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意共生:基于意象的1+X诗词教学重构

2020-05-29史健

天津教育·中 2020年3期
关键词:诗词教学意象

史健

【摘  要】诗词教学应当围绕“言意共生”进行重构,才能真正让“意象”属于儿童。针对当下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对诗词教学中“1”的意象提取,找到组诗“X”的构建方式,在“言意共生”思想指导下发现诗词教学的实践路径,从而让儿童的诗词文化素养悄然生长,让儿童在诗词的浸润中提高对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认识与传承。

【关键词】言意共生;意象;诗词教学

“部编”语文教材已经全面使用,从入选的诗词数量来看,明显增多;从入选的诗词内容来看,诗篇多是脍炙人口之作;从入选的作者来看,多是历朝的著名诗人。诗词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站在儿童的立场,形成契合当下儿童生活场域的文化印记,为学生诗意的生活栖居注入文化涵养。

一、基于“意象”的“1”

意象是诗词当中表达诗人情思意趣的感性对象。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诗文129篇,都熔铸了寄托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因此,围绕课文中的“1”,找到诗词中的意象,是学生学习诗词的开始。

(一)托物言志

在小学阶段,托物言志是诗词最明显的表征。托物言志是指诗人借助实物或者虚物,表达自己的志向。由于事物上面寄托了“志”,这个“物”也就有了文化的传承。如古诗《石灰吟》《墨梅》《马诗》等就属于这类。这些诗一般前两句状物,后面两句言志,只要准确把握作者“物”与“情”的交融,就能够发现诗词当中所借助的“物”,找到所要表达的“志”,发现“物象”背后的“意象”。

(二)文化传承

传承是中国传统文化不竭的生命力所在。在入选的诗词当中,很多与月亮有关,如《静夜思》《枫桥夜泊》《望洞庭》《十五夜望月》等。这些诗中都有“月亮”这个意象,《静夜思》是对故土的怀念,《枫桥夜泊》是愁绪的弥漫,《望洞庭》是湖光秋月的和谐,《十五夜望月》是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思念。因为有了情感的寄托,月亮就有了象征意义。在《凉州词》《送元二使安西》《寒食》等诗中,都有“柳”的形象,“柳”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用以描写离别,抒发乡思。这样学生遇到“柳”就会联想到送别之情,离别之苦。而在《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咏柳》等诗句中,又是以柳写景。这与柳树早早报告春的信息、“五九、六九,河边看柳”的传统民俗文化息息相关的。

(三)隐喻明理

性情的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是小学诗词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发现诗词当中的隐喻,在诵读中复现意象,是高年级诗词教学的要点。如《送元二使安西》中的“阳关”,《芙蓉楼送辛渐》中的“冰心”。这里的“阳关”“冰心”具有的象征意义已经完全超越了事物本身,其所象征的意义有了新的形象。古诗教学重在“会意”,当我们找到这些诗句中的“意”,也就找到了“言”表达的方式。

二、基于“意象”的“X”

姜树华在《言意共生:指向人的语文教学》一书中指出:把握“意”的指向,领悟“言”的传神,要不断地体会、领悟、揣摩,要在言与意之间“走几个来回”。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教材中的“1”,发现教材之外的“X”。

(一)从诗词主题中提炼“X”

小学阶段,诗词内容主要围绕山水田园、边塞生活、送别友谊、写景状物、托物言志等主题来抒发。如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后,围绕送别的主题,我们可以再联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赠汪伦》等诗,让学生在王维的“以酒相送”中进一步感受古人“注目相送”“借景相送”“踏歌相送”等不同的送别形式。根据诗歌内容,我们可以找到每首诗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如《宿新市徐公店》中,围绕童趣主题,可以补充《小儿垂钓》《舟过安仁》《村居》《所见》等内容。

(二)从作者生活中发现“X”

每个诗人的生活都是一段精彩的传统文化叙事。在学习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后,以陆游的生平事迹为经,家国情怀为纬,就可以通过课本中的一首诗,带出《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书愤》《示儿》一组诗词,进而全面地认识与了解陆游的文、陸游的人。关注不同作者生活游历、任职生涯、情感线索,可以找到组诗教学内容,为进一步理解文中诗词的意象提供保障。

