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高校二胡教师的人文素养

2020-05-25李美霞

北方音乐 2020年1期
关键词:实践途径多元文化二胡

【摘要】音乐教育的发展,总是和时代特定的社会文化思潮方向有着相关的联系,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受制于整体文化环境的影响,本文主要着力于剖析当前社会文化下,高校二胡教师的综合能力和基本素质,探索音乐专业有效培养音乐人才的可行途径,为民族音乐及其文化做出相应贡献。

【关键词】二胡;音乐教育;多元文化;人文素养;实践途径

【中图分类号】J63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 2020) 01-0220-02

【本文著录格式】李美霞.探究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高校二胡教师的人文素养[J].北方音乐,2020,Ol( Ol):220-221

引言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逐渐增多,全球一体化的推行,中国在国际世界上影响力增强,各高校的国际化教育趋势也逐渐明显,民族音乐在国内存在有被国内民众不屑和故步自封的情况。我国作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老国度,针对高校二胡教育来说,需要在吸收外國多元文化的同时,增加本土文化的学习,并促进两者融合,推动教育模式转变,提升二胡教育水平。

一、国内二胡教育模式和特点

我国的现代民乐教育基本是以西方的教育体系为模板,辅以少量民族音乐文化做补充,随着近代工业化的进程,作为以理性主义和自然科学为基础的音乐教育体系,跟随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多以理性为主,以实际知识和技巧训练为目的,开始追求“投入一产出”式的基本原理,多数放弃了在感情、感悟、直觉等感性方面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传统音乐中特有的情感和文化特色被漠视,甚至很多学生在学习完一首乐曲后,对乐曲本身感情的表达、乐曲的背景内容知之甚少,这种情况不单单出现在学生群体,教师群体也因为各方面因素,陷入单纯追求知识与技能的怪圈之中,导致教育情况一直不容乐观。

音乐与技能不是一个纯粹的对等关系,无法用等号相连,将音乐单纯当做技法去学习和训练,在演奏技巧上会有相当优秀的表现,但因此削弱地对音乐的敏感和乐趣,与人类追求音乐的本性是背道而驰的;丧失了精神内核的音乐是空洞的死物,无法感受音乐灵魂的教师也无法将音乐的内在传授给学生;现阶段技术性的音乐教育方式出现了本末倒置的情况,以表现手段为目的取代了思想感情表达来定位音乐教育,舍弃掉技法和乐理知识的教学无法想象,但是强调的同时也需要知道,技巧和乐理不是教育的全部,娴熟却无法打动人的音乐是不完整的音乐,音乐教育缺失的部分,值得深思。

例如二胡演奏家宋飞在2004年,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田野萍踪》中提到,《葡萄熟了》在他本人看来,是可以学习这首音乐原本的歌曲的感觉来演奏,利用歌曲中丰富的音腔,借由二胡拉出这种游离的感觉,自然而然地让人感受到辽阔草原、美丽天山,教学中,宋飞也采用了先教学生唱,待找到感觉再上手拉,但是学生不肯按照这个方法学习,一定要将小腔标注在乐谱上,还要标出附点才肯拉,这样拉出来的音乐实际上没有灵魂,无法记录音乐的内在核心,体现感情的细微变化,感受音乐上的微妙差异,即使拥有极高的演奏技艺,也只是一个重复者,而非创造者。

二、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求

艺术来源于生活,与个体、社会生活以及大自然紧密结合为一体,如果远离了生活这一根基,便不再拥有永恒的生命力。在二胡教学中,教师自身需要对不同的生活体验、社会经验等方面有尽可能多的积累,能借由旋律、节奏、力度等方面,结合实际乐曲的内核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聆听和欣赏,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和创作美的纯粹的审美能力。

(一)技巧方面

技巧不仅仅限于演奏表面所表现出来的换指、力度、指序,比如在二胡的演奏中更加重要的是滑音,如同书法中的运笔,二胡演奏中需要用不同的揉弦和音色组合,来表现行弓的劲头,但需要激发的却是现在的演奏训练中所缺少的,导致现行的教育在扼杀传统音乐。

