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语境,让词语教学“以小见大”

2020-05-27张树林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0年5期
关键词:以小见大意蕴词语

张树林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吴忠豪指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夯实学生的语言积淀、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当下,很多学生在习作中存在着词语匮乏或者用词不当等状况,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并没有在课堂中将词语教学好好落实,而是仅仅停留在学生会读、会写的层面,对于词语带来的思维品质的质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为此,教师就需要在深度品味和实践迁移的过程中,促发学生形成必要的语感,丰富学生的语言实践经验。

一、强化体验,多维理解词语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词语的理解不能仅仅关注其作为一个概念存在的价值,更需要关注在具体语境下的感性含义。当学生遇到一个完全陌生的词语时,教师常常都会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理解这个词语的“概念价值”,这才仅仅是词语理解的基础。教师还需要从具体的语境或者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开掘出其实际运用中的丰富的价值意蕴。

比如教学统编本教材中《竹节人》一文时,很多学生都会对课文中“颓然”这个词语不理解,教学中多数教师会鼓励学生说说自己预习时查阅的资料,或者当场尝试将自己备课中准备的资源出示出来,即“颓然是形容败兴的样子”,然后再组织学生朗读就顺势收尾。事实上,教师出示了课件来解释,并不代表学生就已经懂得了,更不能确保学生已经接受了。教师可以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向教学深处再走一步:首先,从课文情境入手,探究这里的“颓然”具体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将工具书中的解释融入到课文教学的整体情境之中,更好地落实内在的认知体验,将原本概念性认知转化为具有鲜明独特意蕴的感性认知。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说说在生活中是否有过这种“颓然”的经历或者看到过别人有过“颓然”的遭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局限于工具书的信息上,而是将工具书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认知体验,将工具书中生硬机械的内容转化为可感而灵动的自主性理解,然后再尝试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融通,保证了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实现了多维度、多视角理解词语,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浸润其中,触摸词语温度

事实上,真正的语言内容并不仅仅是要让学生理解词语,而是要让词语融入到学生的认知体验中,让学生在转化认知的过程中进行体悟与思考,品味文本表达的精妙,借以提升学生内在的语言能力,让词语的感知与教学融入到文本的语言之中,自觉地体悟和关注文本中的意蕴,形成敏锐的语感。

以经典古诗词《清平乐  村居》为例,辛弃疾运用了“无赖”一词来形容“翁媪”的小儿子,很多学生在理解时容易产生误解。教师在教学中就努力赋予这个词语以情感的温度:先引导学生与常态化的语言进行对比,如果直接说“你就是一个无赖”,你一定会生气,但在这首词中用上“无赖”没有人会生气,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对比思考的价值就是要学生能够认识到这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中不同的意思,从而夯实学生对这首古词中意蕴的感知与理解,将对词语的感知植入到具体的语境之中。随后,鼓励学生再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是对小儿子的喜爱之情,可以是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也可以自己想象与小儿一起玩耍的经历,用声音、语气、语调展现出自己的理解。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继续鼓励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小儿子“无赖”的表现和行为,将古词中静止的画面变成动态的形象,整体呈现自己对这个词语的立体化感知。

事实上,学生对于“无赖”这个词语并不陌生,但教师从固有的层面引申到一个全新的维度,丰富了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与体验,逐渐将学生的思维融入到语境之中,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词语独特的情趣和温度。

三、对比辨析,开掘词语意蕴

俗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运用对比的方式进行阅读可以深入感知词语内在的表现力和生命力,让语言的活力植根在文本之中,同时可以历练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意识和深入的洞察力。

如《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中这样写道:“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这句话中的“砸”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动作,学生并不陌生。教学中,教师先用动作进行演示来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毫无难度,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词语的教学就结束了。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对这个动词的教学还呈现了两个步骤:第一,就是对学生呈现出来的动作在力度上提出了要求,不仅要具有一定的力量,同时还将这个“砸”字与语句中五位壮士的决心与中国人民的仇恨进行统整联系,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并将这种情感融入到自身的动作之中,赋予“砸”这个动作更直观、更鲜明的体验。其次,进行对比,将这个“砸”字修改成为“扔”字,学生不仅体会到这两个动词所呈现出来的动作力度不同,同时认识到“扔”字无法将五位壮士对敌人的仇恨之情展现出来,从而体悟到“砸”用在此处的精准。

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阅读方法并不是要机械地解释定义,也不是要生硬背诵记忆,最为要紧的是要让学生在对比中多迁移、多归纳、多揣摩。因此,运用对比的方式进行阅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就充分运用上下文,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砸”的动作和情感取向之后,深化学生思维,并将这个动词与“扔”字进行对比,感受置换之后的动词在力量呈现、情感程度上的不同,真正为学生认知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拓展迁移,扩展词语广度

语言教学的最终归属应该是学以致用。任何语言的习得都不能仅仅停留在策略的层面上,而要让学生在深化实践中进行运用,让学生在触类旁通中达成词语量的增加、值的累积、质的飞跃。

还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例,这篇课文的教学教师就从课题中的“壮”字入手,先调动学生现有的语言积淀尝试进行组词,一时间“壮观”“壮烈”“壮丽”“雄壮”“悲壮”“壮阔”等词语呈现出来。此时,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为什么要称这五位战士为“壮士”?为什么在课文的第1~3自然段一直都称为“战士”,而到了第4自然段就开始称为“壮士”了?带着这样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度细读,感受“壮”字所赋予的丰富意蕴。为了让学生从更多的层面理解课题中的这个“壮”字,教师将学生的思维从原文内容转移到生活实际场景下,并鼓励学生用组成的词语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在言语转化和实践运用的过程中扩展词语感知和表达的广度。

词语的实践运用需要经历一个有序的过程,包括利用文本情境资源进行实践运用、利用课外阅读进行实践运用以及利用生活实际进行实踐运用。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就是从文本课题中最富内涵的关键词入手,让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体悟,丰富了学生对学生对“壮”字的整体性认知,提升了学生内在的认知能力。随后,教师让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感知,用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语言的表达训练,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从阅读感悟到内化积淀,直至最后迁移运用的广泛认知,扩展词语表达的广度。

语文教学强化对词语的关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丰富积淀,同时也可为其表达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我们需要从精细化的角度引领学生沉浸在文本的感性世界之中,让词语成为语言表现的鲜活元素,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散发的魅力,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为学生后续且深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猜你喜欢

以小见大意蕴词语
找词语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融合本土文化意蕴的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探寻
如何恰当合理地以技巧升华情感
论中国尚简的文化艺术传统
名师读意林
词语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