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韦伯钢琴曲《邀舞》

2020-05-26范榕

艺术评鉴 2020年7期
关键词:钢琴曲韦伯

范榕

摘要: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为欧洲音乐吹来一阵新风。这一时期音乐打破恪守多年的理性、规整、严肃,追求自由奔放和抒情性。音乐家通过突破过去古典主义的束缚,去追求发自内心的主观情感,通过多方面同时发展来构造新作品,并企图通过文字标题传达个人想法。这种想法促使更多音乐创作手段出现,同时推动这一时期器乐曲创作方法和演奏技巧,使音乐创作向高超技术发展。本文以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德国音乐家卡尔·冯利亚·韦伯的钢琴曲《邀舞》为例,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韦伯   钢琴曲《邀舞》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7-0014-02

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有韦伯、舒伯特、肖邦、李斯特等。其中最具代表的人物之一是德国音乐家卡尔·冯利亚·韦伯,他是整个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开拓者,其创作领域广泛。他善于在音乐中充分引导钢琴的优美音色,创造了众多出色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1819年为妻子克罗琳娜作的钢琴曲《邀舞》。《邀舞》是在浪漫主义时期最早创作的圆舞曲中较为成功的钢琴作品之一,称为标题音乐的先驱,也是首个用音乐叙述故事的钢琴作品,被誉为“音乐会圆舞曲的奠基之作” 。以下对钢琴曲《邀舞》作出简要分析。

一、《邀舞》创作背景及内容诠释

《邀舞》是韦伯在其妻子——著名歌手卡罗琳娜·布兰特生日舞会时现场用钢琴演奏这首曲子作为生日礼物。之后,柏林施雷津革乐谱出版社出版标题为“作曲家在柏林音乐会上演奏此曲”的字样的谱子。1841年,他的著名歌剧《魔弹射手》(又称《自由射手》)在巴黎上演。为迎合巴黎观众的喜好,歌剧中插入了芭蕾舞,于是使用了《邀舞》作为芭蕾音乐,由柏辽兹进行配器。从此,《邀舞》不仅作为一部优秀的钢琴作品闻名于世,同时也是具有璀璨声誉的管弦乐曲广为流传。到了1911年,俄国佳吉列夫芭蕾舞团的舞蹈编导弗金使用韦伯的《邀舞》作为舞蹈配乐,同时根据法国诗人戈蒂埃德的诗为灵感编排舞剧《玫瑰精灵》。

有人曾记载韦伯的在演奏后的含义解释,韦伯认为,乐曲的故事发生于舞会上,一位颇有风度的男子走到一位女士面前,想他发出跳舞邀请,女方托词佯装拒绝。男士再次邀请女士,旋律中开始出现装饰音,语言也愈加圆滑、动听。女方终于点头答应,旋律也由结束在属音上改为结束在主音。男女双方开始谈话,并逐渐亲密起来。最后在一段平行三度的旋律中提示男女双方已经准备好,舞蹈即将开始。紧接着是几段急速而令人眼花缭乱的圆舞曲所代表的舞蹈场面,最后引子部分巧妙再现,男士与女士结束共舞,互相致意,男子将女子送回座位休息。由此可见,乐曲充满了浪漫主义时代德国绅士精神的气质。正是这一特质也使它能够巧妙融合于之后的戏剧、舞蹈之中。

二、《邀舞》作品及演奏技法分析

《邀舞》采用有回旋样式的倍复三部曲式结构,在结构上整首曲子由序曲、四个不同舞曲段落以和尾声(Coda)组成。首先引子在第1~35小节,音乐开始于降D大调的属音上,声音从低声区缓缓流淌出来,温和又略显热情的旋律逐渐向上攀升,代表了冷静沉稳的男性绅士形象。这仿佛描述了一名英俊的绅士,在走进大厅后被一位女子所吸引,他慢慢走到他面前,保持绅士的冷静,小心翼翼地邀请女士跳舞。这是他发起的第一轮邀请。接着,作曲家使用三度模进和弦性创作手法表现女子对男士的婉拒。其中休止符的运用表现女士非常害羞的形象,特别是高声部中的附点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结合组成的切分效果节奏型,更加突出女性轻声委婉拒绝时的心境。因此在演奏此处时,需要控制一定的力度,特别是两句结尾,进行强奏处理,而是要有控制地下鍵,不能弹的过短,尽管位于强拍上,也应当处理的小心翼翼。

绅士遭到拒绝后并没有泄气,于是再次发出邀请,第二句虽然与第一句大致相同,但从最初p的力度转变为f,旋律增加装饰音,较第一次邀请更为连贯、委婉。此处要兼顾速度和强弱的变化,以此表达男士更为诚恳的邀约,女士终于答应了绅士的请求,随他一同步入舞池,此时第二句的终止落在主音上,以表示肯定的答案。在引子中,旋律线反复交叉出现于高声部与低声部,想必是指代男士、女士两种不同的身份,因此在弹奏该段乐曲时要处理好二者角色在性格上、声音上的差异性,运用不同的“音色”处理乐曲旋律,此外还应当注意气息的运用,使旋律成为“歌唱的对话”。

