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的音乐意境和演奏分析

2020-05-25韩月

北方音乐 2020年1期
关键词:民族风格柴可夫斯基

【摘要】柴可夫斯基是俄国著名的作曲家之一,《杜姆卡》作为柴可夫斯基创作辉煌时期的作品,被后世人推崇。本文以柴可夫斯基的《杜姆卡》为对象,对《杜姆卡》的音乐意境进行了阐述,对演奏方式进行了相应的阐述,希望从中得出钢琴演奏的相关经验,为今后的学习完成一定的经验积累。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杜姆卡;民族风格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 2020) 01-0102-02

【本文著录格式】韩月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的音乐意境和演奏分析[J].北方音乐,2020,01(01):102-103

《杜姆卡》是柴可夫斯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以其忧郁悲伤的基调诉说着俄罗斯在沙皇黑暗统治下,人们想要冲破樊笼获得白由的愿望,表现了希望和平革命的理想。柴可夫斯基在其创作中始终坚持以民族文化为基本组成部分,坚持将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放在首要位置,在创新思维下,将来白于民间的基本元素进行吸收,让其能够在继承和发扬的过程中让作品融入历史的长河,历久弥新。

一、关于柴可夫斯基和《社姆卡》

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一生的创作属于浪漫乐派,曲子的主要特点是织体非常饱满,旋律非常优美,情感细腻而丰富。柴可夫斯基的《杜姆卡》创作于18世纪,又被译作《悲歌》,产生在波兰,所采用的形式和内容都引起了当地人民的情感共鸣,因此杜姆卡很快便在斯拉夫民族地区广泛流传开来。柴可夫斯基的《杜姆卡》以“俄国乡村景色”来作为曲子的副标题,在当时演出之后,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反响。这首曲子是一首悲歌,却极具生机,虽然曲子中一贯采用了杜姆卡传统民谣的沉郁忧伤的基本特点,实际上却又充分表现了斯拉夫人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表现出的积极向上的民族心态。在整首曲子中,有缓慢的节奏,也有比较明快的节奏,两种节奏交替使用,再现了时而多愁善感的忧郁,时而热烈激昂的明快情怀,形成了首尾呼应的段落方式。

二、《杜姆卡》的音乐意境

(一)开篇——悲伤忧郁

《杜姆卡》开篇通过对俄罗斯民间乐曲“古斯里”音色的模仿,通过和弦以及拨弦效果的伴奏来为人们描绘了一幅俄罗斯宁静而安详的乡村风景,紧接着,曲子采用了弱力度以及下行的音调,使得整个曲子沉郁顿挫,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用一种平静而淡定的语气给人们讲述着一段凄苦的往事。在《杜姆卡》的开篇部分,主要音乐意境为悲伤忧郁,真切地再现了柴可夫斯基虽然身处在恬淡的大白然中,内心的苦恼和不安在充满了俄罗斯风情的音乐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中篇——欢快明朗

《杜姆卡》的中篇部分所呈现出的音乐意境完全与开篇有所不同,在这一个阶段,作者通过大小调的交替使用,将曲子的情感推向了高超,此时,在一片欢快的场面中,人们似乎忘记了前面的不愉快,也忘记了生活中所经历的那些苦痛和悲伤,在欢快的舞蹈中,人们载歌载舞,之前那些内心中的矛盾已然消失在了惆怅中,全曲在一片欢愉中进入了高潮部分,变换的音乐手法的使用,让音乐在完全不相同的背景中得到了衬托,获得了情感的升华。

(三)结尾——沉郁惆怅

《杜姆卡》第三部分的意境沉郁惆怅,这沉郁和惆怅既与第二部分的欢快明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又与第一部分的悲伤沉郁又所不同,不仅是对整个乐曲的升华,还与乐曲的第一个部分形成首尾呼应,再现了乐曲主题的同时让人们对现实生活进行了反思,营造出了无奈、忧伤、惆怅的丰富意境,让人听之回昧悠长。

