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后练习:在“教什么”与“怎么教”的考量下彰显教学效能

2020-05-27陈懿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0年5期
关键词:课后练习丁香要素

陈懿

课后练习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落实语文要素的重要载体,教师应从“教什么”与“怎么教”的角度入手,真正落实课后习题的教学效能。课后练习是编者紧扣文本特点和单元要素精心提炼出来的教学知识点、能力训练点,不仅是学生进行课文学习的载体,更是教师教学的抓手。教师研读教材不能无视课后练习,既要从课后习题中捕捉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又要设计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和环节,真正凸显编者的设计意图,将教学效益最大化。

【教什么思考之一】揣摩课后练习要求,穿越文字表层看训练目标

由于课后练习是呈现在教材中的,因此很多练习的要求表述浅显易懂,看上去很简单,但也容易忽略编者深层的用意。教师解读不能像学生一样仅仅停留在练习的表层要求上,而是要将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积极落实在文字要求的背后价值,探寻练习要求背后的本质,明确教学的目标。

如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的《草原》一文,课后练习的第一题是:“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1自然段。”从学生认知的角度来看,这道题的要求主要有四方面:(1)朗读课文。(2)想象景色。(3)读出感受。(4)背诵语段。于是,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对这道题的落实主要就是朗读一下课文,抓住几个语句在脑海中呈现出相应的画面,并拿腔捏调地读出所谓的“自己的感受”,最后机械地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仅仅这样,这道练习题就落实到位了吗?显然不是,在教学中,教师要对题目中的几个要求进行相机的细化,透过问题看本质:(1)怎样朗读课文?(2)用什么方法来全面而深入地想象课文?(3)可以读出哪些感受?又该如何读出自己的感受?(4)怎样让学生做到在多种形式的熟读过程中自然成诵?……这些问题应该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联系起来,作为落实这一语文要素的一个载体。

【怎么教策略之一】依托语文要素,让教学策略更有方向性

统编本教材中课后练习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它是单元要素逐步落实的重要阶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开掘课后练习与语文要素的对接点,这样设计教的策略也就不再是难事。

针对上述练习,教师可以按以下步骤设计教学环节,从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相机落实语文要素。以教学第1自然段为例:首先,教师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草原景色的特点,触摸作者蕴藏在文本中的情感。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认知辨析,圈画出印象最深的语句,想象描述的画面。这样就尊重了学生在初步阅读中最原始的感知,用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了想象,将文字与自己的内在意识形成了感知体验。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在自己想象出来的画面之中进行朗读,从而生发出独特的感受,并在多维朗读中进行熟读,达成自然成诵的目的。

为什么会有感受?如何在课堂中落实背诵积累?其核心抓手就是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想象。感受是在想象中形成的,朗读是在想象中落实的,背诵也是在想象中达成的,使得语文要素与课后练习巧妙融通,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什么思考之二】把握文本特质,链接基本学情看教学难点

研读统编本教材的课后练习,一方面要从纯教材、纯文本的角度展开,另一方面还要从学生的基本学情入手,教师备课要备教材、备策略,更为重要的是备学生。课后练习提出的要求是客观呈现出来的,但对于学生来说,究竟存在哪些疑难和障碍,教师也要做到了然于胸,这样才能为学生后续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统编本六年级上册《丁香结》为例,课后练习要求学生思考:“雨中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想象一下这幅画面。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联系在一起?”这样的练习题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其难点主要在于两个方面:其一,很多学生并没有见过真正的丁香,对于雨中丁香究竟是什么样子缺乏感性的认知;其二,丁香与微雨联系在一起,如此具有诗意的画面,该如何让学生品味其中的内涵美?

【怎么教策略之二】依托学情障碍,让教学策略更有針对性

于永正老师曾经提出过著名的“三不教”: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不教,学生凭自己的能力能够读懂的不教,教了学生还是不懂的坚决不教。如此“三不教”就决定了教学必须教在学生的困惑处、疑难处和障碍处。

鉴于此,我们再来结合上述板块中的案例《丁香结》一文的课后练习,可运用这样的策略:第一,利用图片或者视频呈现丁香的外形,组织学生在细致观察中建立初步的认知体验,并结合课文中描写丁香的语句,把握丁香的特点;第二,组织学生在深入思考中进行感知,更好地落实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补充古人诗句中对丁香的描写,把握丁香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将丁香的美感与古典诗词进行链接,探寻丁香与课文内容之间的联系,借以想象微雨与丁香在一起的诗意美感。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始终针对的是学生完成练习时的障碍,不在一些模棱两可的地方打转,增强了课堂教学策略的针对性。

【教什么思考之三】关注前后关联,厘清训练体系看要求变化

统编本教材在编排过程中展现出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二是知识目标的逐层落实。具有相同类型的知识体系,统编本的编者将其分别设置在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单元、不同的课文以及不同的课后练习中,即便是在同一个单元中,对于这一训练点的落实也有着鲜明的层次递进。因此,教师不能将其完全割裂,而需要精准地解读课后练习,把握这一篇课文中这一道练习的训练要求,从而清晰地捕捉练习的训练要旨。

比如统编本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课后练习的第3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很显然,这一道题体现了单元中的语文要素——“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在经历了这个单元前面两篇课文《草原》《丁香结》之后,这一道紧扣语文要素的课后练习题教师该如何落实?可否依照之前的方法、策略,让教学依旧“重复昨天的故事”?显然不行,教师要加强单元内部课文的内在关联,确定这一道习题的练习价值。纵观这个单元的整体内容,《草原》的想象呈现出“我与他人”之间的联系,关注自己与蒙古族人民相处的情形。《丁香结》主要侧重于“我与物”之间的关联,更体现作者一种独特的、主观的认知。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则是一种纯粹的画面想象,在积累了前面课文的学习经验之后,解决这一问题并不算太难,教师要将这道题作为检验之前所积累的方法的一种迁移训练。

【怎么教策略之三】依托练习定位,让教学策略更有阶梯性

从新学到积累,直到第三篇课文的巩固与训练,对课后练习的处理理应呈现出从扶到放的整体性过程。在明确了这一定位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相机紧扣教学的切入点,真正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生长服务。

比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描写了哪些画面呢?教师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想象:首先,小组合作,让学生自主探究诗歌的大意。其次,从每句诗中提炼出作者表达的着力点,四句诗分别描写“云”“雨”“风”“水”,并紧扣画面中的动态感,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将更多想象的空间和权利都交还学生,促进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在精准定位了练习的价值之后,明确了“自主完成”的实施理念,从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了适当点拨与引导,给予了学生更多想象的权利,学生也形成了丰富的认知体验,巧妙地运用了前面课文所积累的方法,达成了巩固、迁移、训练的作用。

课后练习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落实语文要素的重要载体。教师要从“教什么”与“怎么教”的角度入手,真正落实课后练习的教学效能。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市温岭市松门镇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课后练习丁香要素
The Meaningful Flowers
课后练习中语文要素落实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部编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特点及教学建议——以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
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与使用问题的研究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白丁香紫丁香
极速快递
这样的一节课算成功吗?
丁香的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