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三角洲民俗剪纸艺术特点研究

2020-05-29高玉

美与时代·上 2020年2期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艺术特点民俗

摘  要:黄河三角洲民俗剪纸题材内容包罗万象,它是人们生活的一面镜子,不仅能照出这片地区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也以独创的艺术特点反映黄河三角洲地区人们的审美追求与情感诉求。黄河三角洲民俗剪纸的艺术特点表现为图形简约不简单、追求线条美的传达、明艳绚丽的配色、题材内容丰富多样四个方面。耿延祯的《水浒人物》、李莲秀的《农家乐》、兰福梅的《捉迷藏》是比较典型的代表作品,通过对它们的分析,旨在论证黄河三角洲民俗剪纸是中国剪纸文化的重要一支,对其进行研究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宗教信仰、审美习惯等有着重要的意义作用。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民俗;剪纸;艺术特点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201706210)研究成果。

中国民俗剪纸是中国老百姓独创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淳朴的中华儿女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是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技艺卓越、样式多变,富有浓厚的民族特点与地域特点,并通过代代相传流传至今,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艺术财富。而黄河三角洲民俗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重要一支,对其进行研究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地域文化、风俗人情、宗教信仰、审美习惯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黄河三角洲地处山东地区,包括滨州、东营等近二十个县区。黄河三角洲民俗剪纸题材内容包罗万象,它是人们生活的一面镜子,不仅能照出这片地区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也以独创的艺术特点反映出黄河三角洲地区人们的审美追求与情感诉求。黄河三角洲民俗剪纸的每一个构图、每一个人物形象、每一个图形纹样,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与其他艺术门类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一、黄河三角洲民俗剪纸艺术特点分析

(一)简约不简单

黄河三角洲民俗剪纸如同艺术长河里的一叶小舟,以最为简朴的艺术手法向世人展示着它的独有魅力。它追求规矩、均衡、平列的简约样式,它的艺术风格天然率真、直抒心臆,表达出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群众的内心世界。它如同中国画的造型追求“似与不似”,强调图纹的简洁明了又极富有秩序感,以少胜多,简练概括,一剪而成,它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充满民俗风情的画卷,动人优美。它的简约并不是把手里的物象随意作简单处理,而是形体和意象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如“十斤的孩童八斤的头”,只突出人物形象的头部特征。

黄河三角洲民俗剪纸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人物形象,大都善于抓住物象最动美、最典型的特征去处理,去掉细枝末节,把图形纹饰提炼得更单纯化、更整体化(如图1)。黄河三角洲民俗剪纸又是“重组”的艺术。“重组”就是将传统的样式分解、移动,再重新组合成新的纹样,它融入了民间艺人的思想、情感与想象,所以它简约不简单。

总的来说,黄河三角洲民俗剪纸是情感与思想的升华,是对立中的简约,可以将其概括为三点:一是删繁就简,追求表现形象“整体、突出、耐看”;二是一般选取物象最佳视角来表现,以更加突出主体个性特征;三是注重“形神兼备”,不管是珍禽异兽、仙人神将,还是普通人物、动物形象,都强调其“精、气、神”。

(二)追求线条美的传达

黄河三角洲民俗剪纸如同中国传统绘画,强调线条的美感展现,线条的粗细、长短、聚散、疏密在每一幅小小的剪纸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它们是传统文化的灵魂,是黄河三角地区人们智慧的结晶,它彰显民族艺术精髓,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强调情感与审美的契合(如图2)。民间工匠们以刀代笔,以娴熟的技艺,借鉴中国画“以线造型”的特点,把这种线性剪刻艺术传承并发扬光大。黄河三角洲民间剪纸讲究线条的转折、顿挫,讲究线条的节奏感和连贯性,如壮汉鸣鼓,响亮动天。民间艺人剪出的灵活多变的“线”是剪纸艺术的无声音符,它是人们情感、思想、文化、习俗等的外化,它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线条,是对天地万物的高度概括,是语言文字不能替代的。它以線条的自由曲直运动组合时空,并作为固定的样式传承下来,它是黄河三角洲地区人们的“精神代言”。

黄河三角洲民俗剪纸的线柔润、灵动,极富亲切感,带有浓厚的远古遗风,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它从中国传统绘画中汲取营养,又有独立的风格,在中国这个文化大国中绽放着它迷人的光彩。

(三)明艳绚丽的配色

民俗剪纸自古以来就以热情、奔放、夸张的艺术手法诠释着它的美好,黄河三角洲民俗剪纸自然也不例外,它在配色的选择上通常用明快、亮丽的颜色,给人以“非红即绿”的视觉效果。它洋溢着喜庆的节日气氛,也是普通老百姓生活态度、价值取向、审美能力的反映。从色彩体系上来看,黄河三角洲民俗剪纸有单色剪纸和套色剪纸之分。