三、《杜姆卡》的演奏分析

(一)触键与音色

在钢琴演奏的时候,触键深浅、触键的快慢、触键的连断等都对音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手指如同是一台非常精密的仪器,每一个音符的演奏都需要手指与键盘之间形成最准确的触碰。在实际演奏工作中,柴可夫斯基的《杜姆卡》从开篇一开始就非常考验钢琴演奏者的触键水平。例如在《杜姆卡》开篇的时候,演奏者要通过左手和右手的共同使用演奏出三个层次的效果。第一层的音是旋律声部,在演奏的时候,演奏者的手指在纵向的力量需要加深,手指与键盘接触的速度又不能过快,手臂上横向的力量应该进行非常连贯的带动,这样才能够让旋律更加连贯,也才能够体现出歌唱性。《杜姆卡》的开端是一场有力的诉说,所以音色既不能软弱无力,也不能激情飞扬,因此决定了手指的触键力度既不能够呆板没有力度,也不能够力度过大。柴可夫斯基要在《杜姆卡》中表达的是人们饱受摧残之下的悲伤,但又备受压抑的精神沉郁,所以面临着生活的窘境,民众并不敢大声的呐喊,而音乐作为人类情绪的最根本反映,内心的呐喊也并不是毫无顾忌地宣泄,带着些许的压抑,因此在力度的掌控中既包含着悲愤的力度,但是也要有一定的克制。形成的音色也是既有悲伤的感觉,同时也深深地被压抑着。第二层是右手内声部的填充音。与左手的低声部进行比较,右手的这些填充音中的音区显得要稍微高一些,音色的效果主要起到了伴奏与烘托的重要作用,在这个声部中,和声相对来说显得比较厚重,这就为音乐形象增加了许多凝重的色彩。在演奏者触键的时候,就要求手指抬指不应该太高,应该把握好下键时的力度和速度,所形成的音色既要与旋律声部有相互呼应,但又要相互对立,这样才能让音色的层次感非常明显和清晰,才能让音色悦耳动听,更清晰地表达情感。第三层是低音部分,在这一部分中,演奏者通过左手来表现和弦中的低音,让这些音色听起来显得非常沉重,带着悲伤的情绪,人们可以通过音色体会到命运的悲惨,要表达出这样的音色效果就需要演奏者在在触键的时候手指下键时要通过手臂或者身体的力量,让身体的重心与手指的动作有效配合,这样才能让演奏者的演奏音色听起来更加连贯和通畅。

(二)旋律的演奏

在《杜姆卡》的演奏中,主要有两种旋律。其一是歌唱性旋律。所谓歌唱性旋律是指钢琴演奏者在弹奏的时候弹奏出如同人歌唱一样的优美而动听的旋律,所不同的是,在歌唱中是通过气息来带动气息的流动,而在《杜姆卡》的演奏中则是需要通过双手来分配力度并以此带动旋律的流动。这种旋律总是能够让人们在倾听的过程中享受着来白音乐的不同意境,柴可夫斯基一点儿也不掩藏自己内心的情感,所以在《杜姆卡》的开篇部分,通过旋律的演奏极力展现了悠长而又悲凉的旋律,也为《杜姆卡》的整个乐曲奠定了“悲歌”的基调;其二是跳跃性旋律,如果说歌唱性旋律的主要特征是要求演奏者在演奏的时候要进行得非常流畅,那么跳跃性旋律则与歌唱性旋律形成著非常强烈的对比,演奏跳跃性旋律的时候要求手指的灵活度要非常高,且力度要始终,让音色既优美动听,又充满穿透力,且达到轻快和欢乐的效果,让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而充满生机。在《杜姆卡》的演奏中,开篇部分主要采用了的是歌唱性旋律,而在第二部分,则采用了跳跃性旋律,让演奏充满生机,让作品富有生命力。综上所述,柴可夫斯基的《杜姆卡》通过演奏两种不同的旋律来呈现了乐曲不同的情感,让乐曲的内涵和灵魂通过旋律得到了再现,让听众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三)演奏力度的把握