(三)从写作方法中找到“X”

诗词当中,常常使用比喻、夸张、对仗等修辞手法;使用一些表示动作、颜色、数量的关键词语;使用白描、议论等写作手法。如学习了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围绕词中的“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就可以引入“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的同结构诗句,这样会让学生在同一类的描写中感受到意象的叙事功能。诗词之妙,在于作者言语背后的智慧。如贾岛“推敲”的故事,《清平乐·村居》中的“无赖”妙解,《游园不值》中“开”与“关”的矛盾,《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的颜色之美等。从这些写作方法中,可以引出相同的写作诗句,来体会作者的行文构思,体会作者对意象的呈现。

三、从“1”到“X”的路径

意象是诗词的载体与外壳,诗词学习需要学生在诵读诗句、领悟诗意、品悟诗韵中亲近诗词、享受诗词,生长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脉。

(一)对形象的还原

领悟诗词意象,找到意象在诗词中的载体,离不开对意象的还原。还原的过程是对诗词再认知的过程,需要学生对知识本体进行唤醒。如学习《寻隐者不遇》一诗,对隐者的形象,就需要从诗句中的“松下”“采药”“山中”“不知处”等内容去揣摩,通过揣摩可以发现“松”代表隐者的高洁,“采药”象征隐者的生活,“山中”暗示隐者与尘世的脱离,“不知处”说明了隐者的自由自在。这些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对话,根据诗词本身的内容去还原意象。这样学生在读到“三顾茅庐”的故事时,对于隆中 “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 的环境描写,就会对“松林”暗示着诸葛亮这个隐居之士高洁品格而会心一笑。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会慢慢懂得,某种志向或者寄托,可以借助一些具体的“物”来表达。

(二)对意蕴的享受

“文章之妙,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王国维《人间词话》)在小学课本的诗词之中,不少诗词意蕴深远,意境深厚,也造就了不少千古名句。在意蕴理解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建立起“象”与“意”之间的联系。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除了白鹭,还会有其他的各种鸟,作者抓住白鹭来写,是因为“物”白鹭与“意”自由之间的相互联系。白鹭象征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是作者的人生追求。同一种物,由于不同的心境和时代,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象,但无论如何变化,通过教学生从意象的视角去感悟诗意,都能让学生享受到无限的诗韵。

(三)对诵读的落实

诗词的诵读不是为了从技巧上学习平仄规律,而是通过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词的内容,通过关注物象的特点,读出意象的味道。如《枫桥夜泊》,月落乌啼,白霜漫天,无眠之人,面对江火,是无尽的愁绪,需要读得轻,读悠长。只有关注诗人的心境,找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钟声”等物象,才能理解诗中无穷无尽的愁思。因此,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味,才能在诵读中不断享受诗词,亲近意象。

(四)对思维的关注

言意共生的语文,需要关注“言”和“意”的彼此勾连,连接二者的桥梁是思维。在诗词教学中,需要关注学生思维力的生长过程。如《江南春》和《春日偶成》都是写春天的诗,在杜牧的眼中,春天的颜色艳丽、声音清脆、有滋有味的;而程颢,看到的是“云淡”,感受到的是“风轻”,联想到的是“傍花随柳”。两首诗表达的主题也不相同,前者流露的是一种嘲讽与无奈,后者表达的是忙里偷闲的天真烂漫。用思维去释义,用思维去表达,是诗词教学的责任担当,是意象认知的价值核心。

言意共生,关注基于意象的诗词教学重构,发现和挖掘诗词的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从一首诗带出一组诗,确立享受“诗言诗意”的教学追求,从意象入手,找到一条符合小学学生认知规律与年龄特征的教学之路,诗词教学必将变得可爱、可亲、可敬。

参考文献:

[1]姜树华.言意共生:指向人的语文教学[M].江苏凤凰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  范娱艳)

猜你喜欢

诗词教学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学习策略研究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浅析小学语文诗词鉴赏教学实践方略
中职语文诗词教学之我见
诗词教学:共构言语与精神的春天
以趣入境走进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