颜色的选择是一个地区民众的心理反映,黄河三角洲地区人们热情好客、友善豪迈的性格,在民俗剪纸的用色上被表现到了极致。红色有希望、吉祥、喜庆的美好意图,所以,在单色剪纸的选择上基本都选用代表中国特色的“中国红”,特别是在黄河三角地区的婚礼上,这抹“中国红”处处可见,红蜡烛、红窗花、红双喜……好像只有这份独有的红色才能代表他们当时的心情。

当然,黄河三角洲的套色剪纸也远近闻名,主要有红、橙、黄、绿、青、白、黑等色,分为衬色剪纸和分色剪纸两种。衬色剪纸是流传最广的一种形式,它采用阳刻的形式,构图利用物象大面积镂空技巧来衬托主体,最后再将线稿拼贴上所需要的有色纸,整体色调设计考究,局部套色有着“点睛”的作用,与主体色彩相得益彰。而分色剪纸也叫拼色剪纸,是把准备好的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有色纸进行有创意的拼接。不管是哪种颜色的剪纸都蕴含着敦厚的礼仪风俗,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四)题材内容丰富多样

有着美好祝愿的黄河三角洲民俗剪纸在题材的选取上可谓丰富多样,大致分为植物剪纸、动物剪纸、人物剪纸、几何图形剪纸等。植物剪纸大多以花卉居多,常选取荷花、牡丹花、石榴花、菊花、葫芦花等象征吉祥如意、多子多福的花卉、果实为表现对象。而动物剪纸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形象,一种是传说中的珍禽异兽。不管是哪种动物剪纸都古拙质朴、活灵活现。人物剪纸一般为历史人物、虚构的仙人、人神结合体、普通的人物形象,它们大都采用无背景构图,线面结合、形象传神。几何图形剪纸以圆形团花剪纸居多,代表着十全十美、圆圆满满。不管是哪种题材类型的剪纸都以当地民俗文化为坐标,反映老百姓的心理诉求。

二、代表作品艺术特点分析

耿延祯的《水浒人物》。作品选取武松与鲁智深比武的场景,人物皆采用正面像,注重两个主体人物面部特征的处理,武松眉目清秀,气宇轩昂,鲁智深眉头紧锁,面目狰狞,形成鲜明对比。作者将不同身份、年龄、阅历的人物形象处理得惟妙惟肖。鲁智深双手紧握长斧,武松两手各持一把尖刀,紧张的气氛在一张薄薄的剪纸上呼之欲出,引人入胜。整幅作品线条表现流畅细腻,强调线性变化,将粗细、长短、强弱等对比强烈的线条组合在一起,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这幅浓艳的大红色剪纸上展现出其高超、娴熟的剪纸技艺。

李莲秀的《农家乐》。题材内容选取人们最为普通的生活场景进行表现,如农耕、货郎叫卖、炊煮、出行等,作品将不同的日常情节巧妙地安排在同一个故事情景中,小题材诠释大内容。在人物的处理上,将不同身份、地位、性格的人们作了不同剪刻,女子的柔美、男子的粗旷、孩童的天真都进行了艺术化的构思,展现了匠人的玲珑心思。作品线面结合,构图缜密,将不同时间、空间的人们安排在一幅剪纸之中,集中体现了黄河三角洲地区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的景象。

兰福梅的《捉迷藏》。作品选取三个淘气俏皮的孩童捉迷藏的场景进行表现,将三个孩童的不同动态进行了特殊安排,有奔跑的、有攀爬的,不突出面部处理,以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形态特征,人物采取剪影式的技法,而背景则强调线条的表现,从而使作品线面的对比更加强烈化,也更凸显人物形象。

黄河三角洲地區的剪纸作品有很多,它们均是当地劳动人民生产、生活、风俗、礼仪等的代言,更是当地文化文明的一张明信片。

三、结语

我国的民俗剪纸以其独有的民族艺术特点在世界文化体系中闪烁着迷人的光辉。千百年以来,我国各地区各民族创造的多姿多彩的剪纸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们窥探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有力“工具”。

黄河三角洲地处“海”“河”交汇处,它具有黄河文化的肃穆与深沉,也具有渤海文化的包容与宽广,在这种人文背景下诞生的民俗剪纸,必然兼备东方文化的内涵,又有自己的独创特色。它用色大胆热烈,内容丰富、花色繁多,技艺精湛,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佼佼者,它与其他艺术形式共存共生,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它的出现对我们研究民间美术、探寻民间技艺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作者简介:高玉,硕士,山东省滨州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黄河三角洲艺术特点民俗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黄河三角洲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氮的差异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浅谈《玫瑰三愿》的艺术特点和美学思想
文学作品与舞蹈的艺术融合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生态视阈下的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开发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