正因为教学过度采用西式教育体系,中国民乐本身一些应有的演奏训练技巧被归在了艺术范畴,导致很多本应在一开始就有练习的技巧直到高校仍不能熟练掌握,就如同一个学习二胡多年的学生,但是却从未学过二胡的语言,待到演奏的时候却又要求他用二胡的语言来表达他学习的东西,这根本无法达到好的演奏效果。传统的音乐文化所表达的不仅是根基,也是文化身份的证明,是一种共同的语言,如果不能重视二胡这类民乐本身的特有的演奏技巧,依旧将其归为艺术范畴,本身会带来音乐文化的生态失衡潜在危机,更是削减自身的空间和未来。

(二)感受方面

审美问题一直是我国音乐教育在讨论的一个首要核心话题,艺术教育本身其实就是情感教育,是感情生活的音调誊写,人类情感的教育可以成为对音乐的审美教育的一个人手点。

在演奏教学中,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能将学生未经历过的事情传输给学生,补充学生缺少的感受,或是将学生经历过的事情最大限度地调度出来,进而对学习的乐曲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从感情上真正去体会和找寻乐曲的精神所在,而不是单纯练好技法,认为技法代表一切,越是平淡简单的音乐越难拉出令人触动的情感。

例如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多数学生都不会经历阿炳的一生,甚至少数经历都不会接触到,教师对学生进行讲解的时候,可以采取借用学生本身经历过的一些事情来勾起学生的情绪,更好地理解音乐,如音乐一开始如同一个人在漫不经心地和别人闲聊自己的一生,表达自己曾经也阔气过,发达过,还略带一些沾沾自喜的神态,这一部分可以让学生回想自我在过去的时间里,最得意的事情,时段来类比体会,再如第二段,音乐开始变化,音符迟滞,预示痛苦袭来,而且接连不断,同样可以引导学生回想自己最难受的事情,也可以对阿炳遭遇过的事情有一个详细的解说,并鼓励学生去同理阿炳的感受。另外,学生可能在了解了全部情感后依然存在拉不好,有不对味的情况,这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错误的地方进行进一步的引导,比如有些学生拉得中气十足,但不理解为何不需换把,教师可以对实际情况进行解释:阿炳在旧社会常年流浪卖艺,也没有饱饭吃,需要省力气减少上下动手,所以高音低音不换把,用二指和小指来作用,加之因为穷困,为了省松香,拉得也很轻,整首曲子婉转低回,抒发心中的幽愤。

再例如《赛马》一曲,多数学生并未骑过马,甚至草原都没有去过,如果说要刻意去体会赛马的感觉很有可能适得其反,这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开展班级内部的比赛,以能够激起学生的好胜心的运动为佳,再辅以草原、骑马、马的嘶鸣声的相关视频资料,帮学生找到赛马这一乐曲的感情点。

虽然感情上的引导对学生和教师的音乐素养提高很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足够的阅历,充沛的文学素养,没有对二胡及音乐有不断突破自身的艺术领悟和理解,很难将音乐的内核感受和二胡本身的美学用语言或是其他方式传达给学生。

三、结束语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二胡教学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加高的挑战,除了自身的演奏能力外,对教师本身的知识构造和人文素养等能力有了更新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在多门学科内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还需要能够将知识与教学、表演实践结合,做好学生的审美培养工作,为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传承开创一个更优秀的教学方式和系统。

参考文献

[1]杨梦娜.论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高校二胡教师的人文素养[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5):195-197

[2]王刚,王莹,吴艳辉.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背景下现代二胡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J].大舞台,330(11):196-197

[3]张玉忠.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背景下现代二胡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J].戏剧之家,2016(16):214.

[4]房毅.多元化音乐教育背景下民乐二胡教育模型改革与创新策略研究[J].黄河之声,2018(5):75.

作者简介:李美霞(1984-),女,汉族,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人,教师,讲师,本科,研究方向:器乐二胡。

猜你喜欢

实践途径多元文化二胡
二胡悠悠
一把二胡
我的二胡情结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入门教育课程实践与探索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研究
诗的精灵,海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