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差异

2020-05-26程卓马卫平

艺术评鉴 2020年7期
关键词:中西方表现形式差异

程卓 马卫平

摘要:中西古代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存在差异的,本文通过从中西方人物画的表现载体、內容、构图、色彩四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整理,有助于对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表现差异有进一步的认识。

关键词:中西方   古代人物画   表现形式   差异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7-0043-02

一、绘画载体上的差异

通俗点讲,绘画载体指的就是绘画的工具,用什么画?画在哪?而就是这简单的工具,中西在绘画上就有明显的差异。由于经济、文化、宗教、政治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人们用什么去表现绘画,经历了新时期和旧石器时代的中西文化,从瓶或陶上绘画走向纸上或布上绘画。除了中西古代人物绘画有着共同的种类——壁画外,西方的架上绘画以及中国的桌上绘画都丰富了绘画的种类,也由此留下了更多人类绘画艺术的宝贵财富。正是绘画载体的传承和继承性,中国古代绘画经过几千年的洗礼依然传承使用毛笔和宣纸或绢布作画,作画颜料以水墨为媒;西方则以扁平的油画笔及油画布或木板作画,作画颜料以油彩为媒,一直沿用至今。而两者的同一点在于,人类在绘画载体的继承和发展上都有着各自的高明之处,中国古代在水墨画的基础上出现了彩墨绘画,而西方绘画也将油画延伸出了蛋彩、水彩等门类。

二、内容上的差异

法国史学家兼批评家丹纳(Hippolyte Adolphe Taine)在自己的著作中写道“一幅画的目的是要刻画真实的人物与真实的姿态,按照现实所提供的形象描写室内的景物或野外的风光”。人类所展现的绘画艺术是客观的现实与主观想象的结合所形成的产物。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上,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人们对巫术的崇拜,对自然及生命的崇拜,中西方在古代人物上塑造了许多神话故事和传说,例如中国的夸父追日、女娲造人等,西方的古埃及、希腊神话等。在人物绘画上中国山东嘉祥武氏祠西壁画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就有如东王工与西王母相见,以及神异如雷公、雨师、风伯、电女、北斗、织女等的画像。西方古埃及王室墓葬里出土的草纸画《死者之书》中也记录了人物绘画奥西里斯神前的最后审判。这些是早期的墓室绘画,在后期人类对神的理解就接近人性的表达,如中国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以故事情节组成的连环画的表现手法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而西方在后来的文艺复兴时期代表性画家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所画的《春》以希腊神话中爱与美之神维纳斯等众神的描绘为主题追求人物肉身的自觉,肯定世俗的繁华与感官的享乐。

以宗教为题材的绘画,中西方因为宗教类别的不同所表现的画面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中国古代的宗教有土生土长的道教文化及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的双重影响,在人物描绘中各有千秋,例如两晋、南北朝及隋唐、宋元时期,佛教和道教文化得到大力宣传,而绘画也成了宣宗教教文化的主要艺术手段之一,代表画家有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并且在壁画中这类绘画艺术也得到呈现,如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系列和山西省的永乐宫壁画。古代西方早期的基督教对当时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13世纪后期,一些人士开始对这种宗教势力感到不满,对宗教进行新的改革,把对神的一厢情愿的崇拜向往拉回到生活的现实,这也是早期文艺复兴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古代的哲学对历朝的画家的绘画理论及创作都有积极的影响,无论是儒家,还是释家及道家文化都在人物绘画中有隐约表现,中国古代社会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经历了漫长的思想洗礼,历经很多战争和故事,但很少有画家像西方那些画家一样用战争作为题材去进行人物故事刻划的,这也是中国古代人物绘画中的一种缺失,也许更多的是受儒、释、道的哲学影响,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儒家之道,重在人道,画即是道,重要体现了画通于人道。在古代西方的现实人物画中,更多的画家为统治阶级、宗教、资本家、贵族服务,很少一部分画家能够画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作品,直到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才真正意义上对人的塑造有了新的面孔,新的血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拉斐尔的《雅典学院》等一些名作都融入了艺术家自身的感情,偶尔也会将自身描绘于画面中的某个位置,让画面更具有人性自由。

