文引路,找人物描写

《台阶》中对父亲的描写令人印象深刻,表现了农民父亲淳朴、勤奋、执着、要强的性格特点。

(1)首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父亲的语句,判断是人物的什么方面描写,表现了父亲怎样的特点。

(2)接着让学生选用一两处人物描写,完成小诗《哦,父亲》,并相互分享交流。

从学生当堂创作的小诗来看,都是被文中的细节激发了灵感,诗歌内容也因細节描写而有了画面感,父亲的形象生动了,在此基础上,学生有的放矢,抒发真挚情感,让一首首小诗有了灵魂。

2.着眼例文,赏人物描写

(1)直接描写

【外貌篇】《列夫·托尔斯泰》一文首段用特写镜头聚焦列夫·托尔斯泰的脸,浓密的胡髭、覆盖两颊的长髯、“宽约一指”“纠缠不清”的眉毛、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的鬈发,紧紧扣住“多毛”这个特点,用形象、略带夸张的笔触刻画了人物的外貌。长相平庸甚至丑陋的作家却有着深邃、伟大的“天才灵魂”,外貌与后半部分对眼神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给读者强烈的震撼。

鲁迅《故乡》通过闰土、杨二嫂外貌的变化反映社会现实,在封建传统观念影响下,底层人民精神上受到束缚,人性变得扭曲。从外貌描写看,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主要在于比喻手法的巧用以及前后的对比,无论是闰土“紫色的圆脸”变得“灰黄,皱纹很深”,“红活圆实”变得“又粗又笨且开裂”“像松树皮”,还是“豆腐西施”变成“圆规”,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极其鲜明。

【动作篇】鲁迅先生用各种描写塑造了孔乙己的形象,其中几处动作描写看似不经意,却耐人寻味。“排”的显摆迂腐、“伸”手“罩”住碟子、“直起”身“看”又“摇头”的纯真善良、“摸”出四文大钱的寒酸拮据、坐着“走”去的凄惨可悲,这些动作将人物形象描摹得生动而丰满,不仅吸引了读者的眼球,更是冲击了读者的情感。

其他范文可让学生课后品读,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先生大声朗读时将头“仰起”“摇着”“拗过去”的描写,《溜索》中对马帮汉子溜索时一系列利落动作的描写,朱自清《背影》中对父亲攀爬月台买橘子的描写等等,感受动作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神态篇】《列夫·托尔斯泰》一文的后半部分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列夫·托尔斯泰的眼神,折射出他丰富的内心。由“穿透心灵的审视”变成“柔和”“和蔼”,“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精神感到满足自在时”“忧郁时”,眼神不断变化,一会儿“冷酷锐利”,一会儿又“意趣盎然”,抒写着不同的情绪。

比如“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一个“睨”字写尽了卖油翁当时的心理活动,也引发了读者对卖油翁形象的揣摩。

【语言篇】《我的叔叔于勒》精彩的语言描写,成功塑造出了菲利普夫妇的典型形象。如菲利普太太的唯利是图、虚伪自私通过她的语言展露无疑,从她身上也让人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变色龙》一文中,对巡警奥楚蔑洛夫的语言描写也相当成功,活现了一个反复无常的“变色龙”形象。

【心理篇】《走一步,再走一步》将一个孩子在进退两难、孤立无援情况下的无助、恐惧和绝望的心理描写得真实细腻。而这些心理描写连起来,就是这个孩子一段刻骨铭心的心路历程,让读者对他的心理感同身受。《孤独之旅》也有大量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人物情感的波澜,诠释了人物的成长过程。

(2)间接表现

除了直接对人物进行描写,还有一些手段对凸显人物形象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有时会收到难以想象的表达效果。

【典型环境】《溜索》一文中对怒江大峡谷的描写,山陡谷深,悬崖万丈,在这奇险的环境中,这群溜索的马帮汉子的矫健身姿、英勇无畏、沉着冷静的形象得到了凸显。茨威格《伟大的悲剧》,斯科特科考队五名英雄从南极返回,遭遇了提前到来的暴风雪,他们在极其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坚守职责,最后骄傲地赴死。在这种极端环境下,他们的言行显得尤为悲壮。

【职业身份】杨绛先生写《老王》,开篇就强调他的职业——“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交代两人的关系是主顾关系;又写老王是单干户,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身份尴尬又不幸;后来载客三轮取缔了,说明老王的处境更艰难了。这些对老王身份职业的交代,让老王的形象格外打动人,也让作者的“愧怍”之情更为深沉。

《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文中,刘姥姥的身份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作用更明显。正是刘姥姥这样身份卑微的人进入贾府,才会引发这场闹剧,在身份的悬殊对比中,不仅刘姥姥的形象深入人心,凤姐、贾母等几位主人公的形象也得到了凸显。

【特殊经历】《再塑生命的人》,正因为海伦·凯勒是一位聋哑盲人,特殊的经历让她用心去感受,所写的莎莉文老师形象才那么感人,“再塑生命”的意义也得以具体化。《植树的牧羊人》中,牧羊人原来有自己的农场,因先后失去独子和妻子,他选择一个人生活,一心一意种树,战争也没能扰乱他平静的生活。最终,他凭一己之力将荒原变成了绿洲。这样的经历原本只会让他孤独,却给了他非凡的毅力,人物形象更加感人。

