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公共艺术中的“公共性”体现

2020-05-27马凝儿

青年时代 2020年7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公共性新媒体

摘 要: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是城市形象塑造、都市环境美化、城市景观营造和建筑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正因如此,公共艺术成为了城市发展中重要的实践性课题,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概念也成为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对象。本文首先就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概念和表征进行研究;然后对时代发展下的新媒体艺术为其带来的转变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公共性;公共艺术;新媒体

自1978年以来,公共艺术便开始被看作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进入到了中国的艺术研究领域中,并在近年来逐渐被普罗大众所认识和接受。它不同于为私人服务的艺术,它所强调的是为公众、大众服务,但它仍然是一种与经济基础和社会需求密不可分的上层建筑。有人说:“公共艺术是被‘公共的过程,是对于公众生活具有特殊影响作用的创造力,是艺术大领域中尤为重要的一个部分。”这样一个正在不断“生长”、模糊了很多学科界限、也跨越了很多媒介的领域,究竟与民众之间有多少距离?又该视为谁的艺术呢?笔者认为,只有从它的概念以及其中所包含的公共性的概念出发,才能真正了解什么是被“公共”的艺术。

一、公共艺术中“公共性”的概念及表现

在公共艺术(Public art)的概念中,最重要的两点是:“Public”“Public space”。“Public”,即“公共”,代表了“群”的概念,表达了民众、大众的含义,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但是,这样的社会属性所揭示出的公共性并不能完整的表达出公共艺术的艺术形态,它还需要借助和依托于一定的空间——“Public space”,即“公共空间”,也可以说是“场域”特性。它包括了街道、公园、广场、车站、机场、公共大厅等室内外公共活动场所,以及公众能够不受限制地自由出入、自由交流的场所或领域。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它本身就是一种空间的艺术,它的呈现需要以特定的空间形式作为依托。因此,当下的“Public art”不仅仅是一种为公众服务的艺术,更是包含了安置在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以及所有具有公共性质的艺术。

由此看来,公共艺术并不是随心所欲的纯艺术表现,也不仅仅是那些史前岩画、佛教洞窟、陵墓雕刻,或是那些大量产生的城市雕塑、壁画和纪念碑,而是一种具有包容性的大艺术形式,是在公共空间、环境中进行设计与制作的艺术。在它原有的概念中,始终围绕了“公共性”而产生和发展,其内在的思想便是对于这种特性的诉求。因此,“公共性”是它的本质属性,也是其存在、发展与演变的内核与灵魂。

“公共性”(Publicity)原本是一个社会学、政治学中的概念范畴,牵涉到的是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而非与艺术或美学有直接的关联。在社会学、政治学的研究领域中,“公共性”是在人的利己性与利他性的整合中所形成的人类生存的共在性,具体到公共艺术的研究领域中,则体现在其民主性、共同性、社會性、参与性、互动性、交流性、公众性以及其作品设置场域所具有的公共性等方面。公共艺术中“公共性”的概念,首先表现在大众具有参与其艺术作品遴选、设置、评价的民主权利;其次,公共艺术作品需要在精神层面上引起大众的共鸣、关注社会问题、反映公众的意见与诉求;再次,这些作品必须以艺术的形式与大众进行沟通和互动;最后,无论是作品存在的空间或是作品本身都应该是公众能够亲近并且真切触碰到的,这样才能呈现出一种真正开放和可接纳的形态。

无论在社会学、政治学还是艺术学的领域来看待这个的问题,都不是内容单一并且可以一言蔽之的。在笔者看来,“公共性”并不是公共艺术自身就存在的属性,而是“公众”和“公共空间”所赋予它的特性,这就是为什么笔者将其称之为被“公共”的艺术——它是“Art”与“Public space”的融合,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艺术之间在某个环境下产生的互动,是公众主动融入到艺术之中的

过程。

二、新媒体带来当代公共艺术的转变

现如今,科学技术、信息技术、新媒体技术在艺术领域的跨界发展也变得尤为普遍,艺术家们通过新的媒介创造出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也逐渐博得了公众的关注。公共艺术自身所包含的公共性,决定了它必然会受到时代更新发展的影响,反过来,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传播模式也在最大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带来的变化。因此,当代公共艺术与新媒体的关系,或者说是新媒体在当代公共艺术中的应用及发展,是本文探讨的第二个问题,也是当代“Public”和“Public space”最直接的体现。

(一)新媒体在当代公共艺术中的应用

回到新媒体技术的话题上来,首先要弄懂的是新媒体到底是什么?它是计算机与媒体技术的融合,也被称为数字媒体(Digital Media)。简而言之,即所有信息都可以转换为数据模块。新媒体的介入,增强了当代公共艺术的科技性、趣味性、文娱性和互动性等特性,也为提升城市形象、建构城市文化内涵、营造城市艺术氛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国外