在演奏中,演奏者对于力度的把握往往能够让人们在起伏的曲调中获取更多的乐曲享受,演奏力度的把握能够让演奏充满生机,这便如同心电图一样,当心电图呈现直线则表明了没有生命,演奏力度也是一样,如果演奏者在演奏的时候仅仅采用一个力度,那么便会导致其演奏没有任何生机,也就谈不上生命力。柴可夫斯基的《杜姆卡》在演奏力度时候只是从pp——fff,如此大的力度变化,让听众能够从中进行充分的想象,让人们在不同的画面中体会到不一样的情感,比如在pp的时候人们看到的仿佛是温柔的水和美丽的花儿,而在fff的时候,人们又仿佛看到的是激情飞扬、车马奔腾的场面。所以在演奏《杜姆卡》的时候,演奏者应该将全身的力度都调到指间,屏气凝神,用指间的力度来表现出乐章的魅力。

(四)踏板的使用

在钢琴演奏中,对于踏板的运用主要包括了右踏板和左踏板。无论是右踏板还是左踏板,都是对于手的补充使用,右踏板又被称为延音踏板,顾名思义即是指延长声音,这样便弥补了钢琴演奏中不能延音的不足之处。在柴可夫斯基的《杜姆卡》的实际演奏中,主要采用了右踏板。但是柴可夫斯基的《杜姆卡》并没有在曲谱中明确标出什么地方需要用踏板,所以这便给演奏者带来了更多的发挥空间。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和教育家鲁宾斯坦认为,踏板是钢琴的灵魂。所以在演奏柴可夫斯基的《杜姆卡》的时候将手脚配合起来使用,才能够让演奏的音色更优美,也才能够让演奏更流畅,效果更好。但是在钢琴演奏中,如果太多的使用踏板将会让演奏弹奏的效果不好,而可以采用踏板的地方如果不采用则有会导致演奏显得干涩和呆板。

四、结论

柴可夫斯基的钢琴曲《杜姆卡》是在其创作的辉煌时期创作的,其在创作的形式和思想等方面都显得非常成熟,艺术技巧也更高超,作品以沙皇的黑暗统治为背景,并通过音符来表现了内心的苦闷和激烈的矛盾,整首曲子以悲凉的基调和欢快明朗风格穿插交织而成,让听者能够从中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能够在跳跃的音符中寻找到思想情感的共鸣点,获得艺术的熏陶。

参考文献

[1]曹茜.柴可夫斯基舞剧音乐创作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2):103-105

[2]张斌斌.浅析柴可夫斯基音乐作品创作中的民族性[J]电影评介,2011(16):99

[3]蒋振瑞.论柴科夫斯基钢琴作品《杜姆卡》的演奏[J]黄钟,1998(2):73-76

[4]明明.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杜姆卡》演奏诠释[J].戏剧之家,2016(24):68-70

[5]贾茸惠.柴可夫斯基《杜姆卡》作品分析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6.

[6]杨芸.柴可夫斯基《杜姆卡》的艺术特点及演奏分析[J].山东艺术学院,2017

[7]伍炜州.下行音调一一《杜姆卡》悲伤的灵魂[J].福建师范大学,2015

[8]崔笛.柴可夫斯基《杜姆卡》音乐分析[J].大众文艺,2014

[9]雍容.浅析柴可夫斯基《杜姆卡》作品内容与演奏方法[J].戏剧之家,2014

[10]虞璇.柴可夫斯基《杜姆卡》的民族性及演奏分析[A].民俗非遺研讨会论文集,2015

作者简介:韩月(1995-),女,汉族,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方向:钢琴演奏。

猜你喜欢

民族风格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有什么魔力?
柴可夫斯基的难言之隐
中国民族风格在小提琴音乐作品演奏教学法中的应用探讨
我国钢琴音乐民族风格的自主创作浅析
谈中国钢琴作品民族风格的曲折发展期
中国水墨动画的民族风格与发展路径研究
浅析我国影视动画音乐中的民族风格
中国钢琴作品民族风格形成与发展
柴可夫斯基“自以为是”
美丽的距离