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20-05-27高新玲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13期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新玲

摘  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庭学校社会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因此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有良好的状态。”因此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目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压力大,紧张焦虑或抑郁;部分中学生有严重的厌学情绪,生活学习没有信心和目标,对未来不抱希望,没有理想和追求;有的中學生人际关系紧张,自以为是、自私、任性、偏执、敌对;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有的中学生因对异性的好奇与向往,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容易冲动,意志薄弱、耐挫力差;还有部分中学生迷恋网络,想入非非,沉迷于虚拟世界。其中,学习压力是当前中学生存在的最严重的心理问题。

那么造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因素有哪些?

一、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越高,孩子的学习压力越大,家庭气氛越紧张,有的家长往往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到子女身上。还有些家长对子女采取的是一种保护式教育,即孩子只管学习,其他的一切由父母承包,娇生惯养下成长的孩子成了“温室里的花朵”,他们经不起风雨,心理脆弱,怕苦怕累,严重者遇事不顺就会产生心理崩溃、行为偏激的恶果。还有些家庭因父母离异、双亲外出、生活贫困等原因,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没有家庭温暖,从而产生孤僻、不合群、抑郁、自卑等不良心理。

二、学校原因。在中高考的指挥棒下,很多学校把升学率看成是学校的生命线,过于关注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从而造成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大量的作业、超长的学习时间,使学生穷于应付,疲于奔命,根本没有时间休息,导致心理上的疲劳,情绪焦虑不安。再加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严重滞后,不能及时帮助学生排解不良情绪的困扰,这些都是导致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三、社会原因。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快速转型期,很多制度不完善,新的游戏规则没有建立,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影响,扭曲了少数学生的心灵。有的学生学习缺少动力,无心向学。另外网络迅速普及,对学生的影响日益严重。网络是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在拓展学生的视野,启发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管理的不完善,加上青少年的分辨能力、自控能力很差,给学生心灵造成很大冲击,如果不能及时正确地加以引导,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迷惘,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据相关的媒体报道,因网络而引发的各种青少年犯罪、离家出走、失踪等案件频繁发生,有的甚至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四、青少年自身原因。中学时期是从儿童走向成人的过渡期,心理发展错综复杂,他们的内心精神生活充满矛盾冲突,处在一种极不稳定的状态中。渴望独立与仍旧依赖的矛盾;理想与实现的矛盾;自卑与自傲的矛盾;性成熟与性心理的矛盾;心理闭锁与渴望理解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心理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心理问题。一些学生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在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和虚荣心驱使下,故意表现得横蛮无理,甚至有意与教育者对抗,产生逆反心理。此外,中学生处在青春萌动期,容易出现早恋问题。由于他们个性心理发展和认知能力的不成熟,因此一旦坠入情网,就会心神不定精神萎靡,形成心理障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的青春期有普遍提前的现象。他们的心理成长速度远远跟不上生理的成长步伐。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同步,打破了学生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可我们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还没有提前跟上孩子的成长。所有这些因素导致这个时期成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多发期。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共同关注。

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家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中学生的不良心理与家庭教育关系密切。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温馨的家庭环境。家长应该和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与子女多沟通交流,关心孩子的思维和情感。家长的言行举止应该让子女体验到家庭的温暖与和谐,家长要经常到学校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尽力配合学校和老师的教育。

其次,学校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学校要改革教育体制与教育方法,真正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教师要端正教育观念,不能单纯以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应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老师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学校要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向学生普及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建立心理咨询室,聘用心理咨询师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他们的心理问题及时得到矫治。

当然中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社会,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与社会上不良风气、内容不健康的大众传媒、良莠难分的网络侵蚀密切相关。中学时期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因此,国家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保护中学生健康成长;依法打击危害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行为,净化社会空气,在全社会共同营造一个中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使每位中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着家庭的幸福、国家的未来。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全社会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才能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健全人格的、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

猜你喜欢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