国外的新媒体技术相较于国内来说进步更快,应用也更为广泛。新媒体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以及展览的举办都较为成功。例如,德国“ZKM”艺术与新媒体中心以“Interactive art(互动艺术)”为主题,举办致力于新媒体创作、收藏、展示和推广的多媒体艺术双年展;日本“ICC”媒体艺术中心、荷兰“V2”多变媒体中心、澳大利亚“MAAP”媒体艺术中心以及巴塞罗那媒体艺术中心等,均举办过有关新媒体公共艺术的展览或活动。芝加哥千禧公园的皇冠喷泉更是新媒体公共艺术作品的典范,整个作品由计算机控制,屏幕上循环播放着1 000个芝加哥市民的笑脸,以此来欢迎世界各地的游客。

2.国内

国内的新媒体技术起步较晚,但是,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也的确掀起了一阵与之相对应的创作浪潮,一些高校已经开设了与之相关的课程,相关的公司、企业也应运而生,新媒体艺术节、新媒体艺术展览也逐渐在一些城市开展起来。例如近年流行的佩斯北京“花舞森林与未来游乐园”展览,在展览的作品《Flower Forest,Lost,Immersed and Reborn》中,展现出了时空的完美融合,不断变换的季节,花朵的生长、开花、凋谢、枯萎、死亡,这一切都通过新媒体技术呈现在了世人眼中,这正是技术为艺术创作服务的表现,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

(二)新媒体公共艺术的特性

在了解了新媒体公共艺术的概念和现状后,笔者认为,新媒体技术对当代公共艺术的改变最主要体现在艺术观念的开放性、艺术体验的交互性和艺术作品的公共性上,而这三点,正是对新媒体公共艺术的阐释。

1.开放性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其媒介和传播方式的转变改变了人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理解。新媒体是多维度的,这种多维指的是创作思维的多种方向,能够激发出艺术创作者的热情与想象,而这样的艺术创造力才有可能帮助人类超越自身生物本能的感知限度。“新媒体艺术对各种媒质和艺术特性的综合能力,使其有更多的表达路径和更广阔的展示空间,通过与观众的互动获得变化的增长形态。”因此,新媒体公共艺术本身的媒介特性使得它和社会结构、城市空间、公众之间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联系,也为商业的介入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2.交互性

談到交互性,首先要说的是,公共艺术本身就是社会公众与艺术作品的互动,只有公众参与其中才能体现其价值所在。这种良好的交流和互动,除了是艺术家创作理念或艺术信息的传递,也是人文精神被传达的过程。伴随着新媒体技术而产生的当代公共艺术的交互性,其实是以计算机为主并通过软件程序而实现的新的艺术作品的表达形式。这种新的艺术形式,能够以感性直观的网页界面,或是通过计算机控制的力、热、声、光、电、机械、电子等相应装置,来回应动作、热度、气象上的变化,真正实现了人与机器之间以数据完成的交互过程。新媒体公共艺术通过新媒介、新技术、新体验调动了公众的好奇心与积极性,让公众参与到了公共艺术品的互动中去,这种互动不仅是肢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3.公共性

公共艺术的产生需要以公共空间作为依托,需要公众进行广泛参与,它与以个人空间或个人性质而存在的艺术形式是相对立的。艺术的发展必然是要跟随社会与科技的发展的,新媒体公共艺术是信息时代主导的创新型公共艺术形式。这种多媒介的创作、多感官的触动,满足了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心理需求和对艺术的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新媒体技术让公共艺术品的公共性成为了让公众接受的特性。

三、结语

公共艺术是一个大的领域,是一个城市文化精神所在。公共艺术展现给大众的也不单纯是一个外在形式的艺术作品,而是让大众透过艺术作品来重新审视社会、审视人类。当今社会,每一天都和昨天不同,每一天都在进步,新技术的出现必然对公共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支持,也不断刷新了人们对于公共艺术的认知,由此带来的是更加富有活力的新城市。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我们可能都不是公共艺术家,但作为公众,更应该秉持一颗尊重艺术家和艺术品的心,去欣赏、接受和维护公共艺术。

参考文献:

[1]袁运甫.有容乃大[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1.

[2]施慧.公共艺术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

[3]李建盛.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崔学飞.新媒体艺术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应用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6(2):263.

[5]高飞.论新媒体艺术的观念转化[J].美术观察,2013(6):115.

作者简介:马凝儿(1994—),女,汉族,四川泸州人,硕士,教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公共性新媒体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研究述评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论网络空间的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