三、构图上的差异

东晋·顾恺之《论画》中写到“若以临见妙裁,寻其置陈布势,是达画之变也”,南齐·谢赫“六法”论中叫“经营位置”,唐·张彦远认为构图是“画之总要”。中国画讲究意境,在人物画构图上画家更将随“意”性,但不是随便。中国传统人物画在构图上也讲究疏密、虚实关系,也遵循散点透视规律,不论篇幅大小,长短皆如此。例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画面以长卷形式分段表现,人物众多,但是画家对洛神的刻画依旧突出,有聚有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紧劲连绵,循环超息,调格逸易,风趋电极。”西方古代人物画以科学为基础,追求视觉上的真实性,15世纪的画家马萨乔(Masaccio)是第一批将透视法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后来达·芬奇将这项科学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代表作品有《最后的晚餐》,画面展现的是基督耶稣在行刑前宣告出卖他的徒弟,并平静地给徒弟分发圣餐的场景,画面中共有十三个人物,以基督为中心对画面进行分割左右各六人一组,整个画面以基督为焦点中心形成一个透视,这十三个人的头部形成了一个水平线,而只有犹大一人的头部是低于水平线的,如果再仔细看这十二个门徒又很自然的分成了三人一组的四组群像,由相互之间的姿势和动作联系在一起。变化之中是那么的有秩序,而那秩序之中又是那么有变化。然而这种变化在古代中国人物绘画中经常会出现,唐·张萱的《捣练图》描绘唐代妇女捣练、络线、熨平、缝制等劳动场景,也将人物有序的进行排列并赋予神态的变化。中西古代人物画在构图上都从最初的一种简单的呈现到后来的严谨、平衡,无论是中国的散点透视还是西方的焦点透视都赋予了画面的秩序感和空间感,使各自的绘画发展史有了一定的规律和继承性。

四、色彩上的差异

中國古代的人物画色彩具有时代性的变化和发展,在秦汉时期的绘画作品中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T型”帛画中运用了毛笔勾线运用矿物色为主的朱砂进行着色,整个画面以赤、黑两色为主进行平涂填色。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色相逐渐增多,以线描为主的水墨人物绘画逐渐赋予了色彩及明暗的处理,画面开始了晕染和分层着色的技法。到了清代由于西方绘画思想和理论的引进,使中国绘画的色彩又有了很明显的变化,代表画家郎世宁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西方立体的色彩鲜明饱满、色相丰富、明暗、高光层次不断细化。而西方古代人物绘画的色彩语言不同于中国绘画,西方绘画大量使用调和色,用细腻丰富的色彩表现质感和光感,并制造出立体和空间感,到了印象派和后期印象派的出现使人物色彩表现的更为奔放,减弱了光影和明暗的主色调,形成以色块来表现人物造型和情感,代表的人物画家有修拉、文森特·梵高等。古代中国人物画整体色彩感觉是沉稳、清秀不张扬。而古代西方绘画色彩更喜欢直接、奔放凸现生命力和视觉冲击力。

五、结语

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发展从原始艺术到当代的发展,吸收了各自的优秀历史文化。中西古代人物画在差异的表现中传递着自己的文化,这些文化带有各自的民族特色,影响着人们学习、认识并接受。这些特色会被人们长期的继承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法]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

[2]汪伯敏.中国绘画通史上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3][英]修·昂纳 约翰·弗莱明.世界艺术史[M].吴介祯,译.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5.

[4]蒋勋.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5.

[5]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

[6][英]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杨成凯,范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7]李景环.浅析中西方古典人物画的风格与表现手法的不同[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8]王伟.中国人物画造型的民族化——浅谈中国人物画之造型观[J].东方艺术,2004,(S2).

[9]何鹏.中国传统人物画与西方古典人物画的造型差异[J].大众文艺,2014,(24).

[10]田恬.西方造型手法对中国人物画线形造型观影响的分析[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11]何丽.论中国古典人物画在写实性上与西方古典艺术时期的绘画比较[J].美苑,2008,(04).

猜你喜欢

中西方表现形式差异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浅谈导演与小品的表现形式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谈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初中英语教学
编辑动态
父亲角色在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的差异性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价值观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