【景物环境】在《秋天的怀念》一文中,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正是生命力的象征,让史铁生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选择“好好儿活”。《孤独之旅》中的鸭群、《溜索》中的鹰和蛇、《阿长与〈山海经〉》中的“三哼经”等,都是作者有意安排,用以烘托人物形象的。

【特殊爱好】《皇帝的新装》中的“新装”,是皇帝的特殊爱好,也正是他虚伪、愚蠢的象征,甚至还验证出了老大臣、诚实的官员、高贵的骑士、典礼官、老百姓的虚伪与自欺欺人。作者对皇帝这个特殊爱好,不吝笔墨,极尽夸张,有极强的讽刺意味。

【他人评价】《纪念白求恩》一文,除了有对白求恩的正面介绍,还有他人对他的评价,从侧面烘托了白求恩大夫的高尚品质。

【典型事件】鲁迅《藤野先生》、朱德《回忆我的母亲》都是回忆性散文,也都选择了几个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用线索将这些事件串联起来。《藤野先生》以作者初见、交往、告别先生的顺序来叙述,而《回忆我的母亲》围绕“勤劳一生”来表现母亲的品格。

三、链接生活,完成系列习作

在欣赏了人物描写语段后,我们指导学生陆续完成“父亲”主题系列创作。每一次写作都以人物描写为训练点,在前一次习作基础上增加新的写作技法或转变新的写作角度,让学生学会人物描写。

1.利用“父亲节”这个契机,让学生回忆与父亲一起的一个场景、一件事或一段日子,选用各种人物描写手法,完成微作《父亲,六月的阳光》。字数在400字左右。

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好地抓住父亲的特点,在场景中描写父亲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杨思洁同学《充满爱的夏天》,写爸爸是一个木匠,“高高大大,像他手里的木块一样稳重坚实,成天和硬实、冰冷的木头、钢铁和玻璃打交道。”外貌描写抓住了职業,写出父亲稳重的特点。

杨奕含同学《坚硬的温柔》,写大男子主义的父亲在女儿面前却放下果断,学着温柔。文中描绘了一段父亲为女儿收拾书包的场景,细腻的动作描写饱含父爱。

一下楼,就传来爸爸有些沙哑的声音:“快点啊,早饭已经给你准备好了,收拾收拾就吃,别凉了。还有,水要热的还是温的……”他整齐地站在我面前,眉眼间笼络出让人安心的气息。他身后是初晨的人间,明媚清亮,带走了我的困倦。

我吃饭的时候,他也不闲着,帮我整理书包。他了解我不喜欢将书放得杂乱无章,他又不会这样细致。只见他的大手一下子就抓住三四本书,往书包里塞。那本子便卷起了书页,他得重新一本本放好,抹平,眉头皱了起来。看着他的囧样,我忍俊不禁。

其实我走的路,都是他帮我打理好的。

2.利用劳动节假期,让学生参观父亲工作的地方,拍摄父亲工作的场景,并完成习作《父亲,我的骄傲》。注意抓住人物描写方法和职业身份表现父亲,致敬劳动者,学习劳动精神。

我们班同学都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他们的父亲中没有高级知识分子,没有养尊处优的上层人士,都是靠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普通劳动者。有同学写《我骄傲,我爸爸是电工》,电工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职业,收入不高,但爸爸却有很好的手艺,已经升为小领班了;有同学写《我骄傲,我爸爸是渔民》,渔民身上总是脏兮兮的,还散发着一股难闻的鱼腥味,她却为父亲这样冒着生命危险工作的渔民而自豪;有同学写《我骄傲,我爸爸是木工》,因为经常握着锯子,父亲大大的手掌都是老茧,有时还会被刻刀割到手指,当父亲站在梯子上工作时,能看到他在阳光下闪烁的汗珠,她觉得又骄傲又心酸……

3.利用周末,让孩子回家与父亲共进晚餐,与父亲交谈,完成习作《与父亲共进晚餐》,描写特定环境下的父亲。

4.利用假期,跟父亲相处一天,并选取典型事件和细节描写,完成习作《父亲的一天》。

5.采访家人、父亲的同事、朋友,搜集有关父亲的材料,完成习作《父亲小传》。

……

以上,是我们一个学期的“人物描写”习作训练概况。通过对教材的梳理、整合,将人物描写分解为多个训练点,并借助教材选文,指导学生读、写,从多角度直接描写,间接表现,逐步完成“父亲”主题系列习作任务,从而学会描写人物。

(作者:花玉娟,江苏省海门市海门港新区实验学校高级教师,全国新教育实验先进个人)

[责编夏家顺]

猜你喜欢

教材整合写作训练读写结合
如何能让中学生写好作文
基于小学英语话题整合写作训练,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探讨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训练的良性互动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中年段借助阅读教学开展写作训练二三法
读写结合,分散指导,坚持“下水”
关于病理实验教学的一点体会
有效进行教材开发整合,提升语文教师课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