引子最后一句采用平行三度和弦行进,代表了两人款款步入舞池,一场盛大的舞会就要开始。

舞会正式开始进入第一部分。主部A段为降D大调,是一个复三部结构的圆舞曲形式,作曲家将其设为活泼而富有生机的,用充满活力的音乐来表现舞会现场的热烈气氛和快乐情绪。在第36~43小节中,乐曲首次出现双方共舞的主题乐段,以分解三和弦上行为主要特色,力度标记为ff,音乐形象瞬间生动出现在眼前,描绘了人们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融进热烈而欢乐的舞会之中的画面。此处要弹出类似军队鼓点的节奏感,右手的高声部旋律要“点”出。

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的主题旋律在情绪、强弱对比以及时值长短上形成了强烈而明显的比较,A段的第二部分旋律温和,仿佛舞池中跳舞的两人在悄悄交谈着,又似那女士摇动的舞姿。44~59小节情绪发生变化,要用柔和甜美的音色表现嬉戏的场景。演奏时注意连奏与断奏之间要分的很清楚,划分不同语气和力度踩踏板,追求音色在细节上的差异。

B段以一系列连续均分的八分音符的音阶来回流动的连奏技巧为重要特征,情绪流畅柔和,仿佛跳舞的人十分享受其中,又好像是随着现场的舞曲在旋转时女士们的裙摆所带来的轻风。60~73小节标记为“光辉而又轻盈优雅的”。此处演奏在右手上应当快速且均匀地跑动,同时在力度上做到圆润、自然。除此之外,左手也有一条旋律与右手呼应,要和右手的力度变化相互衬托。演奏时可以想像身临舞会现场,每个人都在飞快地旋转,此时清晰高声区像是场内的欢声笑语。在74~89小节中,开始部分两小节旋律从低声区以音阶攀升到高声区,优美流畅,表现女士端庄优雅的歌舞。90~97小节是主题音乐的再现部分。

C段主题音乐此时已进入第二首圆舞曲,它从p力度的音出现,隐藏的旋律若即若离,它的律动和与之相似的伴奏般的织体更轻盈、更跌宕。整个音乐充满浪漫、优美的色彩。这部分圆舞曲共有呈示、对比、再现三部分。全曲表达出含情脉脉样子。呈示部在98~129小节,采用天真烂漫的风格,使舞曲中舞动幅度轻轻跳动与互相变化方位中变得惬意。此时声部的对答出现,宛若二人在跳舞的过程中也在闲谈。休止符和变化音的运用,表现了二人轻盈的步伐。这段在演奏时要注意3/4拍舞曲特有的“强弱弱”规律,将线条弹的明显。对比部在130~169小节,这段中前16小节在低声部、高声部中交叉出现两次,这里的要弹的有对比而且清晰,要弹出交流的意境。從146小节起尤其观察有连线的地方。大约158小节起,音量不断变弱,从166小节右手的音阶上行建起那个至再现部出现,170~201小节再现呈示部,倒数7个小节更加欢乐为下一段最精彩的部分埋下伏笔。

D段进入第三首圆舞曲,是再现的单三部曲式,调转到f小调。速度为充满生命力。主题旋律也在调性上与前面音乐形成差异,接着转到C大调上,情绪更加活泼,快速的上行音阶跑动表现舞蹈的热烈和精彩。再现部分又回到f小调达到作品高潮部分,并通过离调回到主调上。

D段后出现的是稍作变化的首尾呼应型ABA三段。最终,简短11个小节的慢速Coda结束全曲。其中,在这段Coda中所用的旋律来自前奏,再现前奏中男女对话场景,首尾呼应,男士礼貌地将女士送回,并互相告别,舞会在和谐的气氛中结束。

三、结语

德国莱茵歌剧院院长索芬达曾做出这样的评价:“这是为国际音乐的发展树立一个有重要价值的里程碑。”可见,浪漫主义时期的器乐曲——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邀舞》,具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高低声部清晰和谐。特别是高声部,出现歌唱性的旋律,好似歌者在人们面前娓娓道来,诉说美好的故事。这样极富魅力的表现手段,赋予音乐戏剧性和抒情性,让音乐充满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韩沙.轻歌曼舞,清新脱俗——韦伯钢琴曲《邀舞》的艺术价值及演奏分析[J].湖北师范学报,2008,(05).

[2]黎孟德.世界著名音乐小品欣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

[3]郑新.浪漫主义时期圆舞曲风格——韦伯钢琴曲《邀舞》分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2).

[4]盛文林.音乐艺术欣赏·下册[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

[5]刘晓.《邀舞》作品分析[J].黄河之声,2011,(12).

猜你喜欢

钢琴曲韦伯
勇气
五月是什么
勇气
水下求婚,不幸溺亡
夜的钢琴曲(六)
夜的钢琴曲(二十八)
胸有成竹时相信自己
惊魂平交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