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汉翻译方法初探

2020-05-26马庆斋

大众科学·中旬 2020年3期
关键词:直译阿拉伯语意译

马庆斋

摘 要:直译和意译作为最基本的翻译方法,从古至今,翻译界对于二者孰优孰劣广有争议。本文笔者以汉语、阿拉伯语互译为例,从翻译目的、读者意图、读者类型、文本性质四个角度分别探讨了如何能合理地在阿汉互译中选择相对适宜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汉语;阿拉伯语;翻译方法;直译;意译

在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领域,一直存在着直译派和意译派的争论,一部分甚至认为二者相互矛盾且不可兼得。在笔者看来,直译与意译作为两种基本的翻译方法,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它们适用于不同的翻译目的、读者意图、读者类型、文本类型。脱离上述的这些条件直接来讨论二者孰轻孰重、孰优孰孰劣是片面的,不可取的。阿拉伯语、汉语二者都是世界上古老的语言,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使两种语言都拥有了大量的词汇表达和独特的语言表现力。但由于两种语言来自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系,承载着两种不同的文化,他们在社会背景、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等方面存在着很多差异。我们在阿、汉互译时,有必要从上述提到的多个角度来对翻译方法做出最佳选择。此外我们还该明确一点,直译和意译没有明显的界限,我们以下所说的直译意译都是相对的,我们在进行阿汉互译时不应该拘泥于单一的一种标准。

一.从翻译目的来看

翻译具有目的性,即交际目的和文化目的。以交际为目的的翻译服务于译入语读者,其译文的内容、语言都要以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为准则,强调的是在线原文要旨,重视翻译可能带来的社会价值;而从文化目的出发的翻译,强调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以最大限度保留原语的文化信息。我们来看一些阿汉互译的实例。

在此阿汉翻译实例中,B意译的翻译方法更加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能直接地达到翻译的交际目的,而A直译的翻译方法不符合汉语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普通读者很难领会原文含义。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这些动物在各自的语言文化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有所差异。在阿拉伯语言文化中,鸵鸟在被追赶的时候,会把头藏进沙堆,因此鸵鸟常成为胆小、懦弱的代名词。若不了解这一习性,是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

在上述阿译汉实例中,若从翻译的交际功能去考虑,A意译的翻译方法更为精炼、明了、更加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但笔者认为在A 、B两种翻译方法均能达到交际目的从而让译者理解和接受的情况下,B直译的翻译方法不但能最大限度保留原语的异域风情,激起读者对原语“尊师重道”文化的兴趣,亦能丰富译入语表达方式。并且笔者认为,在翻译时不要为了通顺把一切都“归化”掉。

因此,笔者认为当从翻译目的去考虑翻译方法的选择时,若译文能在最大限度保留原语信息的同时,还能让读者理解、接受。这时我们提倡选择直译的翻译方法为尽可能保留原语的文化特色;但一些难以让读者接受的、具有明显译入语文化内蕴的表达方式要慎用,我们提倡去意译它,以避免产生文化误解或者错误的文化联想。

二、从作者意图来看

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德国翻译学家汉斯·威密尔指出,“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而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性。”根据作者意图的不同来选择翻译策略是极为重要的。

A.如果你出发动机是正确的,你会轻易错过追求的目标。

B. 如果你出發动机是正确的,即使达不到所期望的目标,也无关紧要。

该句摘自埃及作家阿巴斯.马哈茂德的散文《我的哲学人生》,作者所要阐述的人生哲学是:工作的价值在于其动机,而非其目的。译文A采用直译看似符合原文语意及其语法关系,但与作者意图背道而驰,而B的翻译根据文章总体内容和意向,将""意译为“无关紧要”,完全符合逻辑,更为合理。

三.从读者类型来看

在翻译工作中,作为译文的接受者,读者的类型也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翻译方法的选择。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社会背景、生活经验的读者,对于译文都有不同的接受能力。如下面句子的翻译:

上述例子我们在翻译时要考虑到读者信奉伊斯兰教,应该避开使用“佛”一字。例1中的翻译,直接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这样不仅会让读者无法理解原句的意译,甚至还会造成对于文化上的误解。而例2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不仅准确表达了句子原意,还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四.从文本类型来看

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认为翻译从本质上来说是文本的翻译,文本性质不同,翻译方法也不尽相同。他将文本类型主要划分为三种: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号召型文本。此处笔者按照此分类方法以信息型文本的翻译来举例说明。作为注重内容的信息型文本,其重中之重就是信息的真实传递,译者应尽可能使用流畅精确的语言来表达原文的意思,必要时还可以对原文中含糊或不确切的表达进行修改,如下面例子的翻译:

在逐步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党员干部必须处理好先富后富、个人富裕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译文1运用直译的方法进行翻译,译文读起来不仅佶屈聱牙,甚至还会让对中国社会制度不了解的外国人产生误解;译文2采用意译的方法,没有拘泥于原文的字面意义,较为合理、灵活地转达了原意。

结语:

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翻译,也没有唯一的翻译方法。在翻译任何一篇作品时,从上述提到的四个角度(或更多)去考虑翻译方法的选择,以在意译直译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是相对合理的翻译方法和思路。作为阿拉伯语语言学习者,笔者认为除了对翻译方法的掌握及运用之外,有必要去培养一种全面分析、多维度、多层次的的翻译思维,从而避免在翻译中形成思维定势。

参考文献:

[1]马景春.《实用阿汉互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2]董晓波.《翻译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朱立才.《汉语、阿拉伯语语言文化比较研究》[M].新世界出版社.2004

[4]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5] 仲跻昆.《阿拉伯文学通史》[M].译林出版社.2010.12

猜你喜欢

直译阿拉伯语意译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浅析阿拉伯语语音学习难点及解决方法
直译与意译在英剧Townton Abbey字幕翻译中的相关思考
浅谈直译与意译的合理结合
阿拉伯文学选读课程“五读”教学模式初探
从社会语言学视角论阿拉伯语对西班牙语的影响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
文化传真视角下中医隐喻的“直译”法初探
汉阿语气形式对比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